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工业经济 >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引发技巧

金融资本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引发技巧

收藏本文 2024-02-09 点赞:7695 浏览:237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摘 要]金融资本、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推动因素。欧债危机使得各个国家开始重新审思金融资本运动和实体产业发展的关系。欧美两大经济体都已宣布实施新一轮的工业化道路,重新确立了发展制造业等实体产业政策。我国在市场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金融资本、实体经济越来越不协调的问题,金融资本“脱实向虚”、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现象正在逐步侵蚀我国社会经济的机体,已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在审思我国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的表现、着重探讨了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兴趣锐减的成因,并从评价机制、跟踪警示制度、风险防范、审慎监管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构建中国金融资本促实体经济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脱实向虚”;金融资本;实体经济;机制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1-0084-05

一、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的表现

(一) “脱实向虚”

1. 实体经济

对于实体经济的认识,学术界的观点大体上趋于一致,即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怎么写作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怎么写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怎么写作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怎么写作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体经济尽管不包含要害部门和尖端领域,但它却是一国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广泛基础,实体经济指标的偏差往往反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直接与民生疾苦和企业生存联系在一起,越是在经济结构经历深刻变革的时期,实体经济的稳定运行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往往越重要。

2. 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的必然产物。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系统和资产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系统不同,资产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体系,也就是虚拟经济。它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货币资本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包含了各种有价资产所代表的价值以及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简单的理解就是先把钱换成股票、债券,然后再在合适的时候换回钱,直接实现以钱生钱。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业、业等。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特征。

3.“脱实向虚”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提出了财富是物质产品,劳动是财富的源泉,都是强调了财富的标志是社会物质产品的创造和增加,而且需要人们辛勤的劳动才能实现。物质资料生产以及物质产品的创造和增加就是实体经济的重要作用。财富创造是要素的结合,它不仅包含马克思指出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以及科学技术的运用、管理方法与制度的创新,而且包括资本。因为它是要素结合的粘合剂,资本把劳动、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并入生产过程,从而使资本具有了更高的生产力。所以,实体经济的发展,就是通过资本把各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创造物质产品,增加社会财富的过程。欧债危机的出现就是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离开了创造财富的实体经济,比如西班牙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我国出现的金融资本集中投向证券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都是金融资本“脱实向虚”、“赚快钱”的表现。

(二)金融资本“脱实向虚”表现

中国金融资本虽没像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欧猪五国”投向虚拟经济的疯狂,但是“脱实向虚”的趋势已经显现,并越]越烈。实体经济发展要素逐渐消失、金融体系对实体产业兴趣锐减、实体经济部门纷纷转向、企业家精神衰退、民众浮躁心理日渐浓厚,这种经济的不良症状值得深思。

1. 实体经济发展要素逐渐消失

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多种要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多种要素包括: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及企业的融资能力、技术、管理、政府政策等。但是现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要素正在逐步消失。第一,资源瓶颈约束,资源产品的节节攀升,使企业的投入成本高涨;第二,用工成本增大,劳动力选择机会日益增多,已经凸显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企业开工不足;第三,金融资本日益脱离实体产业,生产资本流出大于投入,企业在证券市场、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减弱,特别是中小企业,普遍出现了融资难,举步维艰;第四,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产业雷同化、模仿化现象严重;第五,对科学管理技术和方法重视不够,企业管理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要求;最后,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差和近几年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企业对实体经济发展预期打折扣。

2. 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兴趣锐减

欧债危机表现出了欧洲金融机构过度逐利、脱离金融为实体经济怎么写作的基本功能,从而更加推动了虚拟经济的扭曲发展,加剧了危机的爆发。我国金融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控制着资金的供给和,获取巨大利润的同时,正逐渐地把资金投向以房地产业、贵金属等为代表的虚拟市场。相反对利润回报率不高、预期收益不稳定的实体经济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投资兴趣不浓,使得实体经济获得资本的成本和难度大大增大,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困难。以房地产业为例,据历史数据来看,在房地产开发的多种资金来源当中,有60%的资金来源于金融业,而且主要以开发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等债权型融资形式存在。

3. 实体经济企业“脱实向虚”

近些年,在虚拟经济高回报率诱导下,大量的实体经济企业离开主业务,“移情别恋”纷纷涉足虚拟经济部门,带动了大量的资本流入以房地产、期货、贵金属为代表的虚拟市场。在炒作、投机、市场运作后,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以“2010温州市百强企业”为例,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均涉足了房地产开发。把企业、项目作为融资平台,以此获得大量银行贷款,转而投资房地产等行业(见表1)。

4. 企业家精神衰退、民众浮躁

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但创新不是 “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产品雷同、恶意竞争、模仿成风等怪象严重侵蚀着企业发展的根基。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冲击,民众的市场化意识、快速致富的意识也改变着诚实经营,合法守信的传统理念,“一夜暴富”、“赚快钱”、“钱生钱”的浮躁心理在社会中蔓延。

