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英美文学 >试谈仡佬族贵州务川仡佬族“哭嫁”习俗

试谈仡佬族贵州务川仡佬族“哭嫁”习俗

收藏本文 2024-04-04 点赞:16866 浏览:720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贵州务川仡佬族“哭嫁”的习俗一直保留至今。其哭嫁的形式独特,哭嫁的内容丰富,它体现了贵州务川仡佬族的民族民俗文化。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贵州务川仡佬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
关键词:贵州;务川;仡佬族;哭嫁;习俗
1005-5312(2013)05-0167-0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众多民族的婚俗中,都有“哭嫁”的习俗。这种习俗产生很早,起源于掠夺婚,并历经了种种婚姻形式。
“哭嫁”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而贵州务川仡佬族“哭嫁”习俗,无论是从存在的时间长度上、空间的广度上,还是从内容的丰富上来看,它的“哭嫁”都具有代表性。与其它民族相比,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哭嫁”源于仡佬族姑娘对婚姻的不自由,过去仡佬族姑娘出嫁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贵州务川仡佬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本文主要对仡佬族“哭嫁”习俗的形式及内涵进行初步探析。

一、贵州务川仡佬族“哭嫁”的形式

贵州务川仡佬族姑娘,至今还遗留着古代的“哭嫁”习俗。这种习俗的存在形式,表现为姑娘在出嫁前三天,要在家中长歌当哭,用“哭嫁”歌的唱词逐一告别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等。见人哭人,见物哭物,俗称“见子打子”。从内容上看,有与亲情道别、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有难舍兄弟姐妹手足之情、有对未来生活担忧等等。
哭嫁歌的引子是开声歌。它以叹息旧社会仡佬族女孩没有家庭不动产的财产继承权,出嫁后妇女地位低下,以及离别父母的伤感,这种心情为引线。出嫁的姑娘把过去在家中当女儿时无忧无虑的温馨熟悉的环境,到即将转入陌生的地方生活,这样一个重大的人生转折所产生的惶恐,导向悲痛哭泣的氛围。
开声歌的歌词中唱到:
阳雀飞过苦竹林,命定女儿来开声。庚书开走年期到,女儿越哭越伤心。一张花帕湿淋淋,人间对女好无情。为啥生我是花女,为啥要女来开声?看着门前苦竹林,女儿开声诉苦情。苦竹笋子节节高,女儿离娘好伤心。
仡佬族姑娘开声后,第一哭母亲,依次是父亲、兄弟姐妹、亲戚、厨师及帮忙的人邻里乡亲、媒人等。根据“哭嫁”的秩序来分,大体可以分为两个主要层次:

一、是哭亲人。

哭婚时,姑娘首先哭母亲,姑娘开声哭娘后,母亲往往要在姑娘哭唱时“哭训”女儿,母亲哭“训”女儿的内容主要是教诲女儿出嫁后要勤劳孝敬,尊老爱幼等,姑娘要回哭应答,然后接着先前的“哭词”继续的哭唱下去。这一过程大约三个小时。
休息片刻,女儿又开始哭父亲,追忆父亲的养育之恩,为她筹办嫁妆的辛劳。然后是哭哥哥嫂嫂、哭弟弟妹妹。第一天晚上哭完后就休息了。主要是哭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了姑娘对娘家生活的怀念和对亲人的留恋。姑娘出嫁,意味着自己的生活脱离父母的庇萌而独立支撑往后的日子,对“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不可知”的出嫁女子,于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惶惑、迷茫。

