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医药学 >> 放射性药物学 >对于缺血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对于缺血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10214 浏览:3599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1672-3783(2013)03-0173-01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I)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我院2010年5月-2011年9月共收诊11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痛感,分为无痛组45例,有痛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状态、心率及心电图特征,总结老年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要点。结果 I的发病率随年龄及活动频率的增加有所提高;与有痛组比较,发病时处于休息状态、>75岁、S-T下移<2mm病例数高于有痛组,而平均心率却低于有痛组(P<0.01)。结论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在冠心病中较为常见,并与有痛性患者临床特点差异明显,根据其特点施以有效的护理,可及早发现或预防无痛性心肌缺血,以降低I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护理;老年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冠状动脉狭窄或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机能发生障碍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据统计,老年人群中冠心病发病率在10% 以上,且常并发心律失常、心衰、阻塞性疾病等,在药物治疗下死亡率仍较高。本文通过比较114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I患者的发病特点及护理要点,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5月-2011年9月共收诊114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患者痛感,分为无痛组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66-87岁,平均年龄72.8±5.9岁;有痛组69例,其中男38例,女31例,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7

3.6±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

1.2 诊断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24h动态监测并记录24hECG ,服药及日常生活保持常态。心肌缺血诊断标准为:心电图的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向下偏移1.0mm,持续时间大于 1min,且排除其他可导致S-T段改变的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依据软件SPSS15.0,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取X2检验,P<0.05时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护理
2.1 预防为主,进行健康教育 向患者宣传该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认识,降低I的发病率。由于I发病时无明显痛感,大多患者未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可根据患者的个性特征、文化程度等,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使患者了解该病的病因、危害性及日常注意事项。缺血缓解期患者可进行适当的活动,如散步、太极拳、体操等,以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但避免过度活动,增加心脏负荷。
2.2 病情观察 加强对病因的深入研究,提高病情的临床监测能力。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S-T段状态等指标,必要时监测24h动态心电图,使患者既不过度紧张,又不能满不在乎,正确认识和了解自身病情[3]。患者由于年老体弱,要更加注意病情变化,准备好抢救药品及器材,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状况。
2.3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以良好的态度取得患者信任,消除患者心理障碍,让其感到医院的温暖气氛,减少影响治疗的不利因素,使患者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针对I的多发病时段、状态和年龄,指导患者适当运动,避免劳累、紧张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避免和减低缺血的反复发生。
2.4 饮食护理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饮食应以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清淡以及蛋白质含量适中的食物为主,勿暴饮暴食,以免引发心肌梗死[4,5]。
3 结果
3.1 I的临床特征 I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相对提高,可能与老年患者的反应能力、体力及痛觉减弱有关。另外,日常活动时发病率比睡眠休息时有所提高,可能因白天活动频繁易导致供氧不足。
3.2 两组发病情况比较 无痛组患者处于休息状态、>75岁、S-T下移<2mm发病的病例数高于有痛组(P<0.01),而平均心率却明显低于有痛组患者(P<0.01),见表1。
3.3 护理效果 通过对I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病情监测和细致的知识讲解后,对患者心理障碍的消除,自身疾病预防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大大缩短了治疗时间,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的再复发率。
4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为胸腔具一种压榨性痛感[6],可向颈、手臂、颔、胃部及后背迁延,并伴有眩晕、出汗、气促、昏厥、寒颤等症状,严重时可因心力衰竭死亡。冠心病按不同表现可分为心绞痛型、无痛心肌缺血型、缺血性心肌病型、心肌梗死型和猝死型[7]。无痛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心肌缺血型(I)由于发病时无明显痛感,或患者痛阈过高,往往未引起患者足够重视,但对心脏的损伤非常严重,甚至可能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等突发性心脏病[8],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对该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本文经研究发现,I的发病率随年龄及活动频率的增加有所提高,与有痛组比较,I处于休息状态、>75岁、S-T下移<2mm发病的病例数高于有痛组,而平均心率却低于有痛组。依据这些特征,针对性对患者施以临床护理,尤其是I的高发病时段(6:00—12:00),应预防为主,加强病情观察和临床监测,消除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配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发生率。
参考文献
濮明.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19(12):2122.
韩牙,侯玲,荆全明,等,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8):603.
[3] 方荣华.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护理[J].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17(1):38-39.
[4] 徐培敬,沈维宾,孙晓芳.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痛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J].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4):2692-2693.
[5] 薛自立.老年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段改变及最低心率分析 [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 (8):31.
[6] 李玉春.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诊断和治疗分析[J]临床医学,2011, 24(6):3440-3441.
[7] 封波.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2,10(10):111-112.
[8] 褚春燕,张兰芳. 老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护理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5) :16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