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财政税收 >> 财政收入 >碳税法律理由

碳税法律理由

收藏本文 2024-03-29 点赞:2107 浏览:61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年来,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不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国际、国内层面的减排措施由此层出不穷。其中,按照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碳税被认为是最有效率的措施之一,率先在芬兰、荷兰、丹麦等北欧国家得到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环境经济效果,现在已被越来越多国家借鉴和采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经济的高速进展也引发了严峻的环境不足,碳减排的国际国内压力极大,采取何种碳减排措施成为我国面对的重要的现实不足。作者在论述碳税制度基本论述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浅析、法社会学浅析的策略,对当前已开征碳税国家的具体制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并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开征碳税的相关法律不足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碳税制度的基本论述,包括概念界定和经济论述基础。碳税就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汽油和柴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碳税与环境税、能源税、碳关税等相关概念既相互区别又有一定联系。碳税的经济论述基础包括外部经济论述与庇古税案例、污染者付费论述和双重红利论述。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已开征碳税国家的碳税制度。目前,碳税并未在全球范围内开设,只有十几个国家地区实施,如芬兰、荷兰、丹麦、瑞典、挪威等欧洲国家,所以先进的碳税经验主要集中在欧洲。这些国家碳税实施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迪主要包括:要设置科学合理的碳税制度,选择正确的碳税实施案例,坚持税收收入中性原则。第三部分浅析中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中国碳减排的国际国内压力巨大,开征碳税具有其必要性。首先,开征碳税有利于树立国际形象和应对碳关税贸易壁垒;其次,开征碳税有利于缓解国内环境压力和改善我国的“绿色”税收系统。同时,碳税在我国具有可行性,因为相对于碳排放交易制度而言,碳税更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简单且操作性强,碳税更能体现社会公平并且其实施后果具有较强的可预测性。第四部分旨在构建我国碳税制度的基本框架。作者首先根据税法与环境法原则确立了我国碳税立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税收法定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和兼顾经济进展与环境保护原则;其次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以征税对象、计税依据、开征环节与纳税人、税率、税收优惠、税收收入归属与利用等税制基本要素方面,提出我国碳税制度的基本框架。关键词:碳税论文碳排放交易论文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8-10

    ABSTRACT10-13

    引言13-15

    一、碳税的基本论述15-22

    (一) 碳税的界定15-19

    1、碳税的概念15-16

    2、碳税与其他相关概念的界限16-19

    (二) 碳税的经济学论述基础19-22

    1、外部性论述与庇古税案例19-20

    2、污染者付费论述20

    3、双重红利论述20-22

    二、碳税的国际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迪22-33

    (一) 各国碳税的实施情况22-29

    1、芬兰22-23

    2、荷兰23-24

    3、丹麦24-25

    4、瑞典25-27

    5、挪威27-28

    6、日本28-29

    (二) 国外碳税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迪29-33

    1、设置科学合理的碳税制度29-30

    2、选择正确的碳税实施案例30-31

    3、坚持税收收入中性原则31-33

    三、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3-38

    (一) 我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33-35

    1、开征碳税有利于树立国际形象33-34

    2、开征碳税有利于应对碳关税贸易壁垒34

    3、开征碳税有利于缓减国内环境压力34-35

    4、开征碳税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绿色”税收系统35

    (二) 我国开征碳税的可行性35-38

    1、碳税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6

    2、碳税简单且操作性强36-37

    3、碳税更能体现社会公平37

    4、碳税实施后果具有可预测性37-38

    四、构建我国碳税制度的具体倡议38-45

    (一) 我国碳税立法原则的确定38-40

    1、税收法定原则38-39

    2、税收公平原则39

    3、兼顾经济进展与环境保护的原则39-40

    (二) 我国碳税税制要素的设置40-45

    1、征税对象40

    2、计税依据40-41

    3、开征环节与纳税人41-42

    4、碳税税率42-43

    5、税收优惠43

    6、税收收入归属与利用43-45

    结论45-4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