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简述武功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学术

简述武功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8483 浏览:3253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战争诗文蔚为大观。通过探讨战争诗文,可以揭示这一时期文学进展的特殊现象及其演进轨迹。故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为探讨对象,探讨其进展演进规律以及与当时历史、社会、文化的深层联系,发掘其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文体的进展及其所蕴涵的精神内核。本论文共分七章,除绪论以外,主体内容分为战争诗探讨、战争文探讨两大部分。第一章绪论明确本选题的论述价值、学术依据、探讨范围;浅析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的繁荣及其背景;通过学术史的回顾,说明本论文探讨的重点和主要论题。第二章至第四章论战争诗。以时间为序,分别论述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争诗。汉末三国是战争诗繁荣期,不仅曹氏、王粲战争诗创作丰富,而且阮籍、嵇康也间有涉及战争题材的作品。以建安偏重于描绘乱离图景到正始偏重于关注个体生命,是这一时期战争诗进展的基本走向。而曹氏文人前期纪实、抒情并重,风格慷慨悲凉,后期进展为以抒情为主,风格壮阔飞扬;王粲也由发愀怆之词转变为写理想之歌,是这一时期不同文人诗风的进展变化。两晋时期,战争虽也连绵不断,战争诗创作却不多。西晋战争诗前期以平吴大捷为核心,以赞美王朝统一为主调;中期或抒写征人思乡,或描述军旅艰辛,或美化王朝武功,缺少刚健昂扬、慷慨任气的风骨;惟有后期刘琨战争诗慷慨悲壮,体现出对建安风骨的回归。东晋诗人虽也有“神州陆沉”之痛,由于习染玄风,较少关注现实,惟有郭璞在游仙之余间及乱离,而陶渊明则仅以动乱的背影投映于田园诗歌的背后而已。南朝的战争诗数量不少,多以拟乐府的体式,或纪实,或咏史,或以宫体入诗,追求艺术新变。但南朝诗人多无以军经历,其战争诗多是依据经籍史传创设虚拟情境,体现出比较显明的“经史化倾向”。北朝战争诗数量较少,但是成就较高,风格刚健有力,呈现尚武的地域特点,下开隋唐战争诗之先风。魏晋南北朝鼓吹曲辞,魏、晋、粱以歌颂开国君主军功为主体;宋、齐则涉及战争音乐、战场厮杀,内容有歌颂君主,亦有美赞藩臣。其功能由庙堂之乐到案头文学,以内容到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五章至第七章论战争文。分别论述魏晋南北朝劝战止战文、檄文和武功赋。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许多劝战和止战的文章,不同时期的劝战文体现士人的不同政治诉求;而止战文往往也并不是怯懦思想的表达,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民生观、历史观、通变观、华夷观以及趋于一统的国家观念。劝战、止战文长期以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言说方式,这是传统文化沉淀于言说者内心的体现。细致考察劝战文和止战文的言说方式,有利于进一步认识魏晋南北朝士人的战争观念和文化心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檄文的兴盛期,本论文对檄文的文体功能、檄文的内容表达方式和文体结构方式、檄文的语词风格和语体效果、檄文的话语方式和文化心理结构以及檄文的特殊文体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对学界众说纷纭的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的创作背景、讽谏主旨、文化作用和表达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武功赋是赋体的一个题材门类,武功赋兴盛于建安,嗣响于西晋,消亡于南北朝。虽然数量不多,质量也呈现出初创期的稚拙,但是以所发生的社会环境来看,却可以折射出当时的文人心态、文风特点和社会文化心理。而且将“武功”引入了赋作,遥接楚辞,拓展了赋的体现题材,也为唐代武功赋的繁荣提供了一些借鉴。关键词:魏晋南北朝论文战争诗论文劝战文论文止战文论文檄文论文武功赋论文

