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水利工程 >> 水利管理 >施工技术结合工程实例建筑地下防水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结合工程实例建筑地下防水施工技术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4556 浏览:1051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随着建筑工程的发展,地下室防水技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地下室一旦发生渗漏,将会带来很大的麻烦,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及自身工作经验,探究建筑工程地下防水施工技术,指出建筑地下防水工程对工程造价、建筑物安全及建筑物维护成本等方面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建筑工程,地下防水,施工技术,桩头防水施工法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waterproof technology in basementto get people’s attention,once the basementleakage,it will bring great trouble,seriously affect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Combining with the project examplesand their own work experience,explore thewaterpro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points out that theconstructionof u

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nderground waterproofengineering of the project cost,safety of the buildingand building maintenance costs and otheraspectswill produce different effects.
Key words: buildingengineering,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underground waterproof,waterproof construction method,pile head
中图分类号:TU74

1 建筑物地下工程渗漏原因

1) 建筑物地下工程成品保护工作不到位。由于建筑地下工程所用堵漏材料及地下工程堵漏层施工不合理,从而导致地下工程成品受损,若对其修补不及时,其势必会导致建筑物地下工程渗漏。2) 因建筑物地下工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与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间存在较大出入而导致建筑物地下工程裂缝,并最终导致渗漏现象的出现。3) 就我国建筑物地下工程施工情况而言,地下堵漏混凝土大多于施工现场配制,以至于混凝土配合比精确度无法被控制到规范范围内,即水灰比过大,从而导致混凝土收缩度变大,并最终导致地下工程渗漏。4) 建筑物地下工程细部构造因施工单位对其重视度不够而导致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法不合理,例如: 工程变形缝、施工缝、后浇带、预留接口、混凝土主体结构等地下堵漏措施不科学,从而导致地下工程渗漏。5) 混凝土围护结构所用材料不是地下堵漏混凝土,即仅对混凝土围护结构做柔性地下堵漏层,从而导致地下工程渗漏。

