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计算机 >> 设备 >关于教具巧用学具、教具学数学

关于教具巧用学具、教具学数学

收藏本文 2024-03-07 点赞:3641 浏览:920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动手操作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实践活动,也是小学生学好数学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具体的、有趣的实物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巧用简单物品,巧制简单教具,巧改实验器具,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智力背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多向思维、善于推理、合理猜想和勇于探索的品质和习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具;教具;巧妙使用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定律、性质等都需要学生利用学具、教具亲身实践活动来体验。动手操作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实践活动,也是小学生学好数学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学具、教具,验证教学知识、定律、结论,才能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同时,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具并不是越复杂越好,而是在教学中越适用,效果就越好。拼一拼,剪一剪、搭一搭等看似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其实可以促使学生深刻体验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小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具体的、有趣的实物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巧用简单物品,巧制简单教具,巧改实验器具,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巧用简单物品,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可以直接拿过来当做教具使用,既简单又方便。比如小棒、大豆、糖果、纽扣、小球等常见物品,学生信手拈来,使用方便。如果让小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摆一摆、比一比就会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而容易。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组成”时,使学生对应着数数一数或摆一摆小棒、大豆、糖果、纽扣、小球等常见的实物,让学生学习按物点数、理解数的组成、比较数的大小、学习数序等都会使教学变得很轻松,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勤于动手,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又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概念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10颗纽扣和10个盘子;教学时,先让学生把10颗纽扣全部放到盘子里,要求放的纽扣要同样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每盘放1颗、2颗、5颗分别放到10个、5个、2个盘子里,很顺利的就完成了。这时我提出每盘放3颗、4颗,看看怎么放?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在摸脑袋,有的学生则用期盼的目光望着老师,不知所措。这时我问同学们,“同学们: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学生有的说没法分,有的说分不完。在这种情形下引出“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概念,学生会记忆深刻,实现了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化,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概念深刻理解。
再比如我们常用的牌,也是很好的教具。在孩子们眼中,牌是一种玩具,我们利用他来做教具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用时将J、Q、K以及王牌从牌堆中抽出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随意抽2张牌让他们比较大小,由于牌的数字和花的个数对应,还可以锻炼他们计数的能力。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给他们分组,让每组每人分别抽两张牌算加法减法,可以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对于高年级我们可以增加难度,让他们运用四则运算得出某个固定的值。这种玩法,满足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学生课下,甚至检测期都可以利用此方法提高数学能力。就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比一比、想一想,就很好的和动脑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到了知识。

二、巧制简单教具,提高理解能力

教具不是越复杂越好,而应该是在教学中越适用,效果就越好。当教具的适用性符合学生心理的简化水平时,就会加快学生的感知速度,提高学习效率。我们生活中有一些容易寻找而且容易加工的东西,比如废硬纸片、细铁丝、铁钉、细木条、橡皮筋、火柴等等。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加工,做一些很实用的教具。比如在进行第五册《面积与周长的比较》一课时,我们可以用铁丝制一个长方形框,然后用纸板制一个长方形面,组合成一个长方形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边上这一圈铁丝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内部纸板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对照模型,对比面与线,学生就很容易区分面积与周长的不同含义。
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时,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好多根两两相等的木条和多根稍长的木条(木条两端、中间提前打出多个小孔,以备穿铁钉用)以及多个小铁钉。上课时先让学生用木条和铁钉分别制作成三角形和四边形。让学生把制作好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让学生体会其稳定性。之后,让学生用手中稍长的木条和铁钉,思考怎样才能使长方形的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不变形。经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再经师生共同演示发现:长方形分成的图形中有三角形,长方形才稳定,否则长方形就不稳定了。从而学生会明白了三角形有稳定的特征。这类自制教具虽然简单,但用起来教学效果却很好,学生一看即懂,这是一种最经济、最容易制作的教具。这种教具制作简单,使用方便,因其具有的可操作性而使学生也更易于理解。
再如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个单元时,教学内容涉及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认识这些图形并能探究其面积的计算,是这一部分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在这部分内容之前,我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所以,探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用纸板做成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通过剪、割、移、补等方式再重新拼合转化成已经学会的图形,引导学生比较之后得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把平行四边形拼合成长方形;把三角形拼合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把梯形拼合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同样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拿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后竖起来,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就变成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这样反复操作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硬纸的底边长是圆柱的什么?圆柱的高又是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硬纸的底边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圆柱的高就是硬纸的邻边长”,学生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就会很顺利的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圆周长×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充分感悟,亲身体验,形成表象。

三、巧改实验器具,培养创新能力

现在正规教具使用很普遍,性能也很好,而且能恰到好处的解决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但与我们自己制作的简易教具相比,似乎缺乏“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个性特点,有时不易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如教学《体积与体积单位》一节时,教科书上有这样一个实验: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一个装满了水,另一个杯子空着。教学时,把一个物体放入空着的杯中,然后把装满水的杯子中的水倒入另一个杯子中,结果发现装有物体的杯子水倒满后还没倒完。从而说明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让学生体会到体积的含义是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笔者觉得这个实验有两点不足:一是水没有颜色,后面的学生不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二是这个实验循规蹈矩,学生的体验非常肤浅和有限,对物体占据空间大小没有一个真切的感受。于是笔者对实验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在水中加入了颜色明显的颜料,使得教室每个角落里的学生都可以清晰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二是笔者在石块上系了一根绳子,等水没过石块后,用手慢慢的提着绳子将石块露出水中,然后再缓慢的放入水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石块慢慢露出水中,水面会慢慢下降;石块慢慢浸入水中,水面会慢慢上升。这时候学生体验到的不仅仅是物体可以占据空间的大小,他们甚至可以初步体会到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因此,教师在使用正规教具时,必要时一定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突出强化知识点,事半功倍,使教具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设置www.udooo.com

献:
徐利治.漫谈数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王洪良.例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具和教具的巧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4.
[3]史义林.运用教具进行数学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