二、哭亲戚、哭帮忙的邻里乡亲、哭媒人及来参加婚礼的各种职业的人。

第二天,在左邻右舍的姑娘的陪伴下,姑娘开始哭亲戚、哭帮忙的邻里乡亲、哭媒人等。梳妆打扮好以后,姑娘再哭母亲。在姑娘家的酒席上,姑娘哭得是最忙的一天,由一个能说会道的中年妇女作“带客”,带着姑娘去哭酒席上的亲友。总的说来,这些唱词是根据亲疏关系、社会地位的不同即兴而唱,主要是感谢他们的到来参加她的婚礼。
第三天早上,姑娘离开娘家时要再哭父母,向父母亲告别,出嫁前父母对女儿的嘱咐、祝福之类的祝词。在迎亲队伍的护送下,踏上了去夫家的路。
贵州务川仡佬族姑娘的“哭嫁”主要是:以哭为歌、以歌传情、以情催声、以声感人。哭嫁歌词是情真意切,哭嫁的感情是何等的强烈、真挚!她们是用哭来表达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歌词句式自由灵活,整个哭嫁歌,大多即兴演唱,但结构严谨完整,段落清晰,意思表达通俗易懂,往往给人声泪俱下的感人场面。今天,贵州务川仡佬族姑娘的婚姻自由了,在结婚时还要“哭嫁”,现在贵州务川仡佬族姑娘的“哭嫁”只是一种仪式罢了。

二、贵州务川仡佬族“哭嫁”的内涵

贵州务川仡佬族姑娘“哭嫁”的形式是十分独特,“哭嫁”歌的内容非常丰富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对于古代无权上学读书的仡佬族女孩来说,“哭嫁”歌无异于一本集民族文化、社会生活、道德礼仪为一体的通俗读本,其哭嫁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哭嫁”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美、展示美的过程

人喜则笑,遇悲乃哭。在大喜之日,出嫁的女子为何要放声大哭?在贵州务川仡佬族哭嫁歌,俗称“哭姊妹”。出嫁的姑娘要开声哭婚,出嫁姑娘手执花帕遮脸哭唱,两旁有几位姑娘作陪,但作陪的姑娘不参加哭唱,只是在必要的时候作一些提示。
从形式上看,务川仡佬族哭嫁既有数百年来沿袭不变的固定形式,又有即兴而作的内容。哭中有唱,唱中有哭。
哭婚时,出嫁姑娘首先是哭父母,在哭父母的歌词中有:
多生苦竹梦生笋,严父慈母费尽心。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声哭爹娘。叫声爹娘声音浅,哭声爹娘挂心肠。水有源来树有根,生我养我是我娘。天下只有母女好,娘的恩情忘不了。
姑娘开声唱母亲,母亲往往要在女儿哭唱时“哭”训“女儿”,主要内容是教诲女儿出嫁后要勤劳孝敬、尊老爱幼等。
从这一形式中可以看出,仡佬族在出嫁女儿的时候,女儿离开娘家的依依不舍,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深感激。孝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在哭嫁歌词中透露出对父母不辞劳苦、辛勤抚育自己长大成人十分感激。母亲对女儿教导。从中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美德,即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等。哭嫁的歌词是情真意切,把骨肉之情,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等传统美德作为哭嫁歌的主要内容。母亲对女儿的哭“训”是母亲对女儿出嫁后要孝敬公婆的婚前教育,这也是母亲的职责。哭嫁歌的内容充满了依恋、矫情的特色。

(二)“哭嫁”是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和谐统一

仡佬族与其它许多民族一样,远古时期曾经经历过原始社会阶段,这已为考古发掘所证明。在原始社会,仡佬族先民在婚姻上也存在着血缘婚阶段。广泛流行于仡佬族中的一则传说,人类是阿仰兄妹婚后繁衍下来的。因而认为世间人们是同祖同宗,情同兄妹,应当团结互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人们不但尊重自己,而且也尊重别人。
婚嫁对女孩来说,是人生道路上的巨大转折。出嫁之前其身份是女儿,周围是家里熟悉的亲人:父母、兄嫂、姐妹、弟弟。在娘家有父母的关爱和保护,生活行为可以比较随意自由。出嫁后,其身份是媳妇,面对的是公公、婆婆、丈夫及陌生的环境,还要独立面对社会生活。
仡佬族姑娘在“哭嫁”时,肯定了个体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哭嫁”的内容除哭父母、兄弟姐妹外,还有哭媒人、哭厨师、哭邻里乡亲等等。
哭厨师:
梦子起梦梦不出,走到街上比三厨。走遍天下无人比,九州外国都请你。肥肉瘦肉薄薄切,今朝请你办酒席。……父母门前栽梨子,你今是个好厨子。切是切来分是分,以后帮忙还你们。有些事情不周到,要你放宽怀来放宽心。
哭邻舍姐妹:
椒子树、赖子虫,椒子树上挂灯笼。风吹灯笼团团旋,妹子抽针我抽线。花线抽去三五根,拿起花线进花园。花线搭在肩头上,想绣哪样绣哪样。手拿剪刀几车车,剪个燕子满天飞。手拿剪刀几夹夹,剪个飞扬(蝴蝶)鞋上扎。
互相帮助是仡佬族的优良传统,“一家有事,全体帮忙”。仡佬族的婚嫁中,邻里乡亲来帮忙的人很多,其中最辛苦的是厨师,出嫁的姑娘要对厨师单独的哭唱,主要是感谢厨师帮忙。厨师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出嫁姑娘的肯定,内心也会感到宽慰,个人的价值由此得以体现。实现了个体与他人的协调统一,并从中去满足自己的各种心理欲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精神。他们的这种互助互济,不要求报酬,自古以来相沿成习。平等、互助的观念在仡佬族意识思想中古而有之,并通过口承文化世代相传。