    致谢5-6

    摘要6-8

    Abstract8-11

    目次11-16

    第一章 绪论16-47

    第一节 选题的论述价值和学术依据16-17

    第二节 战争、战争诗文的界定及本论文的探讨范围17-21

    第三节 学术史的回顾21-28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的繁荣及背景28-41

    第五节 论文结构及主要观点41-47

    第二章 汉末三国战争诗47-82

    第一节 战争实录中的诗人情怀——四曹的战争诗48-58

    一 内容:以描写乱离到抒发情怀48-54

    二 风格:以慷慨悲凉到壮阔飞扬54-58

    第二节 以愀怆之词到理想之歌——王粲《七哀诗》、《以军诗》58-66

    一 《七哀诗》三首59-61

    二 《以军行》五首61-66

    第三节 以描绘乱离图景到关注个体生命——论三国后期文人的战争诗66-70

    一 理想失落的悲歌——阮籍的战争诗66-68

    二 浪漫的人生想象——嵇康的战争诗68-69

    三 韬光养晦的政治权谋——司马懿的《歌》69-70

    第四节 以歌颂军功为核心的开国史诗——魏吴《鼓吹曲辞》中的战争题材70-78

    一 魏《鼓吹曲辞》的战争题材71-74

    二 东吴《鼓吹曲辞》的战争题材74-78

    余论: 汉末三国时期战争题材的民间谣谚78-82

    第三章 两晋战争诗82-111

    第一节 王朝始建的赞美之歌——西晋初期的战争诗82-86

    一 天下一统的颂美之歌82-84

    二 平吴之战的人生经历84-86

    第二节 动乱王朝的悲苦之调——西晋中期的战争诗86-93

    一 张协的《杂诗》87-88

    二 潘岳的《关中诗》88-91

    三 陆机的战争诗91-93

    第三节 季世文人的慷慨之音——西晋后期的战争诗93-98

    一 刘琨的《扶风歌》93-95

    二 刘琨《赠卢谌诗》中的战争题材95-98

    第四节 社会乱离的别样抒写——东晋十六国的战争诗98-105

    一 郭璞的战争诗98-101

    二 张骏的《薤露行》101-102

    三 陶渊明诗中的战乱抒写102-105

    第五节 建国历程的热情追忆——晋《鼓吹曲辞》中的战争题材105-111

    一 傅玄所制《鼓吹曲辞》105-108

    二 张华《晋凯歌》二首108-111

    第四章 南北朝战争诗111-150

    第一节 纪实与代拟并存——刘宋朝的战争诗111-118

    一 宋初战争诗的纪实性111-114

    二 虚拟情境的文人战争诗114-118

    第二节 多种抒写方式的积极探讨——齐、梁、陈的战争诗118-127

    一 纪实类战争诗118-120

    二 咏史类战争诗120-123

    三 乐府类战争诗123-126

    四 宫体类战争诗126-127

    第三节 功能新变与内容拓展——南朝鼓吹曲辞中的战争题材127-134

    一 宋鼓吹曲辞的战争题材127-130

    二 齐鼓吹曲辞的战争题材130-131

    三 梁鼓吹曲辞的战争题材131-134

    第四节 援古述今的创作方式——南朝战争诗的经史化倾向134-140

    一 追忆盛世:南朝战争诗的汉代情结135-136

    二 引经据典:南朝战争诗的理想状态136-138

    三 模拟名篇:南朝战争诗的虚构想象138-140

    第五节 尚武刚健的浪漫豪情——北朝战争诗140-150

    一 北朝本土文人的战争诗141-142

    二 王褒的战争诗142-144

    三 庾信的战争诗144-146

    四 北朝民歌中的战争题材146-150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劝战、止战文的文化诠释150-201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劝战、止战文的创作概况150-153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劝战文的政治诉求153-174

    一 依附集团政权——汉末三国劝战文的政治转向154-157

    二 统一天下——西晋劝战文的政治理想157-161

    三 “克复神州”——东晋劝战文的政治愿望161-166

    四 以“以固疆场”到“勿扰疆场”——南朝劝战文的理想坠落166-170

    五 “华裔将一”——北朝劝战文的政治蓝图170-174

    第三节 “武亦载道”——魏晋南北朝止战文的价值观念174-188

    一 “富国强兵,力农畜谷”——止战文的民生观175-177

    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止战文的历史观177-179

    三 “面缚衔璧,而归武王”——止战文的国家观念179-182

    四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止战书的通变观182-185

    五 “帝王岂有常哉”——止战文的华夷观185-188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劝战、止战文的言说方式188-195

    一 经典依托188-190

    二 灾异论战190-192

    三 寓言止战192-195

    附录: 魏晋南北朝劝战、止战文创作情况简表195-201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檄文探讨201-257

    第一节 “檄”字辨义201-204

    第二节 檄文的文体功能及演变204-215

    一 刘勰论檄文文体功能之得与失205-207

    二 汉代檄文文体功能之复杂性207-212

    三 汉魏两晋檄文文体功能之演变212-215

    第三节 檄文的内容表达与文体结构方式215-222

    一 檄文的内容表达方式216-220

    二 檄文的文体结构方式220-222

    第四节 檄文的语词风格与语体效果222-228

    一 “谲诡以驰旨,炜晔以腾说”的基本特点223-224

    二 “植义飏辞,务在刚健”的语词风格224-226

    三 “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的语体效果226-228

    第五节 檄文的话语方式与文化心理结构228-237

    一 檄文言说依据的变化229-233

    二 文化心理结构的变迁233-235

    三 创作主体情志的融注235-237

    第六节 檄文的两种特殊文体体制237-243

    一 以《檄魔文》看檄文表达方式的定型237-240

    二 以王勃《檄英王鸡文》看檄文文体功能的转变240-243

    附论: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的创作背景、讽谏主旨和文化作用243-257

    一 关于《难蜀父老》主旨异说243-246

    二 《难蜀父老》的创作时间及政治背景246-250

    三 以文本看《难蜀父老》讽谏主旨及文化作用250-253

    四 以本论文的文体争议看《难蜀父老》的表达方式253-257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武功赋考论257-285

    第一节 “武功赋”溯源257-259

    一 “武功”释义257-258

    二 “武功赋”溯源258-25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武功赋的创作情况259-261

    一 历代“武功赋”创作概述259-260

    二 魏晋南北朝武功赋创作的集中性特点260-261

    第三节 建安武功赋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261-272

    一 建安武功赋的艺术特点261-263

    二 建安武功赋的理性内涵263-267

    三 建安武功赋与文人心态267-272

    第四节 建安武功赋创作集中的理由272-278

    一 时代乱离的理由272-276

    二 文学自身的进展276-278

    第五节 两晋南北朝武功赋的衰落278-285

    一 两晋南北朝武功赋的衰落278-280

    二 武功赋创作的余响280-28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