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公共管理 >> 公共行政管理学 >欧盟“创新型联盟”战略与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欧盟“创新型联盟”战略与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收藏本文 2024-04-05 点赞:27789 浏览:12356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全球经济危机促使世界各国重新审视其发展模式和道路的选择,中国和欧盟不约而同都将目光聚集在创新上,这既是双方基于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形势的判断,也是出于自身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选择。“创新型联盟”战略作为“欧盟2020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引欧盟创新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同时也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在创新领域,中欧之间未来将呈现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局面。我国应当也必须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和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创新型联盟;创新型国家;启示;合作与竞争

一、 欧盟提出构建“创新型联盟”

欧盟于2010年6月正式通过了指引未来十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欧盟2020战略”,这一战略主要包括三大目标,即实现智慧型增长、可持续增长以及包容性增长,此外还制定了七项具体的行动战略,居于首位的就是“创新型联盟”战略。由此可见,创新已被确立为推动欧盟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举措之一。
欧盟提出构建“创新型联盟”是在全面分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欧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特别是近几年来欧洲前后遭受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作出的战略选择,也充分体现了欧盟的忧患意识。出台这一战略的主要原因是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udooo.com

:第一、近些年来,欧盟的科技竞争力在全球有相对下降的趋势。长期以来,研发主要依靠政府和银行的资金支持,私人部门对研发投入不足。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低于日本和美国,高新科技的风险投资也发展滞后。在次贷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主权债务危机仍然严峻的背景下,政府用于支持研发的财力有限,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收紧,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体制机制较为僵化,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人才外流和研发基地向外转移的问题亟待解决;第二、来自经济全球化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挑战日益明显。过去欧盟国家在国际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美国和日本,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新兴经济体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金砖国家”也对欧盟形成挑战或潜在的挑战。虽然这些国家目前的产品结构与欧盟不同,但其发展势头已令欧盟有了明显的危机感。在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加大的今天,欧盟的中小企业却极少能够发展成大型企业;第三、欧盟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欧盟不少国家自然资源不足,能源的对外依赖性强,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主要依靠进口,经常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政治因素的牵制,而能源瓶颈在未来几十年将更加突出,加之全球气候变化要求欧盟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些都需要欧盟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四、欧盟国家的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一些国家日益显现,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同时要保持经济增长,必然需要科技和制度创新。老龄人口的增加客观上也对医疗卫生部门和养老机构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促进了新医药和新医疗手段的研发,以及养老怎么写作业的发展。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维护社会安全同样需要高科技的支持,特别是在打击高科技犯罪和跨国犯罪方面,高技术侦破手段的采用显著提高了破案率,对犯罪分子起到了明显的震慑作用;第五,欧盟成员国的研发各自为政,导致科研的碎片化现象和重复研究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无效率。这些原因都促使欧盟把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制定纲领性文件,在欧盟层面进行规划和协调,形成合力,努力将欧盟构建为一个“创新型联盟”。
欧盟“创新型联盟”战略主要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在政府财政状况紧张的背景下,对教育、科研以及创新的投入不但不能缩减,还应当增加;将欧盟与各成员国的创新体系对接起来,使资金使用更有效率,避免碎片化现象的出现;各层次教育体系加快现代化步伐,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来欧盟;构建欧盟研究区,消除各成员国科技创新合作的障碍;利用好欧盟层面的各种研发和创新项目,加强欧盟机构在这一领域的作用;产学研加强互动,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消除其他存在的一些障碍,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并尽快就欧盟专利达成一致;构建“欧盟创新伙伴”框架;致力于社会创新;加强国际创新合作。“创新型联盟”战略提出的目标是,在2020年欧盟的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3%,到2025年可以创造370万个就业机会,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8千亿欧元。
“创新型联盟”战略自实施以来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阶段性目标,各成员国将欧盟的战略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采取新的措施。例如,德国在原有的高新科技战略的基础上修订出台了高新科技2020战略,德国和法国都对研发和教育进一步扩大政府投入。与此同时,战略的实施也面临新的挑战,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加剧迫使发生危机的国家实行财政紧缩政策,也导致公众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下降,这直接影响到公共和私人对创新、研发和教育的投入。虽然从危机爆发后欧盟各成员国的表现来看再次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即越是重视创新、研发和教育的国家就越能应对好危机,并率先走出危机。但各国政府在协调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上面临一定的困境。由于对创新、研发和教育的投入往往不能在短期取得成果,因此需要全社会对“创新型联盟”战略形成共识才能有效地激发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应该说,欧盟成员国对创新发展不存在异议,但在具体政策选择的时候需要将创新政策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上。自欧盟东扩以来,随着成员国数量的增加,成员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加大,在创新领域也存在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对于创新力不强的国家,欧盟明确要求他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二、 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

