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格式 >谈谈民生跨文化视阈下我国民生需求价值取向

谈谈民生跨文化视阈下我国民生需求价值取向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6986 浏览:222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民生价值取向已成为社会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论,对我国当前发生需求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为我国民生实践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民生需求 安全保障 幸福感 社会福祉
[]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18-02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我国目前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社会利益格局却严重失衡。我国正处在一个类似狄更斯所描写的急剧变革和转型的时代。这一时期是敏感期、爬坡期,经济调控更为复杂,社会矛盾增多、大众心理容易失衡,发展容易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的民生价值取向已成为社会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对于“发展”的理解和思考方向,世界银行强调发展的终极目标归根结底不仅仅在于经济收入的增长,而在于改善和提高所有人的生活水平。经济发展(如:人均GDP和消费)是发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发展着重个人能力的提升,社会发展则重视整体社会福祉的促进。民生改善的落脚点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从人的生理到心理、从物质到精神有序、协调、统一地全面发展,从而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人成长发展追求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级的需要所组成。人的需求分五个层级, 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逻辑的先后次序上说,生理先于心理、物质先于精神的本质。关系到人生存的最基本需要生理需要最为重要,排在首位,是金字塔的最底层,而最复杂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则排在金字塔的最顶层。人们的追求在这个金字塔结构中依次向上发展,每一层级从需要到得到满足,决定着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与程度。当某一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其追求动力会逐渐消失,进而下一个层次的需要被激活,形成最强大的需要,推动人们不断努力地追求与奋斗。
一、满足人们最基本的民生需求

源于:论文集www.udooo.com

是政府的最重要的任务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食物、衣物、性欲等,若得不到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里的“民生”是民众生存安全不可避免的、最强烈的、最底层的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还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其出发点都是要消除贫困(Eradicating Poverty),只不过主张的方式各不相同,亚当·斯密检测设工资的增长会伴随着财富的增长而自然增长;马克思强调分配,认为即便总的社会财富增加,工人的生活还会相对贫困化。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必须履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职责。政府必须为弱势阶层优先提供涉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的公共怎么写作和福利保障。让最弱势的阶层获得公共财政的救助,减少贫困,消除贫困,创造一个平等、人人有尊严的社会,是国家和社会行为,是政府的责任和改善民生的首要政治任务。国家对民生基本资源的占有决定了基本民生由国家统筹,基本民生物质由国家供给,社会安全网由国家建立。
按2011年的贫困标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大致还有1.28亿,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一部分人口相对贫困,城市贫困、重返贫困,农民工不仅面临着经济问题,还面临着政治和社会的限制、排斥、剥夺、歧视、压迫和侵犯等现象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大瓶颈,对中国社会的安全稳定运行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要保障人的基本的发展机会、基本的发展能力、基本的权益等,即人的衣食住;受教育;创业和就业;医保;居住;环境。在这些需要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逐步满足其他需求,逐渐改变其弱势地位。有数据表明:医疗、教育、社保、就业这四大支出在发达国家最低比重是56%,像瑞典这样的高福利国家达到70%,也就是说,这个国家财政支出的70%的钱用在了民生问题上,而我国五大支出的比重是30%。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国有企业,理应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

二、造就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安全是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关系到生存的又一个最基本的民生要求,因此,一个能为所有居民提供更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国家,是可以获得民生成就和民生改善更高评价的国家。而缺乏安全保障的国家则是民生严重缺陷的社会。建立基于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公平准则,惠及全体人民的普遍供应民生产品的社会安全网,就是对所有的公民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应对风险、疾病、灾害,以及职业不测的基本保障。为应对疾病、失业和年老而构建的公共医疗卫生系统、失业救助体系和社会养老体系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是动态的,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不断扩大范围、提升标准。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的意思是说:一般的民众如果没有稳定的资产作为生活保证,便会心神动摇。一旦心神动摇,便会放纵、骄奢、奸诈、欺骗,说的都无所不为,造成社会不安定。治国之道就是要为人民大众创造稳定的产业,使他们上可以奉养父母,下可以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终年丰衣足食,坏年景也能免于冻馁死亡,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富强。这种治国之道具有跨越时代,跨越国界的普遍意义。关键在于让大多数人都能有“恒产”。较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比较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具有更高的积极民生意义。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才具有重要的社会福利(即改善民生)的积极意义。这样一个治国之道,应该认为是可以超时代的,它对于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治理,都具有普遍意义,也是倒逼政府改革的真正动力。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获得最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所以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民生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即使生产的产品高度过剩,资本家也不愿把牛奶咖啡等食物低价卖给贫民,而是倒入大海。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理应将民生工作做得更好。一方面,国家财富的积累使政府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财政资金到民生领域;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负有特殊的社会责任和更直接的民生责任,应该让全体民众分享国有企业发展的红利,将国有企业部分经营净收益用来解决社会保障体系资金缺口,更加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三、更高层次的民生价值取向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变迁,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或正在发生巨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udooo.com

