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大纲 >试议音乐教师心理品质科研方法和

试议音乐教师心理品质科研方法和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21133 浏览:949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教师的职业,是一个神圣荣尚的事业。他们肩负着民族的重任,以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要努力实现和完成这个重任和使命,就必须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完美的专业技巧,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一一实施。基础音乐教育之宗旨,是审美教育。所以,音乐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决定审美教育心理结构的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音乐教师;心理;品质
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质。在这种前提下、他的心理品质不仅决定了本身审美意识的层次、而且还支配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各方面心理活动机能、直接影响着审美教育质量。因此,音乐教师的心理品质是决定审美教育心理结构的十分重要的基因之一。
我认为,专职音乐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教学的先导主体,必须具备以下心理品质 :

一、超前性

音乐审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同时进入音乐审美活动的。但是,作为先导主体,教师必须在此之前就要对音乐(教案设计、作品解析、曲式和声、 音乐语汇等)进行超前设计和接触,通过先期与教材的单向心理活动,达到对音乐美感的先知先觉。这种超前心理活动无疑是通过对时间的提前占有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教师为了实现音乐审美心理活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往往要付出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时间代价进行音乐美的表现和感受的实践。
例如,教师要学生唱一首声乐作品,他就必须提前对于这个作品进行广泛而充分的分析、了解,以及对演唱技术方面的细致设计,并且从感受美和表现美等方面提前达到审美心理的成熟。
一般来说,先导主体音乐审美心理的成熟程度与超前介入审美对象(音乐)的时间占有量成正比关系。即、教师对所施教的音乐超前感知,实践越多越早,审美心理的成熟度就越高,反之亦然。由于教师的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水平,音乐表现,创造能力在心理活动中有同向共构关系,而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又属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先导主体超前性的心理品质,是一个漫长的审美心理积淀过程。它没有明确的时限,人们常说:艺无止境。音乐教师的技艺和审美水平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当然,我们不能单纯机械地提出实现超前心理品质的量化标准,如规定教师一首歌,欣赏一组乐曲要用多少时间来备课,这主要是因为每个教师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千差万别;对审美教材的熟练和掌握程度,无需简单地做出硬性的规定。

二、引导性

音乐教师进行超前音乐审美活动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自身的审美需要,也不是仅仅为了提高艺术水平,而是肩负着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作音乐的教育任务。所以,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必然要以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把责任心和目的性高度结合起来。
由于音乐本身具有表现内容不明确的一面,教师的引导性既要方向明确,品质高尚,又要符合音乐艺术的规律,应该辨证的发散思维方式对学生启发诱导,不宜对审美对象—音乐进行单一的、过于具体的思维模式的说教,更不可望文生义去诠释一切音乐作品。例如,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以为婉流畅,跌宕起伏的旋律抒发了压抑悲怆的性格。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它讲解为描写无锡惠泉的湖光月色,那就是一种错误的引导。由于接受主体多为身心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因此,教师的引导动机和行为必须适应和符合客观的怎么写作对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充分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从曲目的选择到歌唱的音域,都要有易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他们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和表现。由此可见,教师引导性的心理品质,不仅要有正确的动机,而且还必须注重教育效果。只有树立了通过审美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教育目标,不断提高美育的方法和质量,这种引导性才能真正确立为良好的品质。

三、完善性

音乐教师获得“先导”资格的最基本的主观条件,就是心理素质应该具有完善性。
完善性的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本身的音乐审美心理应该成熟、健全、能够对音乐客观体现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和美的再现能力,这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心理机制。例如;对声乐和器乐作品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能准确而深刻地体验它们的感情内涵,有丰富的音乐联想能力、良好的理解能力、正确的评价能力。此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表现音乐(唱、奏)和创作音乐的技能。所以,具有多种音乐才能的通才品格,也是衡量音乐教师心理品质的重要依据之一。音乐教师的心理品质的完善性,也必须以一定的音乐修养为基础。如教师本身不辩音律的耳朵,那么一切心理品质和心理活动都是徒劳的。只有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知识和必要的音乐技能技巧之后,才能提供构建音乐心理的物资基础,也才能使音乐教师的心理,朝着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udooo.com

必须具备的完善性方面升华和转化。
另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审美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心理品质的完善性则表现在应具有良好的调节、控制和传导能力。能够全面地调动各种心理活动,以音乐为媒介去帮助构建受教育的审美心理。这也就是说,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学生和教材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心态、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心理机制的功能,以帮助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
构成教师音乐心理品质完善性的两种心理相互控制、交流、依存。如果没有教师自我审美心理的成熟与健全,就无法完善教育活动中美感信息的交流与传导。如果没有施教过程中先导主体启动和引发学生审美意识的心理活动能力,教师的音乐审美心理便不具备教育实践价值。所以,我们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辨证依存关系。
总之,从结构状态来看,超前性、引导性、完善性是先导主体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作为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来要求,这些品质即是高层次的,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做一个真正合格的音乐教师,就必须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这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具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高健皓,大连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10级音乐表演专业。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