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多媒体教学 >简述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之对策

简述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之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4-12 点赞:31094 浏览:14447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012年常州市中考语文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言文考查,结果众考生大呼其难。问理由,学生竟然归结为老师没有逐字逐句翻译过。事实上所出的题只需放到语境中就迎刃而解了。在此,笔者不禁想到学生中流传的一句口头禅:“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竟首当其冲,实在是可悲可叹!
古典文学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淘沙炼金,去粗取精。选入教材的文言作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不仅是作者颇见性情的心声,而且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习俗的绝佳体现。那么,何以在学生眼中成了深奥难懂,佶屈聱牙的代名词呢?况且正如钱梦龙所言:“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和古代文学语言的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细细想来,学生畏文言如虎恐怕与我们教者大有干系。
课程改革了多年,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但惟独文言文教学还是一潭死水。课堂上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的现象屡见不鲜。岂不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使得学生阅读中没有了发现的惊喜,也没有了探索的惊奇,更没有了收获的满足。久而久之学生个性化深思和理解就慢慢被抹杀了,在枯燥的记忆和背诵中,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失殆尽。
那么,文言文教学真的只能是“沉疴”?有没有行之有效走出困境的策略?文言文教学应该重语言训练还是重思想拓展?重应试策略还是重文学素养?笔者认为“丰满语言的两翼,绕到文字的背后,教会文学的深思,理解文化的人生。”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一、“文”“言”并重,训练有序

作为教者,第一要务是明确文言文教学最关键的一个理由——文言文教什么。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是“文”。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就在于你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言”?笔者以为:实词、虚词的积累,古代汉语的语法,诵读、解读文言文的策略以及文言的语感都可以纳入“言”的范畴。而“文”的层面就包含“文章、文学、文化”。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更要强调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文”“言”并重这种理念应当贯穿在整个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初中阶段选录的文言文,文有深浅、意有侧重,再加上学生学习文言也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授文言文时,我们切不可贪多、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分阶段、有侧重的训练是关键。第一阶段着重培养文言语感、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及文章诵读上;第二阶段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第三阶段才是人文探讨、文化传承。

二、以读激趣,涵泳妙悟

韩愈有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见,明“句读”之于文言学习的重要性。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均可唤起想象,引起共鸣。“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有效的策略。文言文教学时务必要先引导学生重视诵读,要读出节奏感,读出音韵美,读出抑扬顿挫、高低有致、轻松和谐的快感。这不仅可以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而且也能带动文言字词的疏通、内容的梳理以及情感的体验。那么怎么来读?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或是借助名家的朗读,引导学生移情入文,把学生带进作者精心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这是第一步,范读;第二步,自由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放手让他们朗读,从而感受文章的结构美、韵律美;第三步,交流读:师生一起读读品品,品品读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在品味古文丰厚内涵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情感,以求达到读出意蕴、读出体验。

三、语境推意,适度点拨

如果每一篇文言文仍然遵循“字字落实,句句对译,原意照搬”的原则,务必讲清每一个实词和虚词的作用和用法,务必理清每一种特殊句式,那么,学生只能“望文生畏”。其实,古人读文言文也是连读带猜的,句子的具体作用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语境推知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之对策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的,“猜”和“推知”是阅读文言文最重要的能力。语言带挈思维,思维关照语言。文言文还肩负着训练思维的责任。根据自己储备的现代汉语知识,文言文常识,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由已知推未知,由简单推复杂,由理由推结果……。这样才能给学习文言文带来新鲜感和发现的乐趣,才可能给教学带来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但是,学生的知识积淀毕竟有限。因此,教师的适度点拨必不可少。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检测字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能让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并通过归纳整理,提高文言文自学能力,最终达到“授人以渔”的目标。

四、深浅相宜,内外链接

教学中如何把握“深”“浅”的理由,一直是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如果把古文学习简单地理解为“了解”、“记诵”、“掌握”,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字词句”上“深入”, 而不懂得领略其神思、风骨、情采,只能算是蜻蜓点水式涉猎,也就枉费了作者以及编者的良苦用心。初中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堪称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淀,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它们是绝佳的文本。《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恰好告诉我们,不应过度纠缠于文言词法、句法……该放手就放手,只需“浅一点”,粗通即可。真正需要深入的是要有古为今用的意识,变死知识为活知识。对关键语句的探讨品读,对优美语言、巧妙修辞等的体味,对人物形象的品评,对作者情感哲思的探讨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这些才是用足、用好文本的着眼点。也可以把古文教学与写作直接挂钩,气势布局、开合转承、传神细节、个性语言……都是绝好的写作典范。为了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并达到知识的迁移,对课文作适当的拓展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补充当时的历史人文背景,让学生寻找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说古延今,用古代的文化思想关照现实从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另一方面,用现代的观念策略去解读古人的情怀。一举两得,这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星辰实验学校)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