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金融 >> 金融相关 >后危机时代我国信用评级新契机

后危机时代我国信用评级新契机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8411 浏览:328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欧债危机的连带效应仍在蔓延;从一国到多国,以主权信用评级为核心的国际资信评级体系,正上演惊心动魄的一幕。从最初的希腊主权债务被降级,到蔓延至欧盟四国,降级风暴愈演愈烈;而普通民众了解事态的发展,可能更多的是去年以来,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上演的评级预警。而在其背后,评级机构的深度介入,及其业务的半透明性引发的利益冲突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而去年八月初,我国本土评级机构大公国际将美国的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展望为负面。一度引爆民众对我国评级机构生存现状的关注,本土评级机构在资信评级中地位如何?近年来的次贷危机又为本土评级机构提出哪些新要求?值得我们加以探讨。
【关键词】信用评级金融安全投资人付费模式
一、引言
信用评级

源于:论文写作www.udooo.com

一般是指社会相似度检测机构通过对社会或单位自身提供资信评级,进而为各方提供融资对象履约能力及历史信用记录,做出进一步决策的信息。根据评级对象的不同,信用评级可分为金融工具评级、工商企业评级、金融机构财务实力评级、公用事业信用评级和政府评级。信用评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信用评级指第三方评级机构对债券人如期履行还本付息能力进行评估,并给出简单的符号评定,表示其逾期违约风险面临损失的程度。广义的信用评级指对评级对象履约能力和意愿的整体评价。
目前,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垄断了全球主要的信用评级业务,而这三家评级机构恰好全部来自最大债务国美国。对尚未走出欧债危机的欧洲各国来说,真正意识到信用评级的重要性,正是由穆迪牵头到标普和惠誉的跟进,使欧盟的救市计划显得力不从心;在希腊的主权评级由A-下调至BBB+,随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的接连降级或降级警告,与之相伴的是,欧洲股市开始剧烈震荡。
人们不禁要问三大评级机构何来如此神奇的力量,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进而全球股市的剧烈震荡?这还得从“三大”的评级业务的开展说起:由于三大评级机构往往只注重一国政府或资本市场的短期表现,而用短期的表现来给出较长期的经济预期,自然会导致市场过度预期,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措施可能就难以收到应有效果,甚至出现相反的预期。另一方面,正是此次金融危机及相继而来的欧债危机暴露出现有发行人付费模式存在的严重缺陷,从而使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实行的投资人付费模式重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如在某些产品方面,投资人付费模式的等级稳定性要好于发行人付费模式。以投资人付费评级机构Realpoint为例,其结构化金融产品的等级稳定性就好于穆迪(见表1)。
表中对应百分数为对应等级下一年期维持不变的比率。

二、信用评级的重要性

(一)当前我国资信评级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是债券发行人进入债券市场的通行证,作为市场融资机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客观、公正的信用评级,有助于债务发行方和投资方有效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揭示信用风险,促成透明、高效的市场机制的形成;同时也有助于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的形成。
(二)掌握了评级话语权,也意味着主导了国际国内资本和信息的配置权,从而为融资提供较低利率和成本;国际评级权的控制,意味着就掌控了金融定价权,也成为操控一国金融市场的有效工具。有助于一国深度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博弈,维护自身利益。我国现在金融定价权的沦丧,一方面导致国内股市持续动荡;另一方面也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祸根,更深层次则牵涉到国家的金融安全。

三、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的生存现状

(一)与三大评级机构的相对关系

2011年我国正式确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同时也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规模,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相比创立于美国的“三大”来说,我国真正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评级机构有五家,大公国际、中诚信、联合资信、鹏元和新世纪。行业总从业人数不足2000人,不及美国三大评级公司任何一家的规模。而除了大公国际和鹏元外,其余三家均有外部评级机构的直接或间接的参与,中诚信与联合资信分别由国际评级公司穆迪和惠誉持有49%股权,新世纪则与标准普尔签署了技术怎么写作协议。“三大”基本控制了国内八成左右的评级业务。

