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研究 >谈述新教材高中数学新教材新感受

谈述新教材高中数学新教材新感受

收藏本文 2024-04-07 点赞:4094 浏览:1091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几年来与教育有关的大小会议都是极力提倡在教学中采用“新课标”,在新课改潮流的推动之下,2010年秋季我省普通高中也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在近两年来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感受很深,下面就人教版教材和新课标的学习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想和体会.

一、新教材丰富了数学理论的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特别强调要从教学内容的背景出发,注重数学知识发展的整个过程,这点从教材中首先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如新教材中在引入概念时特别关注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了概念的发展背景同时也涉及了数学理论的现实背景,比如在必修I第三章函数的应用的题头处展示了一幅背景照片——群兔.1859年有人从欧洲带进澳洲几只兔子,不到一百年,兔子数量达到了75亿只,这让澳大利亚人头痛不已,他们想尽了办法要把这些兔子消灭,但都没有消灭成功,直到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用载液瘤毒杀了90%的野兔,这才让澳大利亚人松了一口气.通过对以上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指数爆炸的影响,使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知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一实例也充分体现了新教材丰富了数学理论的发展背景.

二、新教材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长期我们数学教学也就只是为学知识而学习,为考试而做题.本来这个数学应用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新教材在内容与例题选择上,更加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编排教材上努力开发了数学应用的背景素材,通过解决真实的有着具体背景的问题,诱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如在必修I中的函数应用,教材中从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出发,如投资分析、奖金分配方案、人口增长、计算机传染、销售量、物理中有关运动、体重身高分析、考古等各种问题的函数模型的不同增长来学习函数应用问题.教科书紧扣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在教材的实际内容中很好的渗透了课标的要求,并且列举了许多的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中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可见新教材中加强了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这样促使数学课堂中相应就会加大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联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应用意识,且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创造力.再如在新教材中增加了“算法”.“算法”在当今数学和科学技术中的作用已经凸现出来,他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对于理解算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结合具体实例,感受、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习和体验算法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并将算法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内容中,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新教材渗透了数学思想

传统教材的编写更多的是倾向于知识,而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淡化了,对于许多把教材视为完成教学大纲、教学任务主要工具的教师来说,自然也就会淡化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及数学思想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的一个基本要求.新教材在编写上也力求体现出了这一理念,既注重把握好数学的本质,保证知识的科学性,又强调对学生进行在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用数学形式下思考和推理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如教材在必修I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1)的编写中,首先从图像入手,反复让学生认识图像,感知图像的特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图像的基础上感觉、寻找、归纳,直到提炼出相应的函数的性质,这样由浅入深地多次地给学生反复接触图像的机会,使学生自然过渡到抽象概括,这是一个体现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也是展示合理、科学的学习过程,它有效地帮助和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新教材编写了有效的学法指导

旧教材中对数学内容的编辑基本上是“概念——例题——习题”三部曲的模式,教师也大都习惯性地按照三部曲的形式授课“概念讲解——例题讲解——学生练习”.三部曲的模式使学生变成了“老师讲,我听;老师问,我答;老师布置习题,我做”失去了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变得只会解题,而不会提问,形成一种被动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的要求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探究性的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编写倾向于让学生自主学习,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到他们的学习方法,以新的方式列举出了许多能够起到启发性、激励性及诱导性的标注和问题.例如:新教材中有“观察”、“你还能举几个例子吗?”、“思考”、“你有什么体会?”、“你认为这里的依据是什么?”、“你还能得到哪些结论?”、“探究”、“阅读与思考”、“实习报告”等等.以这样的方式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新平台,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更自主化、主动化.这样利于他们学习方法更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责任编辑黄桂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