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开题报告 >基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环境新观念期刊

基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环境新观念期刊

收藏本文 2024-01-29 点赞:30014 浏览:1351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指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过度消耗,应建立新的资源环境观念以适应与约束当前发展的局势。从自然和谐、经济增长、道德观念,资源回收等方面详细地探讨了资源环境新的观念的确立,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观念;资源环境;发展方式
1674-9944(2012)06-007-03
1 引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需要综合措施、政策配套、体制创新来保证,更需要新的观念来支撑。如何用观念更新的力量来推动科学发展,这不仅是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一大课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各级干部特别是地方领导干部在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要彻底破除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旧观念和思维定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十种”资源环境新观念。

2 资源环境新观念

(1)树立系统观念,由征服和改造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人类与自然是一个大系统,人和自然界一样都是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子系统,人类活动无论如何扩展,永远也超不出自然界的范围。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把自己活动的空间扩大到地球之外,涉足月球和其他星系,遨游太空,“占领”其他星球,但永远不可能把自己的脚伸到自然系统之外。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大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树立资源环境系统观念,一要确立新的自然观。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要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不考虑环境承受力的增长,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自身;二要确立新的价值观。充分认识到人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人的价值观并不能仅仅以人本身为最终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类在追求发展和幸福的时候必须遵循的最高价值准则;三要确立新的主体观。在客观大系统中,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人依赖于自然而存在,自然制约着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这两个主体只有协调发展,整个客观大系统才能良性循环运转,只有天人合

一、人才能有效利用自然,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树立稀缺观念,由掠夺性利用资源向节能减排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我国的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约占9%、铜矿低于5%、铝土矿不足2%。我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资源不足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树立资源稀缺观念,就是要克服那种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念,彻底摒弃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关闭“三高一低”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促进节能怎么写作产业发展;要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回收体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细水长流地节约使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最大限度减少原料和能源消耗;要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能型增长方式;要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利用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珍惜资源、节约光荣的社会风尚。
(3)树立平衡观念,由拼资源换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转变。我国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压力已无法跟上纯粹以投资拉动GDP的方式。从全国各地制定“十二五”规划情况来看,很多地方还是以发展速度为第一要务,普遍存在着上项目和“GDP冲动”的倾向。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至15亿人,人均资源占有量将持续下降,人均资源耗量也将显著增加。人口多,资源有限,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加剧了我国资源不平衡性和短缺程度。树立资源环境平衡观念,就是要在谋划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考虑当前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又考虑未来永续发展的需要、既考虑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努力寻求既可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又能从整体上保证不超过开发利用合理限度的平衡点,努力达到人口、资源、生态等要素处于平衡状态;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充分考虑当地资源特征和区域比较优势,花大力气改变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形成各具特色、整体协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udooo.com