(二)国内评级业的致命硬伤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进信用评级机制,但本土评级机构真正大规模开展业务也只是近五年的事。而且大部分评级机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归结起来看,可以分为自身和外部两方面的问题:
1.法律机制不完善;在信用评级领域,我国还没有单独的法规,相关法律也只是散见于《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条例》、《贷款通则》等。因此,尽快出台专门的行业法律法规已是迫在眉睫。
2.评级市场发展不健全;此前,大公国际曾申请进入美国市场遭拒。相比之下,三大以直接进入或控股方式侵吞国内评级业2/3的市场份额,不难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一大经济体,在国际范围内所面临的尴尬局面。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几乎社会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对资金的狂热需求,这就涉及融资的问题,政府既要落实经济投资需求,还要考虑资金的实际运用状况、投资的风险大小;但事实是,对资金使用风险评定,即信用评级开展往往存在太多的“水分”。08年到10年,在债券发行人跟踪评级中,累计有388次评级上调,仅有13次评级下调,上调比例超96%。而现阶段国家加大地方政府融资力度,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但偿债主体却是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不得不让人们怀疑地方债的使用效率和偿还状况。但结果是,评级机构考虑自己的生存发展,往往给出很高的信用等级。过多的AAA评级非但没有改善评级机构的运营环境,反而导致市场对评级机构的不信任,而在评级机构之间,则引起恶性的竞争;为了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评级机构往往不得不接受逆向选择这一行业潜规则。这样,便导致评级机构作为第三方独立身份的丧失。
3.监管不力;在我国不同类别的债券由不同部门监管,比如,央行负责监管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的评级业务;证监会负责公司债、基金等的评级;而银行和保险公司可投资债券的评级则分别由银监会和保监会负责相关评级机构的牌照发放,一旦各部委对评级机构要求存在差异,就会导致评级机构决策的两难境地。去年年底,央行副行长透露,国务院已批准央行主管信用评级,这意味着国内多头监管的局面有望得到初步改善。4.从评级机构自身来看,业务开展能力较弱,而且多处在摸索阶段。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目前主要对债券和借贷企业评级,部分机构开始尝试对金融机构进行评级。像主权信用评级,除了大公国际此前发布10年国家信用风险报告和首批50个典型国家的信用等级,本土评级机构基本没有涉足。像复杂的抵押贷款债券评级业务等国内机构目前还无法开展。评级业务体系投入不足,直接决定了评级机构只能在自己现有地盘内小打小闹,而且随时面临被收购或淘汰出局的局面。

四、本土评级机构的应对措施

(一)加快本土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并将其纳入国家金融长期发展规划。使其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并为可预见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加强人民币在国际资本市场的定价权。首先,应尽快建立对口管理机制,完善市场准入及业务监管标准。其次,我国目前已与部分国家开展人民币互换协议,可一并引入本土评级机构国家信用评级机制,加快本土评级机构国际化步伐。第

三、对业务开展能力较强的本土评级机构应给予适当扶持,而不是任由其自生自灭。

(二)严格控制外部评级机构对中资评级机构的参股比例。可借鉴外资金融机构投资中资银行的规定,将外资比例控制在25%以内,而且机构经营权应由我方控制。打破美国在信用评级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对于一些关系国家安全的经济部门,应严格控制美国评级机构的进入,改变三大全面参与我国政府和各类企业评级业务的状况。对于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形式,可从现在的一味引进改为寻求外资来源国市场准入为前提。目前来看,中资评级机构既没有做强本土评级业务,更没有实力进入国际市场。
(三)建立行业内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各家评级机构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评级质量;协助各家评级机构规范评级方法;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搞好评级机构的资料审查和日常业务管理;督促检察从而加强各评级机构自律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机制。
(四)加大对评级方法研究的投入。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定期将评级结果公布于众,扩大民众对评级机制的原理及作用的认知,从而为评级业公信力改善提供前提。发展民族评级机构的根本之道在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科学合理的评级方法是保证评级结果合理性的前提。加大评级方法研究投入,并跟随市场环境变化对评级指标体系进行更新。随着我国评级业的发展,在一定阶段,国家应出台更多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评级业健康发展,并最终引导各评级机构达成统一的评级标准,结束现有信用评级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的问题。
(五)评级机构应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对于国内评级机构的乱象,除了市场固有的一些问题,像投资冲动过强、缺乏法律约束外,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自身建设也存在很严重的缺陷。今后应重点加强机构内部职能划分,成立专门的评级委员会,负责评级业务,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再下设更为详细的部门,负责不同业务板块;而对于像客户信息保密、档案保管则由专人负责,客户机密信息、以及公司业务档案不可随意外借和允许他人参阅,特殊情况应由相关方签字后,相关人员严禁参与评级工作;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保密意识,对于过失行为,应有严厉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怎么写www.udooo.com

的惩罚性机制。
(六)拓展本土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要使我国评级机构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在做好债券评级和贷款企业信用评级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评级能力,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行业竞争优势比较、国际大宗商品如铁矿石和原油走势与各主要经济体及贸易主导国等方面的投入与研究,进一步增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像三大对世界评级业,尤其主权信用评级的垄断,本土评级机构应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
五、总论
金融危机后,信用评级行业改革提议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解决其利益冲突的改革设想和相关举措。在此背景下,信用评级行业实行投资人付费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利弊成为国内外信用评级行业讨论的热点之一;适当时候,引入双评级制度也不失为权宜之计。
与此同时,我国正加快经济市场化进程,部分金融中间目标像利率、汇率,最终肯定要交由市场来调节,这就必然加大对信息披露的依赖,其中暗含的金融安全问题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三大”对欧债各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导致欧洲多国对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一家独大的状况心怀不满,这也为我国信用评级机构走出国门提供了潜在的市场。
参考文献
邓郁松.规范发展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政策建议[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2(08).
杨蕊.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策略[J].财经论坛,2004(09).
[3]陈莹.我国信用评级业监管研究与监管体系构建[J].征信,2010(02).
作者简介:高振邦(1987-),男,陕西榆林人,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201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责任编辑:刘影)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