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小学德育 >导入英语词汇教学应注重文化信息导入设计

导入英语词汇教学应注重文化信息导入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1-14 点赞:6694 浏览:213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语言最基本要素的词汇自然也会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果不了解词汇的特定文化内涵,就不可能正确认识、理解和使用词汇,就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误解、冲突甚至失败。因此英语词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某个词的字面意义,还要使其了解这个词所蕴涵的文化意义。
英语教学文化内涵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对学生进行成功有效的词汇教学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词汇教学在读音、拼写、词形变化、字面意义等方面给予了足够重视,但对词汇的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缺乏普遍的重视,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词汇理解的片面性,造成词汇使用上的偏差或错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英语词汇教学都不应忽视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传授。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定义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定义:所谓“文化”乃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此定义把文化视为知识、习俗、能力、习惯等的综合体,而不是零碎、分散的习俗惯例。社会语言学家Goodenough认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就这一术语最宽泛的意义来说——组成”。概括地说,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
文化的定义往往因学者的专业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从各国学者对文化的解释可把文化归纳为以下特征: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人们可以根据不同价值观区分不同的文化;文化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后天习得的。

2.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劳动创造的结晶,具有民族和社会属性。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语言是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承担着交流、传播、延续和发展文化的任务。而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是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它总是生长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言活动过程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这样一种特别紧密的关系,人们通常把语言喻之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3.词汇与文化

文化对语言的深远影响首先表现在它给词汇涂上了一层社会文化意义。就语言的诸要素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为紧密。胡文仲曾说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各民族中的文化特性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如果不了解词汇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理解和使用词汇,也就更谈不上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对所学语言文化的了解,或是受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的影响,不能正确地理解所学的词汇,导致交际中发生词汇错用、文化误解或文化冲突。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不了解一定的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越深入具体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及生活方式等知识,就越能正确和恰当地使用这一语言。

二、词汇文化教学的内容

1.文化词汇与一般词汇

许多学者将词汇分为文化词汇(culturally-loaded words)和一般词汇。文化词汇指具有特定文化信息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蕴涵着某一文化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因此具有浓重的文化性。而一般词汇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只有表层的概念含义。贾玉新将词汇意义划分为“指示意义”与“文化意义”或“联想意义”。他认为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联想意义。“不了解这种联想

源于:论文格式www.udooo.com

意义的差别,就不能完全接受一个词所承载的全部语言信息量。尤其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对于词汇联想意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2.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 Geoffrey Leech在《语义学》一书中把词义分为七个层面,即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情感意义(affective meaning)、反映意义(reflected meaning)、搭配意义(collocative meaning)及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概念意义是言语交际中表达得最基本的意义。没有概念意义无法进行言语交际。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它可以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也可以因不同的社会、国家或时代而异。上文所提到的“文化词汇”也可以作这样的分析,即这类词汇除了具有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作为一个符号的词汇所指代的具体意义,即概念意义或指示意义,还要使之了解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联想意义或内涵意义。

