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法学 >> 法学开题报告 >试述互动法治化:政民互动再生

试述互动法治化:政民互动再生

收藏本文 2024-02-11 点赞:3911 浏览:106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法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改善的关键路径,然而,当前法治化进程出现的许多困境和不足不得不令我们沉着谨慎地审视其中的法治建设与我国社会现实之间的调适情况。作为人类最美好、最古老的政治制度理念,法治所内含“一切皆服以法律统治”的普遍权威性是现代国家与社会走上可持续性进展道路的根本价值追求所在,而法治化则是法治内涵的外在现实体现。法治既是法治化的结果,也是其终极状态。在行政学视野下,法律的社会普遍性是由政府与民众之间法治互动来得到根本体现。政府与民众能否在“一视同仁、铲除特权”的价值理念下共同遵守并维护法律成为了法治化提速而最终法治实现的关键所在。在对法治化的孜孜不倦的摸索之中,政民互动引发了我们的深刻的再深思。古今中外的政治思想家都对法治作了精辟的论述与深思。以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及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开始,西策略治认知就达到了“法律普遍至高无上”的阶段。并且,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为其追求的法治理念而殉道之事深刻地影响着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念。由是,亚里士多德集法治理念之大成,他谨慎地作出了法治“寓涵良善价值理念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服以与尊重”的定义。而后在经过古罗马时期西塞罗等人的进展,法治的内涵更进一步地扩展到公共权力及人的感情因素的制约方面。及至近代,在洛克、霍布斯、孟德斯鸠、杰雯逊等思想家的努力下法治内涵得到了深化,法治最终具体化为一种权力分立与制衡的现实制度并至今仍在指导着当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进展历程。在我国,法治论述自春秋战国传统法家学派的确立时已初见雏形,历经管仲、慎到、申不害、商鞅等人论述探究和政治实践后,最终在秦始皇即将统一中国之际由韩非子集成为兼容“法、术、势”的法治工具主义论述。法家无法在制度设计中处理君主与法律之间的联系导致了之后随着绝对君主主义的不断兴起与儒家等级制论述对法治普遍主义的破坏,最终出现了末代清王朝的传统法治框架的全面崩溃。在家国弥乱、外患不止、内忧渐深的情况下,中国人的眼光投向了西方。法治成为了当时“救国济世”的唯一良法。近代政治思想家梁启超等人为此不遗余力却仍然转变不了晚清政府垮台后“民国有其名却无实”的军阀割据、列强瓜分、社会凋敝情况。如果说战争以后晚清政府固执保守和辛亥革命以来民国政府四分五裂的百年间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集权政体的基础,那么,自我党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之后于1949年建立起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便是中国人再次将法治提上国家政治进展议程最佳时期。当然,这也是本论文选取建国六十年来三大阶段(建国初期、时期、革新时期)来探讨我国法治困境突破路径的论述逻辑起始点。建国初期,民众拥护我党及其人民政府的政治热情高涨,于是有了国家主导社会进展的政民互动方式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步建立。而到时期,民众在社会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中产生了政治参与的检测象,并未意识到所正在处于精英主导社会进展的政民互动方式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不断冲突和对立之间致使国家进展停滞了十余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革新时期拉开序幕,国家与社会联系的妥善处理使得政民互动联系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法制的不断进展而进入半国家主导社会进展方式。然而,由于时期留下的“信仰混乱”后遗症将社会推入到功利冷漠的边缘。所以,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深刻意识到“没有信仰的法治将会变成狂狺”。在系统视野下,政民互动联系可以简化为包含主体(政府与民众)、客体(行政执法、行政立法及行政司法)、环境(国法与民俗相协调的法制基础)及方式(制度化或非制度化)四者之间形成密切联系、相互支撑的法治化模型。并且,政民互动的法治化模型若要在现实中有效地制度运作还需要具备权力、规范及利益三大基本要素。通过上面陈述的浅析,我们发现政民互动实质上与法治化共同进展、相辅相成,最终推动法治价值目标的实现。随后,我们为了不妄下论断,便在审慎地通过对下欧美诸国与东亚邻邦的政民互动与法治化情况的关注而最终坚定信心的提出关于以政民互动来推动我国法治化的路径和措施。本论文认为,以现实情况出发我国法治化路径应以国家法制统一、政府法治化、社会法治化及政民互动法治化四大方面着手,并且通过立法系统的改善、行政体制变革和司法制度独立三大基本措施来推动根本的法治战略目标的实现。末了,我们衷心地希望中国能够在本世纪中叶真正实现法治大业,最终走向强盛崛起之路。关键词:法治化论文政民互动论文历史浅析论文系统浅析论文措施论文

