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社会学 >> 公共关系学 >个人成功深深嵌于时代和社会中

个人成功深深嵌于时代和社会中

收藏本文 2024-04-01 点赞:26105 浏览:11989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我不算是什么名人,但是一个很有个性和特点的人。我做的每一样事情,绝大部分都是成功的。”金良浚的开场白格外地引发了我的采访兴趣。他今年74岁,著书、周游世界、一手创办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活得丰富而鲜明;更关键的是,对于其个人的成就,他自己满意。如何获得自我认同的、个性化的成功,这不正是教育的探问吗?
“创新”是金良浚人生总结的关键词之一:“创造性地工作是我显著的个性特点,我喜欢接触新的领域,喜欢深思一些新理由,做一些新事情。可以说这一生中,我做了几件有新意的事。”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的决策方式主要靠领导‘拍脑袋’,我觉得要转变这个目前状况,就开始深思研究这个理由。那时我调查了100多家政策研究室、调研室这种决策支持机构,研究他们的人才构成,包括专业、年龄结构,等等。我对这个成果很有兴趣,就在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一本书叫《咨询概论》。”金良浚学习建筑出身,他的讲述始终透着理工科生的严谨和认真,谈到自己第一部跨学科的创新之作,他的语气里充满自信:“这本书1986年出版,1989年修订再版,还获得大科学家、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钱学森的推荐。当时,中国科协的一些朋友告诉我说:你写的书钱学森主席很重视,在一个内部文件上专门有批示,‘倡议大家读读金良浚写的《咨询概论》’。”
金良浚所说的“创新”,不仅仅是在同一领域内推陈出新,更是不断开辟出一个个全新的领域。
“我们还编过一套‘现代管理’丛书,一共8本,我任常务副主编。这套丛书1990年荣获第四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二等奖,发行11万套。当时我们国家还普遍处于传统管理阶段,急需普及现代管理知识,这套丛书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影响和推进作用。”金良浚介绍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良浚主编的《城市管理学》、《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书籍应运而生。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环境、文化保护等多方面理由,金良浚主编的《北京节水型社会战略研究》、《世界名城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又先后于2011年、2012年出版……
金良浚善于发现和把握机遇进行创造性的工作,那么他是如何突破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抓住这些创新点的呢?
“我大学是学建筑的,在班里其他课程都不算领先,但我的哲学是班里最好的。‘’后期有几年时间,社会是很松散的状态,工作几乎没有人管。那时候我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没有事就自己到图书馆去查资料,研究‘科学与哲学’、‘科学与社会’这些规律性的理由,笔记写了那么一二十本。后来经过深思和研究,开始写了一些文章,在党刊《红旗》杂志、《光明日报》上发表。”金良浚顿了顿,总结道:“我突破单一的知识结构,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创造能力的一种优势,为我后来专门从事城市发展与跨学科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金良浚继而更深入地自我剖析“创新”的来源:“强烈的创新动机是一个跨学科人才获得成功的重要动力,那么这种素质的形成呢,我想跟我在部队的8年经历有关系。”
“我大学毕业以后,曾经调干到部队做技术参谋,这8年给我一个很好的影响,就是善于把国家宏观的大环境与个人工作岗位紧密地结合起来,深思如何创造性地工作并做出成绩。”金良浚解释道:“就是说,要抓住国家、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去做适合社会需要的事情,这样既为社会做出很好的贡献,也使个人更好地获得发展。”
在金良浚编著的不同领域的众多图书中,有一套《世界之旅》丛书网络搜索率最高:巴西、美国、德国、西班牙个人成功深深嵌于时代与社会中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澳大利亚……金良浚介绍说:“我可能是我国最早自费实现环球旅行的,从20世纪80年始至今,我走遍了五大洲45个国家的100多座城市。后来有出版社知道这个情况,约我写稿,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世界之旅》24本书。”
环球旅行可能是很多人的梦想,却鲜有人能够将其付诸实践,那么梦想与现实之间的一步之遥究竟是什么呢?