(三)“哭嫁”实质上是追求恋爱自由、婚姻平等

据资料记载:古时贵州务川仡佬族男女在恋爱婚姻上有很大的自由。仡佬族的婚姻由男女青年自由选择,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以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贵州务川仡佬族的自由婚姻和其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在贵州务川仡佬族哭嫁歌的内容上,可以看出有对包办婚姻怨愤的歌词。
仡佬族哭嫁歌实质上体现了追求恋爱自由,婚姻平等。它从特定角度鲜明的揭示了仡佬族民族心理的一个侧面,特别是女性的婚恋心态。从表层意义上看,就是作品中所抒发的伤感骨肉离别之悲,它又包括个人之悲和集体之悲;从深层内涵来看,就是哭嫁歌中所客观体现出来的女性悲剧命运之根源,它由社会的客观性悲剧因素和女性自身的主观性悲剧因素所构成。
在哭嫁活动中,出嫁姑娘是主角,所以哭嫁歌也主要是表达了姑娘的思想感情。哭嫁的过程主要贯穿了一条感情线:伤离别;担心未来;埋怨媒人、父母;怨自己的命运。
如哭父母中有这样的哭词:
我的父母,眼力好来志量宽,把我放到茅草山。茅草山上草不长,尽长牛毛毡(草名)。我的父母,听媒讲来听媒音,把我坑害一平生。
如哭媒人:
正月里来正月正,提媒之人无良心。二月里来百花开,提媒之人大不该。三月里来三月三,提媒之人想鞋穿。……八月里来八月八,你夸娘家有打发。九月里来九月九,你夸婆有样样有。……我到穷家过不去,提媒之人要淘气。我到穷家过不了,提媒之人不讨好。我到穷家过不得,提媒之人要负责。
从歌词中,怨诉了父母只听媒约之言,不征求女儿的意愿,擅自作主将女儿嫁到一个贫瘠的地方。在哭唱中,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唱出了对父母之命的控诉,也哭唱了对婚姻悲剧的绝望和无奈之情。体现了务川仡佬族姑娘向往自由恋爱的婚姻,对封建包办婚姻及为不满。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出嫁姑娘对包办婚姻的不满,把她的抱怨迁怒到媒人的身上。它实际上是仡佬族姑娘婚姻悲剧的真实图画,而且也展示了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的一个侧面,使哭嫁歌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深层认识价值。
哭嫁歌是仡佬族女性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是仡佬族民族民俗文化中的奇葩。当今贵州务川仡佬族“哭嫁”的习俗,在仡佬族的婚礼上仍保留下来。但哭嫁歌的有些唱词与时代相比,有点过时了,能否考虑在传唱的过程中,在保留原有的风格和口味的条件下,局部的加以修改和完善。让古老的民族民俗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能不断的与时俱进,增添时代的风采。
★本文为仡佬族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王明析主编.丹砂古县的文化记忆[M].贵州:贵州省,2007.
田曙岚.僚的研究与我国西南民族若干历史问题[C].贵州民族研究所,1963.
[3]罗懿群.仡佬族风俗小考[J].贵州文史丛刊,2001.0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