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物理教学 >试析寄宿农村寄宿学生消费习惯教育集

试析寄宿农村寄宿学生消费习惯教育集

收藏本文 2024-03-20 点赞:5675 浏览:176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农村寄宿学生消费观念现状,努力摸索出一套可操作的教育引导方法,使我校学生深刻认识到“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美德,使学生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 寄宿学生 消费习惯 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校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及家人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有的甚至过分溺爱,致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而且大多数学生身上的浪费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如何唤起我校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科学的消费观念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消费理念的教育也是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学生出现浪费现象的原因,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现简要论述如下,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一、学校中奢侈浪费、学生攀比现象存在的主客观原因

1.各种媒体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家庭都富裕起来,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会接触到“摆阔气、讲排场”等浪费奢侈之风,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学生往往也会觉得这样的行为“很酷”,于是纷纷学起,向家里要钱,或把自己可以支配的零用钱用来请同学吃东西、写礼物等,“乐此不疲”。
2.家长的错误理念。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要星星不敢摘月亮”。即使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家庭,父母也会本着“苦了自己也不能苦孩子”的想法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可能会形成错误的消费观,没有的要有,有了的要更好,这不仅使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而且大部分孩子都不会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不会带着感恩的心看待父母的劳动和付出。
3.学校教育的缺失。许

学术论文下载www.udooo.com

多学校,特别是中学,迫于升学压力,重智育、轻德育,一心在提高学生成绩上下工夫,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就“万事大吉”,而没有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和家长进行合理消费的有效指导。
4.低龄寄宿造成学生心灵情感贫乏。低龄寄宿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成为空白,易使孩子性格孤僻,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过早形成。
5.缺乏家长的监督,易使孩子行为出现偏差。由于远离家长的监督,寄宿生自我约束和控制力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较强,易养成乱花钱、说脏话、卫生习惯较差、偷窃等不良行为。没有家长的约束与管理,孩子的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6.对寄宿制学校的不适应造成的负面影响。由于寄宿制学校严格的管理,学生远离父母的关爱。同时紧张的学习生活、激烈的学习竞争、频繁的考试压力等导致学生出现烦躁不安、喜怒无常、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自信心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

二、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使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1.正面引导,增强学生的“勤俭”意识。许多学生勤俭意识淡薄,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知之不多。因此,培养学生勤俭的良好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对勤俭的道德认知。教师要多让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搜集有关中华民族美德的故事和名人名言,通过讲故事、演讲比赛、开主题班会等形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从而受到启发和正面引导。其次,教师应结合思想品德课,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勤俭的美德认识,加深对自己民族的感情。
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引导学生养成勤俭习惯。学生勤俭习惯的养成,单靠教师正面引导,单靠校内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我们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形成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班级内,我们努力营造浓郁的健康向上的氛围,把勤俭教育列为日常行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有形的小事抓起,如把节水、节电、节约粮食、爱护公物等作为常规要求,常抓不懈。同时,切实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人格魅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先做到,切实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同时,学校要帮助家长确立勤俭的教育观、生活观。学生与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正确生活观的树立是勤俭素质养成的基础。
3.建设一支高素质、有爱心的教师队伍。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爱是关系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爱才能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才能最大地发挥教育的育人作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远离自己的父母,缺乏情感的交流,心理上比较孤独,更需要教师的关爱。教师平常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无限的温暖,从而爱上自己的教师,爱上自己的学校,进而减少孤独感,产生自信心,一些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了解、尊重每一位学生,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由于农村学生比较害羞,很难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了解学生,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困惑或想法,并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解决办法,从而避免学生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现象。
5.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熏陶作用。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主要方法有:(1)通过学习心理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通过人际关系指导,使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等交往原则。(3)通过耐挫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困难,解除烦恼。(4)通过自我心理修养指导,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在自身发展变化中能较好地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心。学校还可以开设专题知识讲座,加强心理引导。学校可以派人或到校外聘请专家为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教给他们缓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消费理念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和消费观念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谐成就社会的和谐。寄宿制学生作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心理健康教育和消费观念应当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注。这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对寄宿制中小学学生的行为和心理进行及时的把握和引导,才能使他们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责编 张亚欣)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