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英美文学 >诗词人文精神构建与美感网

诗词人文精神构建与美感网

收藏本文 2024-02-10 点赞:4294 浏览:1364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总是满怀地构建着人文精神的高楼大厦,并把这种伟大的精神外化为其诗词中以人为本的崇高诗意美、以民为本的高尚诗魂美、以情为本的浓烈诗情美。其中,以人为本是其丰满的血肉,以民为本是其充盈的灵魂,以情为本是其鲜活的血液,他们共同铸就了诗词人文精神的光辉形象,永远在中华民族文化星空中闪烁着耀眼的人文光芒。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以情为本诗意美诗魂美诗情美
:A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诗人,的人生是千古绝唱的宏大诗篇,他的诗作闪耀着永不磨灭的人文光芒,他用人生书写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史诗,用诗歌描绘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壮丽美景。他人生如诗,诗如人生,“人”成为了他生命和诗歌的核心,而对人文精神的构建,也成为他人生和诗歌的主旋律。在他雄浑豪壮、意境高远的诗词里,闪耀着以人为本的诗意美、以民为本的诗魂美和以情为本的诗情美,他们共同构建了诗词人文精神的高楼大厦,并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独特美感。
一以人为本——丰满的血肉——诗意美
诗词是建立在他个人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与伟大的革命实践人生体验之上的。当诗人所吸收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形成的人性美德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实践中得到进一步锤炼和升华后,其人性的光芒就更加灿烂辉煌,从而也在其诗词中得到充分展现。因此,诗词中的以人为本,首先突出表现在他个人人格魅力的彰显和博大人文精神的构建,特别是爱国爱民的远大理想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集中体现了这一崇高人性美,并绽放出灿烂的美感,不仅使他的诗词血肉丰满,蕴含了更多的价值内涵和崇高意境,而且发挥着更大的激励和教育作用。
一生目标远大,思想卓越,境界高远,这一光辉的人性在其诗词中也得到完美展现。他的许多诗篇,充满令人激奋的远大抱负和理想,而且始终围绕着爱国爱民这条鲜活而亮丽的主线展开。1915年,面对日本侵华野心和袁世凯卖国行径,他发出“何以报仇?在我学子”的呼喊,把个人的抱负与爱国家、雪国耻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表现了赤诚的爱国之心。从此,在的远大理想境界里,这种崇高而伟大的情怀就一直闪耀着光辉的人性美。同年,他在《五古·挽易昌陶》中,开始把崇高的理想形象化,要“放歌倚列嶂”、“愿言试长剑”,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志。而在1918年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诗人则明确表明“鲲鹏击浪从兹始”的革命志向和坚定信念。
不仅树立了远大理想,而且用革命行动不断实践之,并逐渐将自己的抱负转化为广大革命者和人民大众的共同理想和行为。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他的理想抱负也不断得到升华,开始由个人的爱国行为上升到如何依靠更多的仁人志士谋求革命的成功。1925年,他在《沁园春·长沙》中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重大课题,并第一次塑造了一个以天下为己任、视王侯如粪土的群体英雄形象,主张联合众多志士仁人,来主中国大地的沉浮。这是远大理想的第一次伟大飞跃,从主要依靠个人的革命行为向依靠众多仁人志士的转变。自从领导秋收起义后,他便把远大理想与革命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把崇高的革命理想寄托于投身革命实践的广大工农红军身上,并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等十多首征战诗篇,对所开展的革命运动浓墨重彩地讴歌。发展到这里,诗人个人的远大理想已经融合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之中,把个人的伟大抱负逐渐变成千千万万革命志士和人民大众的共同愿景,从而实现了他崇高理想质的飞跃。在他以后的诗词里,不管是“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革命赞歌,还是“六亿神州尽舜尧”的人民颂歌,或是“天连五岭银锄落”的建设美景,诗人爱国爱民的远大理想不仅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融为一体,而且成为了人民大众的共同行为,从而实现了个人远大理想和革命行动转化成广大人民共同的理想和行为的伟大超越。
的一生,不仅个人历尽艰辛,而且家庭屡遭不幸,其人生际遇并非一帆风顺。然而,总是充满着乐观的情怀,描绘着成功的蓝图,其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奋发有为的行为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他在驰骋赣闽大地开展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他也几经挫折,但他感受到的却是“战地黄花分外香”,充满了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艰难困苦的长征,他饱含“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豪情;在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他发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革命誓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他发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豪言壮语。可以说,的一生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情绪,他的诗词就是这种民