3.文化词汇的教学内容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一般词汇只需要讲授其表层的概念意义即可;对于文化词汇,文化信息的导入是必要的。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曲线,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这就促成了不同语言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相融和共通,故而一些词汇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化内涵,对于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学生容易把握,不是文化导入的重点。但英汉两个民族在自然生存环境、历史背景、民情风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远远超出其共性,因此多数的文化词汇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被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同一概念的词汇可能会有不同的内涵意义,这些词汇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将是我们的教学重点。(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的词汇
在中英两种不同的文化中,有一些词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两个民族相同的联想,而在另一些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相同的文化内涵部分可能反映出两种文化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引起不同联想的方面则体现出两种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例如,表示颜色的“red”无论在欧美国家还是在中国都可以是“幸福、喜庆、吉祥、欢乐、热烈”的象征,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的“red-letter days”意思是“充满喜庆的节检测日、纪念日”;“red carpet”比喻隆重的接待或欢迎。但英语里“red”还表示愤怒、危险、警告、紧急等意思,如斗牛士用来激怒牛的红布(redrag)被喻为“令人恼怒的事物”;“see red”意思是“大发脾气”;“redalert”表示“紧急警报”。而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如“redarmy”(红军)、“redpower”(红色政权)等。
再如“rose”和“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都象征炽烈、纯真的爱情。但在西方,特别是在基督信徒的心目中,“红玫瑰”还是尽善尽美的典范,用以喻指圣母玛丽亚;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带刺的玫瑰”来比喻那些容貌美丽但却不容易接近的姑娘。在教学中,这些文化内涵的不同之处常常被教师忽略了。
(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或截然相反的词汇
在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同一事物可能会引起完全不同的联想,这就使一些词汇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英语中的“individuali”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格外值得推崇的精神,它包含独立、奋斗、创新的意向,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它不仅包括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还包括对个性自由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可以说其中蕴涵着“个性的价值地位超过一切”的美国文化核心。而在汉语中,“个人主义”这个词却具有贬义色彩,它通常指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他人利益的行为。
英语中的“bat”与汉语中的“蝙蝠”内涵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而红蝙蝠更是大吉大利的先兆。但在西方的传说中,蝙蝠是一种丑陋、邪恶的动物,人们总是把它和罪恶或黑暗势力相联系。因此,在“as blind as a bat”“be crazyas a bat”“he bats in the belfry”等成语中,“bat”都具有明显的贬义。
(3)概念意义相同,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内涵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的词汇
由于受民族文化各因素的影响,有些词在一种语言中常常含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意义,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就可能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没有任何内涵意义。这类词很容易导致理解上的障碍,在交际中造成误解。例如中国的“竹子”历来是文人墨客歌颂描绘的对象,“竹”与“梅、兰、菊”被称为“四君子”。在中国文化中,“竹”喻义“高风亮节”,常用来比喻具有坚定、正直品质的人。此外,由于竹子生命力顽强,往往在春天经过雨水滋润会长出许多新芽,因此我们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而与之概念意义相同的英语词“bamboo”在西方文化中几乎没什么内涵意义,多数时候它只是一个植物的名称而已。
英语中也有一些含有丰富内涵意义而汉语中却没有的词。如“daffodil”在汉语里仅是一种花——黄水仙。但是在英语中是“春天、欢乐”的象征。莎士比亚在《冬之歌》中写道:“When daffodils begin to peer/with heigh, the doxy over the dale! /Why, then comes in the sweet o’the year…”,诗人用“daffodil”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所带来的欢愉心情。再如“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笨拙,大而无用的东西”,在汉语中是不曾有的。由此联想到,我国曾经有一款被命名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出口到国外,其销路不畅,个中原因应该显而易见了。
(4)各自文化中特有的词,即文化中的词汇缺项
由于 、地理、语言、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差异,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并不是完全对等的。一种语言中所具有的某些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不存在,这就是所谓的词汇缺项。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词汇缺项现象十分普遍。例如,汉语的“三从四德”“阴阳八卦”等词在英语中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还有一些中国特有的食品如“粽子”“糍粑”“油条”等也很难用一个英语词来翻译;再如,汉语中表亲关系泾渭分明,因此有“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等称谓,而 却既不区分年龄又不区分性别,一律称为“cousin”。诸如“高见、大作、愚见、拙作、鄙人”等汉语文化中的敬辞和谦语在英语中就更没有等同的表达方式。
同样,英语中有些词汇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也是相当陌生的,在汉语中也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比如,“hippie”虽然被翻译成中文的“嬉皮士”,但不了解西方文化的人仅凭这三个字是无法确切知道这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人

源于:论文结论www.udooo.com

,要反映其真正意义只能加以解释说明。再如“motel”“punk”等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只根据其汉语翻译的字面意义,是很难把握的。教师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确保学生的正确理解。
(5)概念意义不同,内涵意义相似或相同
中英两种语言中有一些词概念意义不同但其内涵意义相近。如汉语中的“牛”与英语中的“horse”内涵意义很相似。汉语中“牛”的形象通常是体格强壮、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因此中文有“力大如牛”“健壮如牛”“老黄牛精神”等赞美牛的词汇,鲁迅先生也曾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而英语中则用“horse”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to work like a horse”和“as strong as a horse”。又如,英语文化中“lion”的许多用法都与汉语中的“虎”对应,如英语中“as bold as a lion”和“to beard the lion”可以分别对应汉语的“勇猛如虎”和“虎口拔牙”。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包含了物质、观念、制度、个体、习俗、心理等丰富内涵的综合体,它构成了整个民族、社会赖以生存的庞大的文化生态环境。一个民族特有的物质环境、社会结构、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可以通过词汇的文化意蕴表现出来,如果不了解这些文化词汇的内涵意义就会在阅读、翻译、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或障碍。词汇所负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往往在词典里是查不到的,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输入。教师自身要有很强的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和较高的英汉文化修养,并能将其融入日常的词汇教学中。在词汇教学中,应在传授语音、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重视词汇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比较帮助学生理解中 中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乃至应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初级阶段,可以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作粗略的介绍,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最好能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培养学生对的文化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词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词汇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杨映春.英汉文化差异对词汇理解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