调的产业布局。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发展,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发展。
(4)树立生态道德观念,由“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发展转变。道德不仅表现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同时表现于人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生态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长期以来,人们固守人类主宰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理念,掠夺自然、破坏自然,对自然不承担道德责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道德观念。一要培养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追求自然美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要以此为契机,按照美的原则和规律,及时把人们的审美情趣引导到为社会、为人类尊重自然、珍惜生态、保护环境方面来,养成一种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高尚情操;二要唤起人们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要从生态出发,保护好生活在人们身边的任何动物、植物、微生物,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应该带着良好的道德意识做出危害程度的正确选择,自觉摒弃那些乱捕滥猎、乱采滥挖、乱杀无辜的不道德行为;三要强化人们生态道德理念。强化“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根,以人与人和谐和人与自然和谐为魂”,“以人为主导,以自然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理念,强化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求生存、求发展、求利益、求幸福的“物我一体”理念。四要完善生态道德规范。要将环保护生、节能减排、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作为人们的首要准则,尽快建立全社会公民的生态行为规范,完善经济、生活、人文、环境、卫生等方面指标在内的绿色GDP干部考核制度,使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发展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5)树立科学消费观念,由高耗能的消费向绿色适度的消费模式转变。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2.5亿t标准煤,比2005年上涨46%。五年间,中国几乎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也越过了50%这一国际警戒线,预计2015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65%。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扩大和刺激消费会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但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盲目追求高消费特别是高耗能消费会给有限的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树立科学消费观念,一要提倡绿色消费。在消费方式上增加环保、节能、卫生、健康等消费内容,在物质消费中增大绿色产品和非化石能源的消费比例,在生活环境上要依照自然规律建设和优化健康、舒适、安全、人性化的环境空间,使适度、绿色、精神文化消费以及简约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二要提倡公平消费。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未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当代人和后代人都同等的享有追求生活质量的权利,当代人不应该由于本代人的消费而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消费;三要提倡和谐消费。我们追求的科学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持续,而是要达到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要把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看成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系统,把人的可持续生存利益作为评价的标准,从消费的角度来建立一种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的和谐关系。
(6)树立双赢观念,由单纯向自然索取向既发展经济又投入自然、发展自然转变。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改善民生、富民强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悖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反过来会制约经济的增长,影响一些产业的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树立双赢观念,就是要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一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怎么写作业和高新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和重点节能工程,加快资源循环产业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结构调整与持续发展的双赢。二要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技术,从生产的源头和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排放无害化,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实现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双赢。三要以建立循环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市、县)、创建环境模范城市、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绿色村镇、绿色大学等为载体,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效益意识;强化经济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全面发展的政绩意识;强化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环境意识,实现“两型社会”建设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双赢。
(7)树立节约观念,由外延粗放利用资源向内涵集约利用转变。目前,全社会对资源紧缺状况仍然认识不足,节地、节水、节能、节矿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影响资源节约、降耗减排、循环利用措施的有效推进。树立资源节约观念,一要提高全民资源环境意识,要充分认识土地、矿产资源的稀缺性,从宣传教育、法制建设、政绩考核、财政体制、标准规范等各个方面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强化节约资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逐步形成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协调的消费模式;二要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发挥规划计划的管控和引导作用,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三要实行供需双向调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供应调控,继续强化需求管理,以资源利用结构调整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全方位调整;四要实行差别化管理,结合产业特点、区域实际和利用绩效等制定差别化的资源供应政策,加强与投资、财税、信贷、环保等政策的协调联动,促进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
(8)树立整体观念,由偏重资源的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综合管理转变。长期以来,我们偏重资源的数量管理,而忽视质量和生态管理,降低了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出能力,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整体观念尚未形成。树立资源整体观念,要充分认识资源是数量、质量和生态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保护,要改革资源管理方式,从重行政配置、项目审批、微观管理向重市场调节、制度设计、宏观管理转变,加强监督和怎么写作,严格资源数量控制;要进一步完善资源管理制度和标准,建立健全评价、考核和管理体系,重点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质量考核、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强化资源质量管理;要拓宽资源利用和怎么写作领域,协调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矿山环境恢复和地质灾害防治,发展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挥资源生态怎么写作功能。
(9)树立效益观念,由单纯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经济社会属性日益显现,资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具有

摘自:学生论文www.udooo.com

。在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乃至空气资源时,都可能要付出一定数量的货币。尤其是一些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基础性的资源,更应该将其作为国家的资源性资产,实施产权化管理。但目前的管理实践仍然强调资源的自然属性,而忽视资产和资本属性,降低了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树立资源环境效益观念,就是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推进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实现由审批、发证、收费的传统管理模式向资源实物形态、要素形态与价值形态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全面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益、资产收益和资本增值的功能;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性产品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开征环境保护税,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强化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大力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矿业权市场,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境保护新路子。促进资源要素流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
(10)树立全球观念,由单纯着眼国内资源向统筹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转变。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表明,没有哪个国家能完全依靠本国资源实现工业化。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经济总量大、非均衡性特征突出的发展中国家,在立足国内和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实施资源全球战略。要扬我所长,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发展境外加工贸易,拓展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推动“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要通过合作、合资和并购等多种形式,更多更好地开发利用境外石油和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林木资源、经济作物资源和远洋渔业资源,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加强境外资源勘探、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合作,促进相关国家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拓宽境外资源开发的渠道和领域,促进我国自身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读本编写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理论动态》编辑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M].北京:党校出版社,2004.
[3] 孙洪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 欧亚平.科学发展观教程[M].北京:党校出版社,200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