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研究方向 >《鬼谷子》说服性人际传播观念

《鬼谷子》说服性人际传播观念

收藏本文 2024-03-25 点赞:8663 浏览:3384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鬼谷子》善于从人性的角度,在人的谈话、交流等日常行为中探察人所隐藏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揭示了人际交流过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玄机。其中有一些独特的人际传播观念,为说服性人际传播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如今的说服性人际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关键词]鬼谷子 说服性人际传播
[]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87-01
先秦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作品《鬼谷子》,其思想内容广泛吸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学说,以说服“人主”为主要目的,对说服性人际传播理论及技巧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概括。其中有一些独特的人际传播观念,为说服性人际传播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如今的说服性人际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一、“捭阖”的观念

《鬼谷子》崇尚“捭阖”,认为说服性人际传播的关键就在于运用“捭阖”的方法,拨动对方表达意见,以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喜好,进而进行说服传播。所谓“捭阖”,“捭”是打开,表达自己意见,并引发对方表达意见;“阖”是闭合,即保持沉默,让对方主动表达意见。“捭阖”是一种处事智慧,讲究把握政治形势,揣摩说服对象的心理变化,进而从人性出发,以“阴”(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阳”(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等)变化牵动说服对象的情感倾向,运用“反应”“内楗”“抵巇”“飞钳”等说服技巧进行疏导,掌控说服过程,引导说服对象的观念、行为逐渐朝着预期方向发展。鬼谷子称“捭阖”为“天地阴阳之道”,“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见《鬼谷子?捭阖》) “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是战国纵横家立身处世、掌握形势、游说诸侯的总原则和指导思想,也是《鬼谷子》说服性人际传播理论的根基。

二、“得其情而说之”的观念

《鬼谷子》强调把握对说服对象的心理变化,以阴阳捭阖探察对方心理,在技术手段上更是强调“揣情”摩意。“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见《鬼谷子?揣》)强调洞察人之“隐情”;提出“说者听,必合于情”(见《鬼谷子?摩》),即想要说服别人听从,必须与对方感情相合;指出“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见《鬼谷子?内揵》)强调说服行为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果。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从说服者应具备素质的角度出发,要求说服者“通晓人的感情,即善于辨识各种感情,描述它们的特征,懂得各种感情的起因和唤起这些感情的方法”,与《鬼谷子》“得其情而说之”的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三、“自知而后知人”的观念

《鬼谷子》强调“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了解外界事物,先要了解自己,进而了解他人。即是说,人处在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生存状态、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乃至、情感等方面是相似的,因此,了解别人,先从了解自己开始,以己度人、由己推人。“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

源于:论文封面格式范文www.udooo.com

若光之与影。”(见《鬼谷子?反应》)这样去推知,去了解别人,就像古人传说的比目鱼相并而行那样不差丝毫,又像光一亮影子就出现那样一察即得。同时,《鬼谷子》在以己推人的基础上,将“知人”的境界提升到普遍规律层面,如《符言》篇:“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这样一来,就给说服性传播探察人心变化的行为赋予了洞悉社会心理、探察人性幽微的哲学意义。

四、因人而异的观念

《鬼谷子》中有很多处表现因人而异的观念,如《捭阖》:“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强调以人的性格特点确定应对方略,但并没有具体说明究竟如何区别对待。《权》篇则明确指出了应对方式:“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人活于世,自然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阶层的人自然有着不同的社会观念和主观愿望,开展说服性传播,就要正确对待这些区别。在传播过程中应当因人而异,结合说服对象的性格、社会特征,顺应对方心思开展说服,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对方的思想情感,使沟通更为便捷、有效。
总体来看,《鬼谷子》善于从人性的角度,在人们的谈话、交流等日常行为中探察人所隐藏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鬼谷子?揣篇》),揭示了人际交流过程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玄机。古人云:“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应人事”,《鬼谷子》在“中应人事”方面展现了精湛的艺术性和深刻的哲学性,值得今日的商业人士、外交人员及社会学研究人员深入探索、学习。
【参考文献】
(战国)鬼谷子,(梁)陶弘景(旧注),张卫国(注译).鬼谷子[M].武汉:崇文书局,2007.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修辞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