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简论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

简论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2-14 点赞:25353 浏览:11044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管理心理学的到来为我们战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带来很多启示,笔者认为运用管理心理学中蕴涵的理论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及时抓住其思想和行为的苗头,可以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开创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管理心理学 激励理论 高等学校 班级管理
1007-0745(2013)03-0214-02
现代的高校师生关系,己经从传统的方面的规范,转变到法律关系的规定,而高校班级管理再采用传统的保姆式、放牧式或掌控式的班级模式都不再产生良好效果。在此,我们借鉴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论,探索其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一、激励理论概述

(一)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

激励的一般模式是:需要——动机——行为——目的。动机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而需要是行为的出发点,行为又是指向一定目标的。对学生这一教学的主体来说,他们的需要、动机有两个方而:一是外在性的,主要表现在社会、情感性的需要,即得到学校老师、同学给予的信任、尊重、关心、友谊、认可等;二是内在性的,一方而可在单纯的学习、工作活动过程中得到满足,如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另一方而指学习工作取得积极成果,从而体验到某种成就感与自豪感,学生的这些需要与动机归纳为精神性需要和物质性需要作为学生来说,精神性需要的满足是重要的,但也不能忽视物质性需要的作用。

(二)激励理论的分类

1、内容激励理论

主要是指通过分析人的内在需求和动机是如何推动行为的,以前所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因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如果没有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发挥的作用往往有限而不能持久,更重要的是应注意分工和安排,能够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的激励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2、行为改造理论

主要是指从分析外部环境入手来研究如何改造并转化人的行为,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会重复出现;反之,行为则会削弱或消退。这种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和归因理论。

3、过程激励理论

过程激励理论注重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心理过程。包括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强调:积极性=绩效价值期望值,这说明同一项政策或手段在不同的人身上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辅导员应在条件和权力允许的范围内因人而异地制定一些激励措施,调动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指导作用

(一)运用公平理论是使高校班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亚当斯在1967年提出和这一理论认为,每个个体总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别人做出相应比较,如果感到公平合理,就会心理平衡,工作积极性就高;相反,如果感到不公平,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产生抵触、怨恨甚至对抗等消极情绪,而且还会想方设法来降低不公平感带来的压力。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学校班级管理中也同样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证公平、激励先进和惩治落后。因此,真正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关系,改变过去那种辅导员拥有绝对权威和学生只能绝对从属和依赖的局而,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唯有如此,公平理论才能落到实处,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二)科学运用需要理论是使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的有效方法

需要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这一理论指出,个体在满足基本的需要之后,都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而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如果受到领导的重视和赏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激励的力量,工作就会更加积极;相反,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自卑和失落,工作就会消极甚至对抗。
将需要理论引入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在管理过程中做到换位思考,让学生有“说”的权利,使自己有“听”的机会,真正体验出学生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感受和当时的心情。还要求我们做到班级由辅导员带领团支部和班委会集体制定,并且以全班基层表决的方式认可并通过。每个人都是班级的主人,同时又是感情丰富的个体,辅导员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和辅助者,我们要以正常平等和尊重的眼光和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运用期望理论会使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1964年,美国管理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了新的激励模式——期望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有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有意义、和价值的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行动选择。根据M= f(E 3V)公式,如果被激励者的期望值高(即E值高),而且激励的目标价值也高(即V值高),则激励的力量就大(M动机力量),积极性就高。因此,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并拥有适当的期望水平,对目标实现充满信心,对于人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www.udooo.com


(一)以班级目标为理念明确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

主要是以管理心理学的激励理念来整合每个班级成员的群体的价值观,使其多样或多元化的思想认识最终都能回归,并反映在每个成员都有意义的价值取向上来。辅导员明确班级的集体目标将每位同学都纳入其中,关心支持每一位同学的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并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分阶段制定和检阅班级目标的实现情况,让每体成员中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获得集体的支持和监督,是一个班级首要的价值所在。

(二)以个性发展为目标延伸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内涵

青年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尽相同,但都渴望能得到发展。管理心理学也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辅导员应该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更佳的学习效果。并且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快乐创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培育和历练他们的积极人格,创造出积极的成长环境,发展自己的创造力。这种注重积极特质的培育和养成的做法—优秀学生的勤奋钻研、学生骨干的踏实肯干、贫困学生的奋发有为、普通学生的闪光之处都在班级中得到肯定和赞扬——能让学生关注积极特质,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减少负面情绪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班级的环境是取决于大部分个体的品质,大部分个体指向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班级的环境就是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有利于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力量”,发挥人性中的积极层面。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三)以探索和体验为活动载体充实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内容

一是经常在主题班会中开展人生探索和价值观讨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采用讨论分析法、心理自述法等方法,通过会议讨论或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或点子。集体性活动增加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个人的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们在集体活动得更为积极活跃,在集体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很多新的思想、观念,如探讨自我成长、如何学会感恩等。
二是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开展各种体验式活动。因为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人际关系中暗示、模仿、感染、社会知觉等一系列的社会心理现象。通过互动、探讨自我、尝试改变、学习成长,学生们逐渐产生了情绪性的和认知性的理解,这种领悟是开放的、主动的、触及情感的、富有创造性的,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如何形成积极认知,带动积极情绪,培养积极特质,最后形成积极行动的体验。反过来,每位同学的积极表现又必然会支撑班集体各项活动的蓬勃发展。
通过主题性较强的班级活动为载体,来充实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内容,能极大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参与意识,使每个同学在参与班级活动的过程中真实体验班级的力量、班级的融洽、班级的温暖,从而重新认识班班级的积极意义。

(四)以团体辅导为手段来满足高校班级不同成长群体的不同需求

我们往往看到,对比在班级中的表现,大学生在社团中表现为责任心更强、积极性更高。这是由于大学生们觉得社团中更能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对他们的成长具有极大的价值。其实,团体心理咨询或辅导是管理心理学中较为常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特别适合在学校运用。在班级中根据不同年级或不同层次的需要,成立各种团体辅导小组,如自信心成长小组、学科兴趣小组、职业发展小组、导师制科研小组、社会实践小组等,充分利用团体咨询和辅导的形式,满足他们成长中的不同需求,是具体实施管理心理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能极大增强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只有不断把新的管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引入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变班级管理中的“刚性”为“柔性”,才能开创新时期班级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才能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更有效。
参考文献:
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4版).上海:复日人学出版社
朱永新.管理心理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朱永.现代管理心理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人学出版社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新视角[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
[6]叶子,冯文全.管理心理学理论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成都中医药人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年3月第11卷第1期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