大的变化,但对社会和生活的满意度开始下降,人们的抱怨和不满却有所增加。人们需要更高层次的满足感,希望提升生活质量,有稳定的安全预期,有归属感,受人尊重,公平的社会环境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自由。比如,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正在经历一个融入城市的发展过程,他们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从农村来到城市,从最初的为了生存就业的需要,正在向恋爱婚姻、医疗保障、购房、子女就学等价值链上方移动。同过去温饱问题相比,时下的他们面临着更多更为复杂棘手的现实困境。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生存和安全需要以后,会产生情感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部分人从农村或欠发达地区来到都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工作和生活,他们需要被所落脚城市的认同,进而产生“家”一般的归属感,但他们在城里没有户籍、没有住房、没有社会保障,这是巨大的社会不公平现象。城乡二元结构使他们中许多人觉得不幸福,有不公感,即“相对剥夺感”。他们的诉求,很难仅通过其个人努力来实现,这就需要政府负起责任,在城市化配套的公共资源的供给配置方式和公平程度上进行改善。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规则公平、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形式公平,同时也强调共同富裕,这是实质公平。当前虽然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蛋糕”中所占的份额不断降低,改善民生的落脚点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个体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从人的生理到心理、从物质到精神有序、协调、统一地全面发展,从而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情况不断扩大范围、提升标准。民生民计正在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从以物质为本走向以人为本的跨越。目前我国分配制度上还存在缺陷,由于要素市场不健全,使得各种要素的贡献不能完全按照公平的市场价值加以实现。近年来我国人均年收入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1~0.45之间。财产差距更大,人均财产的基尼系数估算达0.6以上。财富结构为中间层次人口过少,处于收入底层人口过多,劳动力价值长期处于被资本严重剥夺的境地,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导致财富向极少数最富裕阶层积聚的态势也非常明显:政府和社会两者中,财富向政府集中;劳资双方关系中,财富向资方集中(如国企高管与普通工人的收入差距);在普通行业和垄断行业,财富正向垄断行业集中。在GDP中,消费所占的比率仅为34%。尽管扩大投资,但由此产生的财富也没有转化为家庭收支,而是只会进入企业和政府,从而形成挤出效应。这就是为什么人们生活更加富裕,但阶层分歧与不安全感却在加深的原因。
2012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分析称,六成公众将幸福的前提定为“工资上涨”,这当然不是因为物欲横流的年代鼓噪了公众“向钱看”的野心,更多的是对生存的惶惑和焦虑。对于穷人和富人来说,同样是100元收入,其实际效用是非常不同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在收入分配和向最弱势的阶层倾斜,提高较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比提高较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具有更高的积极民生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用更加公平的分配格局、更加满意的居民收入、更加普惠的发展成果,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创造全面小康的幸福未来。
中国正在面临公平与效率的双重抉择。工业社会是以追求效率为“中轴原理”的社会,在工业社会中,效率是决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强调效率这个“中轴原理”,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现在应当更多地谈公平问题,要抑制垄断和富人收入的无限膨胀,对权力进行规范与制约,实现共同富裕,藏富于民,让人民共享城市化的红利。
【参考文献】
金碚.论民生的经济学性质[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1期.
郑杭生.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郭华茹,蒋霞.中国90年改善民生的基本特点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