2 建筑工程地下防水施工技术

2.1 工程概况
某工程位于滨水河畔,其第一层地下室的标高低于河床约2 m,东西方向的基坑长约 60.5 m,南北方向的基坑长约 65.5 m,基坑深约 5.5 m,基地总面积约 3 962.75 m2。该工程地下室防水等级为一级,即防水位深376.3 m,±0.000 标高达380.3 m。该工程基础为桩基,由于水压过大、水位过高,预应力钢绞线及桩头钢筋锚固基础底板均要经过防水层,底板后浇带要设置 2 道且基础底板总长度达 135 m,从而导致桩头防水施工难度系数极大。
2.2 技术特点
1) 就基础桩桩头部位而言,其防水施工理念应为“多重设防、多种防水材料”,并基于图集标准对具体工程事项进行技术创新;2) 就基础桩桩头防水材料而言,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性,即以聚合物水泥作为防水砂浆、以遇水缓膨型作为橡胶条、以水泥基渗透结晶型作为防水涂料等; 3) 后浇带设计项目种类繁杂,则外墙及底板后浇带等部位的防水处理工作应该重点突出,即使用多种防水材料进行复合防水施工; 4) 由于地下工程工期长且该处水位过高,则地板结构后浇带应该采取止水钢板法,以此起到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底板防水的作用; 5) 若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工程中使用 4 mm +4 mm Ⅱ型聚酯胎 SBS 卷材,实践证明,其能够有效提高外墙与底板间防水施工的可靠度; 6) 在外墙体和外墙的基层之间以及点半和基础垫层之间的防水卷材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满粘法进行施工,并且在导墙体和基层之间的防水卷材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选择点粘法进行施工。实践证明,以上防水施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卷材抗变形的能力; 7) 因工程结构复杂,则确定工程结构细部构造防水方法时,应该坚持“多种方法、全方位防水”理念,以此确保地下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2.3 桩头防水施工方法
桩头防水构造图见图 1。
1) 施工工艺。桩头防水施工流程依次为: 桩头部位剔凿施工、垫层施工、桩头基层施工、防水材料喷涂施工、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施工、防水砂浆施工、基层清理施工、测试基层含水率、隐检基层、基层处理剂喷涂、SBS 防水卷材铺贴、桩根位置缝膏嵌填、防水层检查、防水保护层施工。2)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施工。a.参考相关比例规范,调和纯净水与浓缩涂料至稠糊状,配置次数及时间控制为: 1 次、1 h 内。待纯净水与浓缩涂料调和至稠糊状,必须频繁搅动混合物,且施工阶段不宜添加水; b.涂料层数应大于 2 层,且单层厚度应处于 0.8 mm ~1.0 mm 范围内;c.防水涂料涂刷工具应为半硬尼龙刷,且喷刷均匀度、喷刷方向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以此确保防水材料均匀覆盖到地下工程任
何部位; d.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涂刷不宜于雨天进行; e.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涂刷施工时间若为热天,施工时间最好为夜间、早晨或晚间,以防涂层因过早干燥而龟裂或起皮; f.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涂刷完毕两天内,应以当时天气状况为依据,设置防雨、防污染、防晒的塑料布及防火草帘。3) 缓膨型遇水膨胀橡胶条施工。a.针对桩头根部所选用的遇水膨胀橡胶条,其规格是 20 mm ×30 mm。需要注意的是,橡胶条放置位置处的垫层应与桩头根部的凹槽( 30 mm × 20 mm) 紧贴; b.凹槽内混凝土表层应无尘土及浮渣,且凹槽应时刻保持干燥; c.在铺设钢筋和橡胶条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即铺设的连续性; 铺设的方向与钢筋根部及桩头方向一致。4) 聚硫嵌缝膏施工。a.基层处理。基面处理为嵌膏施工之前的必要步骤,即清除干净砂浆表面及嵌膏部位的防水层,并保持其表面干燥。b.将 A 组分( 灰白色膏状物) 以重量比为 100∶ 8 ~100∶ 10 的标准添加进 B 组分( 黑色膏状物) ,并搅拌其至桶内密封剂完全均匀融合到一起,搅拌工具为电动搅拌器,且搅拌完成至混合料用完,其时间间隔不得超过 6 h。除此以外,聚硫嵌缝膏施工前有必要开展小样试验。c.嵌填。嵌填施工工具应为腻子刀,并做好卷材防水层保护工作,以此确保嵌缝表面光滑度、饱满度及密实度。d. 养护。密封材料嵌缝完成之初,即密封材料未干状态下,不宜立即触碰,且密封材料固化前不宜被灰砂附着。通常情况下,嵌缝密封材料养护时间应保证在 48 h 以上。
2.4 卷材防水层及地下防水细部构造施工方法
1) 底板基础导墙防水。基础底板防水方法应为外防内贴法。卷材甩槎完成→干压一块砖于保护墙上压顶。针对永久性对墙内的卷材进行保护工作这一个方面来讲,其具体的施工方法应该依旧选择点粘法,这就代表了在结构某一边的表面进行水泥砂浆的涂抹,并且对其进行拉毛处理( 见图 2) 。2) 外墙防水。外墙防水方法为外防外贴法。防水保护层使用重度设定增强聚苯板( 厚: 100 mm、重力: 30 kN/m2) 。将一层卷材加强层铺设于基础导墙水平施工部位。3) 后浇带防水。温度后浇带及结构后浇带属于基础底板的两大类型。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则结构后浇带应使用钢板止水带。地下室外墙后浇带防水施工之前,笔者认为应该及时进行盖板封闭,此时需要用到的是预制钢筋混凝土( 60 mm ×1 200 mm × 1 200 mm) 。此外,后浇带两侧的纵向施工缝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应为止水钢板。4) 变形缝防水。针对变形缝而言,其防水方式一般情况下选择为外贴式或者中埋式等多道设防共同防水。
3 结语
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控制并非一个单一的学科,原因是导致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渗漏的原因很多。所以,必须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及建材选用等方面严格把关,并坚决做到“精心选材、优化设计、改进施工技术”,以确保建筑工程地下防水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参考文献:
[1]郝玉柱,李玉屏.《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11 内容简介[J].施工技术,2011,40( 13) : 94-95,102.
[2]谢 芸.对民用建筑工程中地下防水施工技术的探讨[J].现代企业文化,2010( 26) :156-157.
[3]张锡伟. 结合实例探讨地下防水施工技术[J]. 中华民居,2011( 12) : 296-297.
[4]韦鸿雷. 浅析地下防水堵漏施工技术[J]. 科技致富向导,2010( 19) : 261-262.
[5]范宜强,骆湘引. 浅谈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J]. 建材与装饰,2012( 2) :140.
[6]胡闪星. 浅析建筑工程地下防水施工技术[J]. 中华民居,2012( 6) : 1015-101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