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试析述评面子心理学述评一般

试析述评面子心理学述评一般

收藏本文 2024-03-11 点赞:28355 浏览:1314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面子的实质就是个体的声望、成就、社会形象、个体能力的表达载体,是个体努力维护的一种公众形象。学者们通常采用社会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来开展面子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焦点包括:(1)丢面子、争面子、留面子;(2)面子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3)面子的跨文化研究。面子问题应当引起心理学者的重视,开发其有效的测评工具,并将其置于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

摘自:硕士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关键词:面子;研究方法;文化背景
1000—5242(2013)02—0137—06
引言
面子在各文化系统的人际交往关系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人们天生具有维护自身形象的社会动机。人类学及心理学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希望自己有较高的声誉或有较大的面子,但是,它对人的重要性和个体追求它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对中国人而言,爱面子是十分典型又十分普遍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现象,追求面子更是中国人重要的生活目标。对此,仅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俚语中我们就可以窥其一斑,比如,“人要脸,树要皮”、“死要面子活受罪”、“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已有研究表明,有面子会让人感觉很好,丢面子则对个体有较大的消极作用,甚至会导致个体。有研究者认为,在东方文化背景下,面子具有独特的重要性,因此,要想理解东方人的心理和行为,不能不关注面子。鉴于面子自身的重要性,面子会逐步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家及本土性理学家关注的对象。
学术界早期对面子的探讨主要采用思辨及现象学的方法,如哥伦比亚大学的胡先晋,于1944年在《美国人类学家》上发表了《中国人的脸面观》;香港大学的何又晖,于1974年在《美国社会学期刊》上发表了《论面子》。近年来,国内也开始有了关于面子的综述和介绍,如王轶楠、杨中芳,于2005年在《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燕良轼等,于2007年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上发表了《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但这些研究同样限于思辨的层次的研究。从总体来看,目前还很少有学者对面子的实证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笔者把面子作为一种心理学概念,对其相关实证研究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对面子研究中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的面子研究提供借鉴。

1 面子的含义

在本文中,我们考察了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面子的含义。在Hu、Golfman、周美玲、翟学伟、佐斌等学者的研究中,曾先后对面子下过不同的定义(具体见表1),其中,最被广泛应用的是Hu的研究中对面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面子有两种形式:脸和面子。脸是指道德层面,是个体道德的组成部分,与个体的内部状态有关;面子是指社会层面,与一个人在社会中所获取的地位有关,是个体的一种外部状态。脸和面子都是指他人对个体的一种公共的认识。从上述表达中可以看出,该定义对脸和面子进行了区分,增加了定义的可操作性。但是这种区分还仅存在理论的水平上,至今为止还很少有实证研究对这种区分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因此,在实证研究中,脸和面子这两个概念经常被交换使用。与Hu的定义相似,Hwang认为,中国人的面子有两种,即社会面子和道德面子。社会面子是指通过个人的努力、天分或者能力获得的身份,或者是通过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而获得的身份。道德面子是指对个体道德进行的社会评判,是个体人格的底线。他认为,一个人可以不选择获得社会的面子,但是必须在各种情况中去维护自己的道德面子。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各学者对面子定义的表述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面子是个体的声望、成就、社会形象、个体能力的表达载体,是个体努力维护的一种公众形象。尽管研究者认为,脸和面子是有区别的,但是大部分研究者还是把脸和面子混用。脸和面子是普遍存在的个体的心理现象,它不等于个体的社会地位、能力和行为习惯,但它会随着个体的社会地位、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有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来理解面子,认为面子的两个基本维度是道德和能力。而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则从面子所关注的对象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面子分为个体面子(self-face)、他人面子(other-face)和相互面子(mutual-face)三种。个体面子,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仅关注自己的形象;他人面子,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关注他人的形象;相互面子,则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既关注自己的面子,也关注他人的面子,同时,还关注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有研究者认为,面子可以分为个体面子和集体面子。
有研究者认为,在集体主义国家中(如中国),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总是把我与其他人联系起来,如个体总是把自己看成儿子、兄弟、丈夫,但是很少把自己看成自己。因此,与西方国家比起来,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面子不仅代表自己的威望,而且还代表着一个家庭、亲戚、朋友的威望。如果一个人犯了罪,那么,全家人都觉得丢脸;如果一个人取得了成就,那么亲戚朋友都觉得有面子。因此,尽管面子是个本土的概念,但并不限制于只能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使用。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含义有着较大的区别。Ting-Tooey(1998)认为,面子从本质上讲,它属于社会一自我结构的问题,它根植于文化之中,要想正确地理解面子,必须考虑到特定的文化情境。是面子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佐斌以192名武汉市民为对象进行调查,其中包括党政干部、商务人员、大学老师及120名大学生。通过让被试对30种脸面事件丢脸的程度进行评定,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影响个体丢面子的事件以及面子的相关维度。苏筠和黄国光以56名已退休的老年人和54名大学生为被试,让他们对自己遇到的有面子和没有面子的事件进行调查,通过采用配对比较法分别对自己、儿女及朋友的品德和学业等进行评价,探讨不同年龄的个体对丢面子事件认识的差异。结果发现,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品德良好和成就突出比父母的品德良好和成就突出更能使自己感觉“有面子”,这反映出了“个人取向”的特色;退休的人员则相反,他们认为,子女的品德良好和成就突出比自己的品德良好和成就突出更能使自己产生“有面子”的感觉,这反映出的是“社会取向”的特色。朱瑞玲采用“面子事件问卷”,让201位台湾被试描述与他们自己相关的丢面子或有面子的事件,通过对被试所反映的内容进行编码整理后,共得到110项负面的面子事件。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与丢面子的事件相关的因素有4个方面:能力、身份;品行、道德、法律;名誉、尊严、行为失误和性道德。