源于:党校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族乐观精神的集中体现。更重要的是,他不仅用这种乐观情怀激励人生,还努力把这种乐观精神放大,从而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中重新构建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二以民为本——充盈的灵魂——诗魂美
如果说诗词中的以人为本集中反映了个体的人性光芒和博大的人文精神,那么,他诗中的以民为本则是以人民大众为对象的人文构建。的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人民为根本,在他的诗词中,“人民”也总是第一位的。他将题材范围扩大到所有民众,以广大人民作为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从而实现了从古到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把人民这一创造历史的群体作为关注的核心和创作的主体,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境界上彰显其人性的光芒。人民成为他诗词讴歌的对象,成为他诗词的灵魂,这不仅使其诗词的内涵显得博大而深刻,充满灵性的光芒,也使他的诗词呈现出恢弘高远的壮美。
从的创作经历看,在他参加革命武装斗争之前,“自我”在其诗歌中的表现比较明显;而自从他领导秋收起义之后,战争的洗礼让他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巩固其根据地并赢得革命的胜利。于是,他的“自我”逐渐融合到人民大众当中,突出地表现在对人民的热情颂扬和深切关怀上。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笔下的人民群众是一个英雄的群体,这在他直接描写红军作战的诗篇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不管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还是“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诗人对黄洋界保卫战军民万众一心、团结战斗的行为和气势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并第一次塑造了红军和人民团结战斗的群体英雄形象。诗人在诗歌中对不同时期群体英雄形象的塑造主要有:一是井冈山革命斗争中的工农红军英雄群像。他们有着“六月天兵征腐恶”的革命勇气,并迎来了“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的革命壮举。二是长征中的红军英雄群像。他们有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乐观精神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雄心壮志,终于赢得长征的胜利。三是解放战争“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英雄群像。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英雄群像。他们有着共同的阶级基础和英雄壮举,是最广大人民的英雄代表,也最能代表最广大的人民。诗人为他们大唱赞歌,也就是在给广大人民群众树碑立传。可以说,中国人民因为的诗词而更加崇高和伟大,诗词因为人民大众这一群体英雄形象而更加丰满和壮美。不仅对人民大众备加推崇赞赏、热情歌颂,而且还对人民倾注了无限的关爱之情,这从他强烈的爱国爱民之心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从“分田分地真忙”的爱民之心,到“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革命豪情;从“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社会悲歌,到“一唱雄鸡天下白”的新社会赞歌,再到“红雨随心翻作浪”的社会主义美景,无不体现了诗人对人民大众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深深热爱和无限眷恋之情。当然,最能体现对人民深切关怀的,莫过于他写于1958年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在第一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瘟神的猖獗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对人民深受其害的悲苦之情和对旧社会无能根治的愤恨之心,一个满怀忧民之心、爱民之情的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在第二首诗中,他把6亿中国人民都比成了尧和舜,充分体现了其“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并概括了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雄伟场面,歌颂了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伟力,闪耀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芒。
三以情为本——鲜活的血液——诗情美
在诗词中,不管是以人为本所闪耀的光彩照人的诗意美,还是以民为本所闪烁的光芒四射的诗魂美,它们都离不开贯穿其中的一条鲜艳的红线——一种执著而真挚的充满活力的大爱之情,这种饱含爱意的浓郁情感如同人的血液,使整个生命充满朝气和。诗中的情感文化,深深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里,并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碰撞中爆发出炽烈的火焰。把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之情与伟大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他的诗词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蓬勃崛起的民族精神风貌的情感物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内涵最丰富、意蕴最唯美、境界最崇高的杰出代表。
诗词中浓郁的情感首先表现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贯穿诗词的一条主线。这种爱,直抒胸臆,流露真情,大气磅礴。同时,诗人还通过对侵略者、帝国主义的痛恨来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从“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的忿恨之情,到“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的大无畏革命豪情,其爱国之心彰显无遗。诗人还通过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来倾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既有“春风杨柳万千条”绮丽春光,又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绚丽秋色,还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美冬景。爱国主义情感把的诗词点缀得熠熠生辉,美不胜收。
诗词中的浓郁情感,还突出表现在对人民群众的无限关爱之情上,这既有对人民痛苦生活的悲叹,也有对人民英雄行为的赞美。诗人通过描写“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和“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图景,表达了对人民家破流离的悲苦之情。同时,又通过大量描绘中国革命和社会主

职称论文范文www.udooo.com

义建设的壮丽图景,对新时代“遍地英雄”进行了高度赞扬。在诗人眼里,人民是具有坚定信念和雄心壮志的,是充满战斗豪情和智慧力量的真正英雄。诗词中浓郁的情感,还表现在恋乡思亲之情上,如《七律·到韶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都氤氲着浓郁的故土之情。在《清平乐·六盘山》里,诗人在描写红军战士们远离家乡和亲人长途跋涉的情景时,用一句“望断南飞雁”,表露出浓重的思乡意绪。在他的诗词里,对亲朋的思念同样浓烈而深沉,既有《五古·挽易昌陶》对亡者的悼念之诗深表思念之情,又有《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等送别朋友的离别之诗寄寓深情厚谊;既有《虞美人·枕上》怀念夫人表达相思情愁,又有《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歌颂战友表达深厚战斗友情。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这些“无数英雄”中,无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更重要的是,他不仅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把自己塑造成为真正的英雄,闪耀着人文的光芒,而且,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与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人民大众也塑造成当代的“风流人物”,从而在他的人生和诗词里,永远闪烁着灿烂的人文光辉。
参考文献:
易孟醇:《诗词笺析》,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龙剑宇:《诗词与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思想研究》,2011年第1期。
[3] 杨景春:《诗词与民族文化概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 王桂花:《以人民为本政治理念的历史生成》,《思想研究》,2007年第6期。
作者简介:
张正武,男,1965—,四川阆中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诗词文化现象,工作单位:涪陵广播电视大学。
任福艳,女,1965—,重庆酉阳人,本科,中学高级,研究方向:诗词文化现象,工作单位:涪陵实验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