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管理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站

高校教师人格魅力与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站

收藏本文 2024-04-15 点赞:5858 浏览:1787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项以人格铸就人格的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师生交往中会带来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会像光环一样使人产生晕轮效应,感到他的一切品质能力特点都富有魅力,从而愿意与之接近交往。对于高校教师来讲,其教育对象是青年大学生,由于他们在思想、心理等方面都逐渐成熟和复杂,并对人际关系的感受力也逐渐增强和深化,因此,潜藏在高校教师言行之中的人格魅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特殊的创造力。
一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特质
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在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特性方面所具有的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它具有非权力影响力,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所谓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则是指教师在学生中有威望、有信誉、有较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在品德、学识、气质、能力等方面对学生所具有的一种综合影响力。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教师教学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特殊的创造力和自身的特点。首先,人格魅力具有非强制性的特点,它完全凭借着教师用自身素养去感化和影响学生,以心理认同和情感交汇为基础,进而使学生产生自觉的行动,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其次,它具有广泛性的特点,与有形的教育资源相比,其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广泛,涉及到品德、思想、学识、能力、情感等各个方面。再次,它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常规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的作用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或环境的变化而减弱或消失的,但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一旦被学生所认同就内化为其自身的人格且比较稳定。
二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功用
人格魅力指的是身心健康的人格特性在人际交往中所带来的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学识、能力与品质方面都比较突出。这种积极的特性会像光环一样使人产生晕轮效应,感到他的一切品质特点都富有魅力,从而愿意与之接近交往。作为高校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应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积极作用,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师生交往中具有四方面的潜在力量:
1潜在的心理示范产生吸引力和追随力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魅力是存在于人际交往中的潜在的心理影响力,这种心理影响力是无形的、持久的,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渗透力与推动力。人格魅力所散发出的这些无形的影响力会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或方法间接或直接地渗透并融入到交往的过程中,从而去影响、感染他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使沟通交往在无形中见效。高校教师本身就是一个人格的“载体”,他们的个性特征、人品与教学风格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与学生是一种长期共存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注定了教师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他们会把教师的人格形象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或参照标准。当学生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与吸引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认同感,从而乐意与教师交往并追随教师。
2无形的柔性管理产生约束力和说服力
当今社会倡导以人为本,在管理上提倡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所谓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的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格化管理,要求管理者凭借自身的品德修养、知识才能、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也就是通过人格魅力施加影响,从而促进两者之间关系的和谐。教师与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高校教师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其人格魅力会产生无形的影响力。教师的真才实学、待生如友、为人谦和的态度等人格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种潜在的说服力和约束力,并且是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的,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3传统的文化熏陶产生威信力和凝聚力
煌煌史书有许多尊师重教的记载,列列青卷更有数不清的尊师的传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蕴育积淀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人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强调师道尊严,“园丁”“春蚕”“孺子牛”等各种美妙的修辞更是被用来表达对教师的敬意。现代社会人们把教师称为“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传统的文化使教师具有特殊的地位,并赋予教师巨大的威信力,即教师是一切美好品格的化身和别人效仿的榜样,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信赖感。这种信赖感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学生凝聚在教师周围,学生尊重、崇敬老师,乐于接近教师并接受其教导。
三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
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对于一所大学而言,是实力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学生倾慕的对象,其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高校教师应特别注重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发挥人格魅力的重要作用。
1用心施教,以德立人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再多的学问和本领也无其用处。”由此可见,师德是立教之本,师德修养比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大学生虽大都已经成人,但他们尚未踏入社会,其人格和品行还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师的一节课,一个决定,一种选择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方向;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可能给学生的生命带来精彩的瞬间和灵魂的感动。因此,高校教师必须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坚持对思想道德品质的高层次追求。大到思想品德,小到言谈举止、行为态度、待人接物,处处都要给学生做好榜样。做到严于律已,为人师表,时时处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教书育人。
2博览群书,以智育人
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内在基石,文化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而书籍是先人智慧与现代知识的积累,也是记载历史经验教训与传播现代进步观念的工具,通过读书,可以使教师增长智慧、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且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一个集学者、智者、通者和仁者于一身的高校教师,必然会得到大学生们的欣赏和敬佩。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大学生,他们也是以获得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的能动的个体。他们追求真理、渴求新知,对高校教师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用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你产生心理依赖,愿意亲近你,和你沟通,教师的人格魅力才会更加完美和持久。其次,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

源于:如何写论文www.udooo.com

,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所以,作为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要“精深”自己所学专业,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3提高素质,以身正人
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角色有着相应的期望,只有达到了这个期望才能充当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全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一般高于其他人员。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要有较高的个人修养,以自己的责任心来带动学生,以自己的自信心来吸引学生,以自己的敬业精神来感染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自信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会给人一种有主心骨的感觉,这是一种强大的吸引力,有了它学生才会坚定地围绕在教师的周围,它是领导者必备的一项特质。检测如碰到事情教师先慌了,那么学生会更加畏惧,甚至树倒猢狲散。另外,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一定是一个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人,也是对自己、对学生负责的人。教师要负起责任,勇于面对棘手的问题,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为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只有多为学生真正解决问题,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敬重。
4谦逊和蔼,平等待人
生活应是充满快乐的,能够带给别人轻松快乐的人会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欢迎。很难想象一个端架子的、唯我独尊的、目空一切的且严肃刻板的教师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高校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能令学生心悦诚服的教师不是只讲大道理的,而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使学生明白道理,平实的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让他们簇拥在教师的周围,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学生对教师打官腔现象非常反感,同样的意思,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来会被接受,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但是如果表达得官腔十足,就会受到排斥。另外也要注意谈话的场合,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在办公室等正式的场合谈话,这样的气氛会让学生感到拘谨,不会完全打开心扉;宿舍、操场等非正式的场合反而更容易被接受。
人格魅力是最强大的领导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必须带着满腔的热忱和负责的态度来用心做工作,真心地为学生付出和奉献,从品德、知识、能力、态度等四个方面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才会产生一种向心力和感召力,使学生紧紧围绕在其周围,拉近师生的关系,才能对大学生人格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柳.论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J].江苏高教,2006(4).
[4]王德勋,任燕.高校教师的人格魅力论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
[5]刘恩允,杨诚德,张震.教师人格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J].教育探索,2002(04).
[6]隋欣,陈军.论教师人格及其养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