    中文摘要4-7

    Abstract7-14

    绪论14-24

    一、 不足的缘起14-16

    (一) 法治论述简述14

    (二) 法治概念界定14-15

    (三) 法治不足的提及15

    (四) 探讨革新作用15-16

    二、 学界探讨近况16-20

    (一) 第一种观点:法治的政府视野17-18

    (二) 第二种观点:法治的社会视野18-19

    (三) 第三种观点:法治的政民统一视角19-20

    (四) 本论文的观点:法治的政民互动视角20

    三、 论文探讨框架20-22

    四、 论文探讨策略22-24

    (1)文献浅析法22

    (2)系统浅析法22

    (3)矛盾浅析法22-24

    第一章 相关论述及概念24-35

    一、 法治的论述24-27

    (一) 西策略治究根24-25

    (二) 我国法治溯源25-26

    (三) 法治价值内涵26-27

    二、 法治化结构27-29

    (一) 作为法治结果的前提27-28

    (二) 作为法治状态的历程28

    (三) 作为法治内容的特点28-29

    三、 法治化基础29-35

    (一) 是法治的政治基础30-31

    (二) 参与是法治的进程与机制31-33

    (三) 政民互动是法治化的关键33-35

    第二章 政民互动视野下法治化近况浅析35-57

    一、 我国法治化进程35-47

    (一) 建国初期(1949-1966)35-38

    (二) 时期(1967-1977)38-42

    (三) 革新时期(1978-2008)42-47

    二、 我国法治化中政民互动不足的理由47-52

    (一) 法制缺乏社会根基割裂法治化中政民互动联系47-48

    (二) 立法脱离现实搅乱法治化中政民互动秩序48-49

    (三)暴力执法败坏法治化中政民互动近况49-50

    (四) 政府自身违法扭曲法治化中政民互动格局50-51

    (五) 民众权利保障不足阻碍法治化政民互动进程51-52

    三、 政民互动失序对我国法治化的三大影响52-57

    (一) 法治权威损折52-53

    (二) 社会道德滑坡53-54

    (三) 社会腐败丛生54-57

    第三章 政民互动视野下法治浅析57-80

    一、 政民互动的法治模型建构57-73

    (一) 互动主体:政府与民众57-61

    (二) 互动客体:政治参与61-65

    (三) 互动环境:法制背景65-68

    (四) 互动方式:多元途径68-73

    二、 政民互动的法治要素析举73-75

    (一) 权力——制约标的73

    (二) 利益——运作诱因73-74

    (三) 规范——制度平台74-75

    三、 政民互动的法治前景75-80

    (一) 互动:必定走势76-77

    (二) 法治:历史进展77-80

    第四章 政民互动视野下法治化构思80-105

    一、 国外借鉴80-91

    (一) 西方诸国的经验示范80-85

    (二) 东亚国家的经验借鉴85-89

    (三) 给我们的相关启迪89-91

    二、 法治化前提91-98

    (一) 法制:国家法律系统的统一91-93

    (二) 社会:公众政治参与法治化93-94

    (三) 政府:人事结构的法治化94-96

    (四) 互动:政动参与法治化96-98

    三、 法治化路径98-105

    (一) 立法系统改善:法治源头的公正性98-100

    (二) 政府严肃执法:法治渠道的公信力100-102

    (三) 司法公正独立:法治终端的普遍性102-105

    第五章 结束语:我国法治化关键在于政民互动105-10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