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七年级数学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查抄袭率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3-31 点赞:9292 浏览:343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把问题引入课堂,以疑引思,通过转变教学观念,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构建心理安全区域和创设丰富的情境,让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质疑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674-9324(2012)08-0180-02
疑即问题,它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有位古人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有小进,大疑则有大进”。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因此,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教材,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如学生在预习商品有关内容时,就提出了一些疑问:我写了一支钢笔,作为礼物送给同学,这支钢笔是不是商品?我做一件衣服送给朋友,这件衣服耗费了人类劳动,它有没有价值,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源于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闪亮着学生思维的火花,也必将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最终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物理学家杨福家曾经这样说:“不要把学生的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当把它当成被点燃的火种,教师角色就是点火种的。”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把所有的内容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哪些东西不该讲完,而要留有余地,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起学生探索知识奥妙的愿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使学生有疑可问。这样,学生自我质疑、互相质疑、自己探求答案,效果反而好。
新课程主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首先要让学生有时间提出自己的问题,然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们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了吗?鉴于此,笔者以为:不妨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去关注学生的问题,每一节课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发问、质疑。课前预习时,也可以布置学生针对预习内容,联系学过的知识和社会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带到课堂上交流。

二、激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于质疑。我对我校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过调查,发现有近五成的学生不敢质疑,许多学生担心:我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会被同学老师讥笑吗?我提出的问题与教师的观点不同,老师会不高兴吗?……所有这些担心心理,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了,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洛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如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出平正的文字一样。”为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教学气氛,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求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三、加强方法指导,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学会“问”,才会增长知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概括他做学问的体会是:“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这就是说,会问,才算会学,作为学生应善思、会问。“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做好提问示范,逐步训练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帮助学生发现疑问:
1.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复杂事物的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的解决能极大地促进次要矛盾的解决。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应该是每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为学生所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在此处恰当设疑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例如:我在讲“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这一重点、难点时,我结合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如网络的出现,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要求www.udooo.com

负面影响,我们应如何看待网络呢?这些问题的提出,拓宽了知识广度,激发了学生的探求。
2.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发现疑问。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孤立的事物,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同样,我们学生所学的知识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教材是按课、节、框的结构阐述知识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框一框地学习知识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把知识分割开来。因此,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设疑,引导学生将知识形成体系。如:在讲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时,我引导学生回忆课本相关知识:“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这前后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从而使学生把握联系、矛盾、发展三者的内在关系。
3.在对照比较中发现疑问。课本知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理解它,对于容易混淆的知识来说,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用比较法,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股份有限公司与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与股票等等,通过比较它们的异同,弄清基本知识点。
4.在易错处设疑。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能进一步理解课本知识,领会其实质,同时也为了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常常不经意间提出疑问,而这些疑问也往往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例如: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矛盾越多越好?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学生能否提出质疑,提出有质量的疑问,关键在教师的培养。因此,教师应不断给自己“充电”,拓展知识面,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