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试析中西方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试析中西方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27436 浏览:1224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积极心理学虽然兴起于上世纪末美国,但其核心元素很多都是来自于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其研究的三大主题:积极体验、积极人格以及积极的组织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通过将西方积极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心理思想融合在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一起,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期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1998年在美国创立的心理学新流派,它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解读,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开发人类优秀的内在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品质来帮助人们获得良好的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积极心理思想,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实践、价值态度、情感体验等各方面无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它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是深远且潜移默化的。因此,我们应在西方积极心理学思想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由过去关注消极面转移到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上,激发大学生自身内在的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人格,并努力创造积极环境,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和发展。依据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三大基石,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增进

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对待过去的满意感,对待现在的幸福感,对待将来的希望感。其中幸福感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中心地位,是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主题。弗雷德里克森关于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认为,消极的情绪会缩小个体即时的思想和行为资源以便对威胁作出应激反应;而积极的情绪则会促进个体扩建即时的思想和行为资源以帮助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资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学》告诫修身者必须明白认知与情绪的相互关系,并以端正的认识来制约情绪,提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儒家睿智地认识到了不良的情绪会使认知过程和结果发生偏差,这种观点与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影响情绪的观点互为补充。换言之,人的积极情绪体验首先源自“正其心”。“心广体胖”就是《大学》中例举的从心宽到身体健康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会导致教育资源不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出现,但大学生对大学的期望值没有变。这就造成大学生现实生活状态与理想状态差距过大,主观幸福感缺乏。这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的一个根源。如何让学生发现并提升幸福感,主要有以下途径:一是帮助学生树立自我和谐的目标,提升其攀登的幸福感;二是帮助学生快乐学习,提升其学习的幸福感;三是帮助学生战胜消极,体会“做自己”的幸福感;第

四、引导学生体会身边的幸福,唤醒自我发现幸福的能力。

二、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

积极人格的存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这方面具体研究包括积极品质、美德与力量的分类、乐观、创造性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彼特森和塞里格曼的《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以人类的积极力量为核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人格力量与美德做出了描述与分类,并归纳出世界上所有文化都认同的六种重要美德:睿智、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塑造理论博大精深,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体现的坚韧刚毅的品质。“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容心态。庄子“无行则不信,不信则不任,不任则不利”的诚信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强调道德修养的提升。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经世待人之道等等。
大学生在高校求学期间是一个完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黄金时期,应该倍加珍视。积极人格的培养要以增加个体的积极体验为核心,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要树立培养学生积极体验的理念,运用团体心理辅导、角色扮演、行为塑造、认知矫正等技术触发学生的积极体验。其次,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对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实现的,当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就形成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广泛开展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宿舍人际交往的团体辅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参加集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表现自己、接纳他人、融入集体,从而完善其人格。

三、大学生积极环境的营造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第三个重要内容是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来源。积极社会组织包括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主要方面。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每个人人格形成和心理疾病培植的温床。积极心理学认为,家庭中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其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最核心的家庭关系。儒家与积极心理学一样,将家庭视为训练健康人格的摇篮和个体走向社会的起点。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大学》进一步提出了建构这一有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规则,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中庸》里更将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者称之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共同准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处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个大环境的影响,而积极的环境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有着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的主观体验、积极人格是在环境中形成,并与环境产生互动影响。一个良好而积极的环境是增加大学生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的必要条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各个高校要构建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尤其注意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形成学生积极人格特质的重要作用;建设积极的校风与班风,给予学生尊重和爱心,对待学生以真诚和平等,构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培养和树立个人和集体的先进典范,借助榜样的力量,促进良好校风和班风的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共同打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育人环境。贯彻积极心理学理念,通过增加积极体验,培养积极人格,形成一个运行有序、保障有力的和谐系统。
参考文献:
许玉莲.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2011,03.
陈晓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2008,09.
[3]邱鸿钟.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3.
[4]蒋宗文,郭世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作者简介:王玉娟(1982—),女,江苏扬州人,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