次贷危机虽然未对我国银行业造成巨大冲击,但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仍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加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久拖不决,外贸出口企业面对全球市场需求的萎缩而受到严峻考验。改变过去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积极扩大内需,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不论是扩内需,还是稳外需,都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只有发展科技创新,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求,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我国过去的出口产品大都是“贴牌”产品,即OEM模式,科技含量低,资源和人力消耗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一旦遇到外需下降,就会受到冲击。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必须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科技竞争力,加大高新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2006年1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纲领性文件制定了创新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政策措施,在2012年7月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又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举措。这些都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勾画出宏伟的蓝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纵览全球,创新已成为引领世界未来发展的新航标,其中欧盟的“创新型联盟”战略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非常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第一、科技创新必须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型科技产品的研发投入巨大,市场必然索取高额的回报。例如,在以高福利著称的欧洲国家,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很大,保障水平也很高,但仍有许多新医药和新的治疗手段因为昂贵,超出普通民众的支付能力,导致科技创新带来的好处最终只能由有钱人享受。同样,新能源产品,比如新能源汽车,也成为汽车消费中的“奢侈品”,市场推广遭遇冷落,其结果与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的目标相去甚远。虽然这只是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过程中的阶段性局限的体现,将来终会下降,但会影响到公众对科技创新的接受和支持程度。我国当前正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让科技创新走进寻常百姓家,让高科技“平民化”,人人都能消费得起高科技产品,从高科技中得实惠。第二、创新政策必须与教育、就业政策结合起来。以欧盟的重要国家德国为例,其劳动力市场目前正面临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存在为数不少的长期失业人口,而且大都属于缺乏劳动技能的失业者,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型人才匮乏,要求熟练劳动技能的岗位也招不到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不仅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还要提供终身教育的机会,积极改革就业政策,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在这方面,丹麦的“灵活保障”政策成效显著,改变了过去被动消极的失业救助政策,转变为积极的再就业政策,也增强了企业雇佣员工的意愿。在我国,科技创新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将导致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改变,对人才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目前一些地方出现“民工荒”现象,看似与之不符,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从劳动密集型走向知识密集型,我国缺少的则是大量的

源于:查抄袭率职称论文www.udooo.com

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和高科技管理人才。提高科教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有长远眼光,未雨绸缪,及早做好科技创新发展的后备人才工作。第三,创新行为需要形成合力。欧盟之所以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就是希望能够集聚欧盟的研发力量,避免重复投资和重复研发导致的资源分散和浪费,也避免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在这个方面我国尤其应当加以重视,改变以往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一哄而上的做法,各个地方应该从自己的优势出发,找准创新发展的切入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区域经济结构过于雷同。要有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在创新中多一些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合作,少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改革过于分散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

三、 中欧科技创新的合作与竞争

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与欧洲的科技水平相比,是我国追赶欧洲的过程。而在未来几十年,中欧在科技领域将呈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必须看到,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欧盟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体制和机制的构建方面;另一方面,我国在一些领域的科技水平已经赶超欧盟,在新兴科技领域至少和欧盟处于同一起跑线,比如物联网。欧盟也同样清醒地看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潜力。这就决定了中欧科技创新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在有的领域合作是主流,而有的领域则可能更多的是竞争。
1. 中欧双方都需要进一步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共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欧科技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而今,双方在环保、能源等领域已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在2009年5月的第十一次中欧领导人峰会上,签署了《中欧科技伙伴关系计划》、《中欧中小企业合作共识文件》、《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等协议。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中欧科技伙伴关系计划》将改变过去由欧盟提出科研选题的模式,改由双方共同确定科研选题,共同进行科研投入,共享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在创新合作方面,还有一点往往被忽略,就是双方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产品消费意识的互相影响。例如,欧洲经济发展也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现在环保意识已在欧洲广大民众心中根深蒂固,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是完全能够协调好的,环保事业不仅不会造成失业,还会促进就业。有了这种意识,环保领域的科技创新才有可能。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滞后很多,人民群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仍很薄弱,欧洲在环保领域的发展就会对我国有示范促进作用。又比如,在能源领域中欧都面临同样的难题,新能源往往昂贵,传统能源虽然市场波动频繁,但仍普遍低于新能源。因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只靠市场,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中欧在能源领域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将释放强大的信号,有助于市场对新能源的认可和接受度,也同时增强了民间资本投入的意愿。
2. 中欧在大多数领域的科技创新是合作和竞争并存的。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在未来将进一步优化,高科技产品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与来自欧美的产品形成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欧盟国家对此不应过于担忧,应当看到有益的竞争能够促进和推动科技创新。中国拥有广阔的市场,欧盟也拥有巨大的内部市场,中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合作,在人才、技术和资金方面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3. 在尖端技术方面,竞争将长期存在。由于中欧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欧盟基于战略层面的考虑,双方在一些领域缺乏合作的基础,高新技术壁垒难以消除。欧盟至今没有解除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也反映了欧盟对双方高科技合作的保留。另外,中欧存在高科技人才的争夺。虽然目前这一现象并不突出,而且主要表现仍是欧盟国家想方设法把滞留在国外的本国人才吸引回国,我国也主要是吸引在欧美发展的华人回国,竞争并不激烈。但随着欧盟的“外国人”政策放宽,以及科技研发的国际化程度加深,科技创新的竞争最终是科技人才的全球竞争。人才的全球化流动需要较高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支撑。美国传统上来讲就是移民国家,对外国人的接受程度和包容度很高,吸引人才的优势明显。因此,中欧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形成主要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人才争夺态势,所以,必须建立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拟定前瞻性的科技发展规划,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项目群,使科技创新工作和创新人才的队伍建设互动上升发展,促进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带动科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全球经济危机促使世界各国重新审视其发展模式和道路的选择,中国和欧盟不约而同都将目光聚集在创新上,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和欧盟"创新型联盟"战略就是双方各自的行动指南。我国可以借鉴欧盟的有益经验,并与欧盟展开合作和公平竞争,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和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European Commission.Europe 2020 Flagship Initiative Innovation Union,2010.
2. 周弘.欧洲发展报告(2011~2012):欧债危机与欧洲经济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詹正茂,熊思敏.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李若谷.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王安宇,赵武阳.从合作角度看中欧科技计划的区别及其启示.科技管理研究,2009,(2):40-42.
6.翟金秀.中欧科技合作背后的理念透析与策略选择.中国科技论坛,2008,(6):130-135.
作者简介:徐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欧洲研究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2-07-0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