源于: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面子还能影响到人们的决策方式和消费行为。太过于关注面子的个体,在消费时,关注更多的是消费品的外在特点,如是否名牌,是否能突显自己的地位等,而不是关注消费品的内在品质,如产品的质量、产品是否有价值等。面子与个体的消费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已有研究发现,亚洲已成为名牌奢侈品的最大消费市场。研究者认为,这些行为受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很大。Li和Su的研究指出,整个中国,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都喜欢通过消费来体现自己的面子。还有研究者认为,面子与物质消费和品牌意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Liao和Wang用自我报告的研究方法,对446名来自公司、医院和政府机构的个体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个体对面子的关注程度与物质消费的关系呈正相关(r=0.31,p<0.01);个体对面子的关注程度与其品牌意识呈正相关(r=0.53,p<0.001),并且面子在物质消费与名牌意识中起相似度检测作用。面子与个体的行为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体与面子相关的行为有两种,即破坏性行为和建设性行为。Gong,Gage~Leonard对面子与求助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个体对自己的面子越关注,越不愿意在正式的公共场合中对他人发出求助行为。

3.3面子的跨文化研究

面子是一个本土化概念,因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面子的理解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针对面子的跨文化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对面子的感受存在着很大的差异。Ho认为,在集体主义背景下,个体更爱面子,如亚洲,因为面子是亚洲人维持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变量,该结果已有研究证明。我们在对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三地的被试进行研究时发现,在公共场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被试进行提问,新加坡的被试最爱面子。Zane和Yeh采用“面子关注量表”进行测量,结果发现,亚洲被试在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的得分;该研究还表明,个体主义取向的个体更愿意争面子,而集体主义取向的个体则更容易避免失去面子。
面子协商理论(face-negotiation theory)认为,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个体对面子的关注程度的不同。总的来说,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面子,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会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面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脸和面子两个方面的要求也存在差异。由于东方个体受孔子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看来,如果一个人不要“脸”就等于他没有基本的人格,是一种社会侮辱;如果一个人没有面子就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并且脸在商业领域、人际关系领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更关注自己的“脸”。但是,在具有强烈的个体主义意识的西方国家,与脸相比较,他们更注重面子。这也就是说,像美国这样的国家,个人的名誉、威望和地位比个体内在的价值更重要。Ealey从权力距离感和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两个文化维度的关系的角度开发了脸和面子的四格表(见表2)。

4 总结与展望

面子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内涵和重要性,是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热点,也是中国社会一文化一心理研究的重要着力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面子是解释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键。面子的相关研究已经从思辨层面上升到了实证研究层面,然而综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面子研究还存在着不足之处。
首先,从数量上来讲,关于面子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通过数据库PsylNFO和数据库PsyARTI—CLES,以“face”,“MianZi”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索出文献135篇,通过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章共47篇。以中国人的面子研究为例,大部分中国人的面子研究都是以香港、台湾的被试进行的,选择大陆被试进行相关研究的屈指可数,只有佐斌选择了192名武汉被试,对他们作了社会调查研究。虽然盲目追求数量并不是研究的目的,但研究的数量多少可以说明一定的问题。尽管面子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心理过程,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相关研究还没有完全充分的展开。从研究范围上讲,也仅限于面子的得与失、争面子、留面子等方面。但是,关于面子的一些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例如,影响面子的因素及动机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尽管也有一些研究涉及了面子对行为的影响,但这种研究所涉及行为的范围还很有限,如大部分研究关注的是决策行为、消费行为。面子与攻击、助人等行为的关系如何还不得而知。
其次,从本质上说,现有的有关面子的研究内容单一、比较薄弱。尽管研究者开发出了不同的测量面子的量表,但是基本上都是自编自用,目前还没有值得推广的信效度很好的量表。量表种类繁杂,项目不同,计数方式不同,编制量表的基础也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测量工具不同,相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测量工具也不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法和情境实验法的研究居多,其中,采用社会调查研究法的研究又占主体。总的来看,在面子研究中所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有频数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除此之外,相关分析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从深层次上来讲,对影响脸和面子的相关因素因果关系的研究还很少。从研究结果上来看,缺少因果关系的研究,也就相对缺乏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因此,如何使用实验室研究法,以便对面子进行操纵,进而得出更多、更有意义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成果,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面子具有文化性,只有放到具体的文化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它。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得到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的文化?尽管现在的研究已经从理论的思辨层面上升至实证研究层面,但是,如何提高面子研究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有学者提出,面子与自尊是两个相似的概念,但是,与自尊研究相比较,面子研究才刚刚起步。面子与自尊的关系如何?面子是自尊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总之,尽管个体都非常关注自己的形象,但是,不可置疑的是,面子对中国个体来说意义非同一般。面子广泛存在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典型的心理现象,有其稳定的规律和共同的心理机制。杨国枢提出,本土心理学即以西方哲学为基础,研究世界各地“非怪异”社会中人们的心理,是心理学界应关注的重点。同样,本土化的研究方法,对研究面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未来的面子研究应着重对脸面现象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进行探讨,进一步研究影响面子的心理与行为因素,从主位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的脸面是非常重要的。
(责任编辑 焦薇缜)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