金良浚说,是勇敢。
“我到国外去旅游,大部分都是靠自己。自己申请签证、写机票。去墨西哥、去巴西,我不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英语也不好,就靠会写一点简单英语,不带翻译,一个人就走了。”金良浚笑着讲起他的墨西哥之行,“从墨西哥城到坎昆,我坐了一个晚上的长途巴士,在当地一个华人都没有见过,又自己写了张机票从坎昆到古巴的哈瓦那,那时候我已经60多岁了。”
“这需要勇气。”金良浚一边回想,一边自我认同地点点头,“嗯,很勇敢。就从这种‘敢于’的性格来说,我是有个性的人,这点我不否认。”
“环球旅行也是工作需要。”金良浚的环球之旅也是一次城市发展研究的“定位”之旅,“多看一看国外城市的发展目前状况,跟我们国家的城市作对比,一是能够知道我们的理由点在哪里,二是可以借鉴国外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些经验,为我们国家城市发展研究做一点开创性的工作。”
金良浚这种“敢于”的个性还有一段很重要的经历可以证明。
1984年,金良浚45岁,他做出了一个即使今天看来也是很大胆的决定:离开国家事业单位,创建了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第一,我很想有一种更宽松的体制条件,按照自己的设想和规划目标去创造性地工作;第二,建筑研究以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为主,而城市发展研究大量的理由是跟社会、文化相关,以社会科学为主,是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领域。后来的经历也证明,这29年是我生命当中最有光辉、最有成果的人生阶段,应该说,这个选择是正确的。”金良浚说完这段话,沉思着点了点头。
金良浚起身拿出厚厚的一摞研究报告介绍说:“我们就是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的智力支持怎么写作,这种决策研究是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在这个定位之上,我们研究院29年来主持完成7项国家级研究项目、70多项地市级研究项目,组织编辑出版图书50种……可以说,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
“我成长在浙江金华地区的一个农民之家。上小学时只能读半天书,因为下午要帮家里做农活。浙江的冬天很冷,没有鞋穿,我就光脚丫在野外干活。”童年说起来“苦”,但金良浚却感谢这样的童年:“小时候的这种磨炼也是一种财富,从小我就懂得用功读书,能吃苦、肯钻研。我常常想,一个年轻人如果能够有思想目标,又能够坚持长期不懈地付出,他肯定是会成功的。”金良浚的性格中,除创新、勇敢之外,又兼具一份细致的坚持。用他自己的话描述:“我这个人有个特点:我想事情既想方向性的、重要的大事情,同时做事情想得细致、周密,工作中各个环节尽量考虑周全。”
“像我们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员出书,从书的整个框架提出到分工由我组织实施。作者写完以后,稿子五六轮的修改我参与统筹:开专家会议征求意见、附录资料的系统整合,等等。我做事,该管的事就管到底。”金良浚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总结:“我常常跟我院员工说,最大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都是由每个细节、每个环节构成的,所以要注重将所有细节、环节做好,就像一座大楼是一砖一瓦盖起来的,一砖一瓦有理由楼就塌了,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这样一个细节,也能看出金良浚的坚持。
“我大学毕业时是24岁,一直到前年我母亲去世,这48年中,我每个月都给父母寄钱,从来没有间断过。有些事情,我们说句话容易,但你48年一个月、一个月地坚持做下来是不容易的。”
“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还常常为工作开夜车。忙的时候,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到晚上两三点钟睡觉,工作量很大,但也习惯了,觉得苦中有乐。”金良浚的这段话说得有些动情。“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知道要用功读书,只有受教育、学知识才能转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呢,受到教育还懂得要努力工作,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金良浚一直强调的“成功”,同时包含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一说我是浙江人,人家都说‘你们浙江人会挣钱’。”金良浚开玩笑地说,转而认真而朴实地解释他对“个人成功”的定义:“‘挣钱’这个概念是有的,但是‘工作’、‘回报’这种理念也很明显。年纪大了,能够对社会有一些贡献,你做的事情大家欢迎、评价高,受到尊重,心情也很好,所谓成功就是这样。”
什么样的坚持可以带来这样的成功呢?
金良浚说:“其实,浙江人最大的特点是能吃苦、勤奋。我大学毕业这50年来,尤其是在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这29年来,工作是比较勤奋的,应该说是实实在在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金良浚的城市发展研究涉及“将圆明园规划建成高水准的生态型国家公园”、“加快北京旧城保护改造力度”、“提倡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混合规划建设”等各个方面。他在接受采访中,一直强调“城市发展”这个综合性研究的社会科学属性:“城市发展一切都是为人怎么写作、为后人怎么写作的,跟市民生活、跟社会、跟文化息息相关。”相比较于城市的硬件建设,金良浚更关注在城市生活的人如何诗意栖居?依存于人类社会之绵延的文化在城市中如何持续生长?
基于这样的理念,金良浚以城市发展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和解读着文化与教育:
“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普通民居,从传统技能到社会习俗,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城市的发展要延续文化的记忆,古老而独特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参与未来竞争的王牌,也是城市最大的‘软实力’和无形资源,甚至是一个城市的重要象征和代名词。
“教育是一种文化和社会流动资源,为社会运转和城市发展提供基础。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工作,截至2012年12月,北京有新生代农民工约220万人,其中30.7%的人已成家。打工者的孩子需要在父母身边,需要在居住的城市获得教育资源,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一般打工者都无法实现,这是城市发展中配套的基础建设不完善的表现。
“异地高考之争是教育资源争夺的最激烈表现:教育作为一种资源应如何分配才公平?分配资源的规则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所有相关者的利益?这种公平由谁来界定?全世界只有在中国,受教育权利与户籍相联系。我认为,有些理由应当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转变理念来解决。
“教育资源的合理化流动会成为城市的一种柔性景观,是盖多少高楼大厦、修多少美丽建筑都无法得到的,因为合理、公平化和家的感觉,是城市的精髓所在。作为人类文明的足迹,城市,需要巨大的融合力量。”
金良浚虽然工作很忙碌,但他愿意谈谈与教育相关的话题,因为就像他说的那样:“我们这一代人,因为儿时身处农村环境,知道只有受教育、学知识才能转变自己的命运,这一点我的体会也很深。”
“我读高中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还没有毕业就去当了一年老师,这样可以有一点收入帮助家里;后来考上了冶金部的一所大学叫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在改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后面的事我们都已经知道了,“知识转变命运”在金良浚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学习,创造性地、开拓地、坚持个人成功深深嵌于时代与社会中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不懈地学习,亦是金良浚获得个人成功的重要。
在访谈的最后,金良浚做了自我总结:“可以说,‘创新、进取、坚韧、勤奋’真实地记录了我的人生。”金良浚的成功无疑建立于他准确的自我认知基础之上,但成功的全部作用就真的止于英国诗人克里斯托弗·马洛所说的“按自己的意思过一生”?不。金良浚的创新和着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节奏,他的进取是向着世界的广阔,他的坚韧映射出所有新中国建设者们的鞠躬尽瘁,他的勤奋书写了那一代人“知识转变命运”的共同历史。所以说,金良浚的成功、每个人的成功,都深深嵌于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