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简谈促进学生加强中学思品教育推动学生道德成长

简谈促进学生加强中学思品教育推动学生道德成长

收藏本文 2024-04-17 点赞:29867 浏览:1338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当今社会不断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这说明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往往注重了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思品能力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思想品德课就应该回归本位,关注学生的成长。鉴于这样,在教学中我就更关注学生的成长,也就是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思品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了“纠错”“辩析”、“体验”、“引导”、“研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品能力。
关键词: 中学思品课; 学生; 道德
1009-8631(2012)09-0132-01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重视语文、数学、自然等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品学科的能力培养,认为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了,学生理解了,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荒谬的。思想品德课重在对学生“做人”的引导和教育,重在对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的引导上。教育界有识之士常说“文化素质不高是次品,思想品德素质不合格就是危险品”。可见思想品德素质在体素质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中,教者往往注重了思品内容和形式的讲解、传授,而忽视思品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严重影响了思品课教学的效果。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2~15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从少年成长为青年的时期,是思想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热情奔放、精力充沛、善于思考、求知欲强。但逆反心理也最强,对有些事物还缺乏科学的鉴别和分析能力,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心智在此阶段奠基,是至关重要的“灵魂发育期”,也是基础教育工作的核心阶段。因此,广大思品教师必须强化培养学生思品能力的意识,训练学生多才多能,做既懂道理又苦干实干的新型人才。
在多年的学习与教学活动中,我认识到一点就是:让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道德生活的过程。

一、在“纠错”中加强认知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推动优良人格形成的精神动力,也是构成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此,应高度加强理性教育和认知训练,可通过课堂教学、理论讲座、专题报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形式,使他们学会正确地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在教学中,因为“残缺的知识可以补,残缺的人格无法补”,所以我就充分认识到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始终把健全人格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的价值观言论时,那也就说明他们的价值取向有问题,这时候,我不怕完不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临时调整课堂内容,旁征博引,澄清孩子们的错误认识,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在“辩析”中培养学生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能力。“明理”环节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思品课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明理,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精选了许多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本质。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巧妙设计教学程序和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通过辩论,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看到的这样的表象怎么办,就进行辩论,班级由开始的无序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是读书无用论,一方是读书有用论,道理是越辩越明,逐渐澄清了模糊的认识。首先让学生明白成功标准的多元化,有钱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在特殊的社会时期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现象,但那只是偶然而不是必然;其次明白现在的学习只是最基础的,是习惯、能力的培养,是对自己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改变,能力决定你的高度。学生的认识提升了一个高度,同时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该怎样做。

三、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

一个人的道德知识无论如何丰富,若无切身体验和情感的介入,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认知,也不可能产生道德行为。道德体验能力是指学生能具备角色互换和移情的能力,是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情感的基础。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形式,如:情景设置、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运用实例等手段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的是非、善恶情感和良好的心态,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体验能力。例如在“欣赏别人,悦纳自己”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夸夸你看不顺眼的同学”,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欣赏自己喜欢的人时没有什么障碍,但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就不会有好的心态和健康的感情基础,基于此现状,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很多学生都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己所讨厌的人竟然也有这么多的优点,而自己竟被个人喜好蒙蔽了双眼,同时,在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赞美的时候也会重新审视自己。通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的评价别人,同时也可以在别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中增强自信。做到了“欣赏别人,悦纳自己”,更是有利于人才自我形象的建立。

四、在“引导”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

道德行为是对认识的巩固和发展,对情感的丰富和深化,它是思品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由于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道德行为也是多种多样的,即使表象一样,产生行为的动机也是错综复杂的。在“导行”环节中,要引导学生对道德行为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例如现在的很多社会现象中的两难问题:“该不该扶跌倒的老人?”这本来就不应该是一个讨论的话题,但由于“扶”引发了的很多问题让人们犹豫了,到底该怎样做?并结合最近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对人们的道德良知的拷问。这时引导学生们自己辩论:到底该不该扶,扶该怎样扶;如果被扶的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做;对于扶人者所承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受的不公平待遇怎样看待。自己去分析自己该怎样做。只有这样,去一步步的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的思考,践行,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五、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是思品课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思品能力的最高境界的体现。但这种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反复实践。因此,广大思品教师不要把思品课囿于课堂一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思品研究性活动,把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研究中动脑、动手、动口,既有书本知识(理论)的指导,又有具体的的行动(实践),通过反复研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例如在“学生的零花钱”这一问题上,我就要求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对于零花钱的来源,去向,以及金额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正确的使用零花钱进行讨论,进而对他们的消费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形成自己的理性消费,不盲目消费的正确观点。学生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所收获的东西比在课堂纯理论收获的要多,更深刻,真正的变成了自己的能力。
总之,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应不断加强对思品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方法,让品德知识内化,多注重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