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排版的要求 >民族文化冲击和回应:民族旅游视野下民族文化保护若干

民族文化冲击和回应:民族旅游视野下民族文化保护若干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30703 浏览:13625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为改善民族地区的贫穷和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了资金支持,但是同时对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地区本身文化的继承,也影响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将探讨民族地区居民面对大量涌入的游客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旅游;民族地区

一、民族旅游业兴起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旅游全球化随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飞速发展,游客来自世界各地,同时旅游地也遍布全球。国际旅游观光成为一种全世界范围内的现象,一种无法避免的“国际现象”。实际上它已影响到所

源于: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有的国家并渗透到大多数国家内部的宗教与地方社区中去。
而少数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激发了其千里迢迢前来欣赏、体验的。

二、民族旅游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冲击

民族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体验、文化交流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因为它不仅可以满足一般旅游活动和项目的需求,比如生态旅游、自然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等,更重要的是对异质文化的一种体验。但是,从近年来各地区发展状况来看,我国民族旅游的开发经营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民族旅游对民族地区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1、淳朴的民俗民风商品化

在片面旅游效益、短期利益和政绩工程的驱使下,政府和开发商不顾当地文化资源的特性,盲从于游客的口味,进行乱开发。此外,大多数旅游者并不关心民族文化的本真性,他们只是在乎在参观游览过程中的审美感以及参与其中的娱乐性。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民族传统文化被舞台艺术化与程序化、以及商品化进而庸俗化。原有的文化价值完全被商业价值取代,出现了专为迎合旅游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所谓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礼俗等等。例如,把少数民族纯朴的婚俗包装成旅游产品,此节目是为男性游客提供一些漂亮的少数民族女孩,让他们按照少数民族的习俗举行一次检测婚礼。

2、社会道德风尚的退化

各少数民族都有着良好的传统美德,如循规蹈矩、淳厚良忠、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吃苦耐劳、重义轻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等等。但是民族旅游开发后,大量游客进入民族地区,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利益观,导致了当地传统的风俗习惯、道德、民风乡规以及心理素质突异,传统失落、秩序失控,破坏了当地原有的社会和谐氛围,影响当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更有甚者,民族地区固有的社会文化受到强烈的腐蚀,逐渐出现了一些诸如、等违背传统文化观念,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非法招揽活动,当地的社会风气恶化,犯罪率有所上升。

3、传统文化的弱化以至同化

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在异质文化的强力冲击下,民族地区的原有文化风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衣着、建筑及生活方式到语言文字等都与外来者日益趋同,当地固有的传统文化被逐渐冲淡、同化、甚至被扭曲而变形。如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民族语言,由于旅游等所引发或加速的文化一体化进程,其功能在不断的被减弱,并逐渐走向消亡。比如说,广西曾一度以“歌海”著称,可是从现实状况来看,广西不论哪个民族,中年和青年一代大多都不会也不喜欢民歌,使得广西的民歌风俗处于岌岌可危的状况,这引起了广西相关机构和人士的高度重视。

4、民族文化可解读性的消失

随着旅游者的“入侵”,带来强势文化的冲击,旅游民族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旅游行为的模仿,让他们不愿意继续自己的传统文化,即使因为发展旅游的需要,他们学习了相关的知识,但大部分都是皮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各种民族文化内涵都不能全面的了解,以至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都是一知半解。长此以往,更多的旅游民族地区的人们对自己的文化都无法参透,旅游民族地区将丧失作为重要文化内涵的民族文化资源。

三、探讨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及其保护

“旅游业象把火,它可煮熟你的板,也可烧掉你的屋”,在旅游业为旅游民族带来现代知识、客观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在侵噬着他们的传统文化理念。而民族旅游就其实质就是把“古雅的土著习俗以及土著居民包装成旅游商品以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ith) 。民族旅游产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产品,旅游者的旅游过程在某中程度上说就是一次体验异族文化的经历与体验。但文化不是静态地发展的,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交流和融合的状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文化的变迁。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民族旅游地区为了民族旅游的长续发展,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为了继续发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留住自己民族的根”,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自己文化传统中的精髓。

1、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在有关少数民族发展的问题中首先提出来的。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他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强调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首先必须要认识自己的文化,深刻理解所接触的各种文化,在现代多元社会文化中确定自己文化的地位,通过文化适调,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碰撞中,取长补短,确保自己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最有效的方法是发展民族旅游过程中增强民族认同的价值,让当地民族明白:民族传统文化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的旅游吸引物,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在这些属于自我文化的特色丧失殆尽之时,游客就不会再来了。因此,我们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质文化,让它永远传承并发扬光大。

2、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接纳外来优秀文化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到位地保护和发展民族旅游地传统文化,就必须大力宣传该文化,让大家意识到该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共享这一文化资源。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弘扬民族旅游地特有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二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地进行宣传,如现代传媒、各种民族节日等。同时,外来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但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并不是旅游的产物,旅游开发只是促进这种变迁的一种因素而已。在发展民族旅游的过程中,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在充实自己的文化内涵基础上,从意识上、行动上和制度上来抵制各种消极的影响。一方面,在推动设施设备现代化、思想观念现代化、生活水平现代化的同时不忘以民族传统文化作为底蕴;另一方面,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融合现代化中的合理内容,从而在民族旅游地的文脉得到延续的同时,赋予民族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3、培养居人翁意识

民族地区居民是民族文化的主人,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这就意味着,开展以居民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方面保护运动是民族旅游地传统文化保护的一项核心措施。传统文化只有扎根于民族旅游地广大居民,得到广大居民的认同,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才可能得到复兴。事实证明:任何脱离了群众的文化都只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提高居民的民族文化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民族文化是其发展旅游的根本,没有了旅游文化,就失去了吸引游客参观、旅游的价值。同时,意识到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人们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民族祖先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处过程中经验的总结,代表着民族祖先的智慧,作为民族的后代应该将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4、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各级政府特别是当地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促进民族旅游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如通过税收、政府补贴等财政政策来鼓励居民、开发商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并形成一系列的法律,明确地规定好居民、游客和开发商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权利和义务。旅游开发商在开发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时,要实事求是,根据当地的真实的民俗,经过一定的舞台加工,“真实”地展示给游客。在开发和经营民族旅游的过程中,当地少数民族有权利有义务对当地民族文化产品进行监督和指导。

5、抓紧对特殊人才的保护和培养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些民族旅游地的传统文化正濒临灭绝的边缘。事实证明:保护一名民间艺人就能保护和繁荣一门民间工艺;保护一名巫师,就可能保护一部甚至几部民族史诗。为了使民族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后继有人,我们必须大力培养掌握民族旅游地传统文化精髓和相关知识与艺术的人才。因为一个民族的某些仪式或相关事物的解读性只有一些特殊人才最为了解和熟悉。因此,要抓紧对特殊人才的保护和培养,通过补贴、工资的方式让特殊的人才能够重视和发挥其拥有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培养新人,使其能够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将民族的“血液”继续流淌下去。
四、结语
民族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同化,是在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中,不可避免的世界事实。面对大量涌入的游客带来的异质文化,世界强势文化的冲击,民族旅游地区民族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现代文明的精华部分,借力发力,用现代文明更好的武装民族文化,从而使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相得益彰,最终实现民族文化以其独特、优秀之处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Fox,1976.4

4. cired in Riehrter,1984b.ATCM18/20.

[3

中专毕业论文www.udooo.com

]马晓京.西部地区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J].旅游学刊,2000(5):261.
作者简介:
杨曼华(1983—),河南南阳人,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助教。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