二、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兴趣锐减的成因分析

(一)虚拟经济的投资回报率高于实体经济

虽没虚拟经济回报率的确实证据,但是从虚拟经济这些年的热度、社会的关注度、社会资本投资兴趣来看,虚拟经济的回报率比实体经济的回报率高的多。以房地产基金为例,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2010年共有10只基金募集到位18.59亿美元。而2011年仅第一季度,5只房地产基金就募集到位9.59亿美元。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对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青睐,这些市场行为都是虚拟经济高回报率的诱导下出现的(见图1)。

(二)预期收益不稳定

由于实体经济的典型特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其产品价值的实现要经历生产、交换、消费、分配四环节,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无法使生产者实现收益。而且实体企业的大多数产品不是社会的刚性需求,产品与产品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替代性很强,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必然会出现优胜劣汰。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不会对企业的收益、市场前景预期的那么准确,一旦款项发放,金融机构就与企业“捆绑”在一块,就要有心理准备承担亏损的可能性。真若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金融机构的贷款可能就是“坏账”,回收的时间成本和困难度大大增加。而以房地产业、业、业为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主要代表的虚拟经济,其产品要么是刚性需求,要么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它们的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都不大需要做深入的分析和判断就能够预期。正因为金融体系无法判断实体经济的预期性收益,所以对待实体经济的兴趣才不断的锐减。

(三)资金收回速度慢

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的资金支持,发放容易,收回难。实体企业产品价值不仅与产品的质量、有关,而且市场供求关系也会影响其价值量及其实现。企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环节的运转速度越快,价值实现就越快,金融机构资金回收的速度也快。但是如果产业资本循环速度变慢,商品流通速度和货币流通速度就会逐渐减慢,商品就不能有效实现惊险的“跳跃”,产品价值的实现则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产品价值实现的速度慢了,资金回收的速度也就慢了。因此,金融机构正是看到实体企业资金回流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制约,其内心的忧虑逐渐增大,对实体经济的兴趣锐减。

(四)实体企业的成本升高,利润空间缩小

我国一些地区企业由于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资金成本等压力的不断增大,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逼迫企业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地区迁移,从而使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失衡、畸形发展。实体企业的外迁,但他们没有放弃对“盈利”的追逐,一部分“脱实向虚”进入虚拟经济;一部分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瞄向了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地区。中国制造商一直是耐克最大的合作伙伴,但在2010年之后,这一“宝座”被越南鞋厂夺走。在温州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制鞋业曾经有6,000家之多,而当前数量跌至了2,000家,一些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如康奈鞋业、东芝鞋业以及奥康鞋业等都已经在江西、四川等地区建立了新的生产基地。
由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有限、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让做实体经济的企业越来越不赚钱,赚钱也越来越难,在微薄的利润之下,逼得金融资本从实体经济出逃。从2006年开始,随着国内房价的快速上涨,房地产行业毛利率急剧上升,突破30%,近两年来更一直维持在35%以上;与此同时,制造业毛利率却持续下降,到2009 年仅为18.7%,与房地产的毛利率差距扩大至18个百分点[3]。这就促使了一批实体企业纷纷离开主业,做起了“赚快钱”的行当(见图2)。

三、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分析

(一)金融资本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黏合剂

金融资本除了天生增值的本性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通过它把原材料、劳动力、科学技术、土地等资源凝聚在产业的周围。一旦金融资本抽身转向,就会带动大量的这些生产资源随它流动,造成要素缺失,相关产业发展就会出现停滞、资源外移现象。实体经济的发展就需要金融资本发挥其黏合剂的作用,把实体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聚合在实体经济领域,进入实现资源的有机整合,发展壮大自己。金融资本的整合和黏合作用就是社会资源的风向标,它的变化牵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走向。欧债危机实质上就是金融资本长期偏离实体经济造成的社会资源过度聚合于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发展要素丧失、产业“空心化”、虚拟经济泡沫日益膨胀作用下的总爆发。所以,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关注金融资本的走向,实体企业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创新和产品的不断升级,增强对金融资本的诱导力,从而吸引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使自身的发展空间和能力不断提高。

(二)实体经济是金融资本增值的基础

金融资本能不能自我实现增值,其坚实的基础应该是实体经济。虽然金融资本投入虚拟经济出现了比投入实体经济更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一方面,它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由实体经济来检验。虚拟经济不论是初衷和目标都是围绕着实体经济,也就是其最初出发点是在原有的程度上继续发展实体经济,而且最后的落脚点是为了怎么写作于实体经济。金融资本投资于虚拟经济,只是扩大资本的效应和流动性,社会总的物质财富并没有增加。所以,金融资本要实现自我增值,实体经济是它坚实的基础;若离开实体经济,就如“空中楼阁”,最终会倒塌。

四、构建与金融资本促实体经济支持机制

(一)建立金融体系促实体经济的考核评价机制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各种金融资产、各方市场参与者、各类交易方式和政府金融监管形式的综合体, 其本身就是上述各组成部分的相互适应与协调[4]。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与实体经济的适应与协调。这是因为金融体系是上层建筑, 是基于实体经济而存在却又能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而独立发展。因此, 它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并非中性, 究竟是推动或阻碍经济增长,取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效率。我国应建立金融体系促实体经济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推动这种适应效率不断提高。第一,完善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制度,设立促实体经济发展的最低保证金,存入银行账户。一旦发生金融机构大部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出现由融资困难导致的经营困难,没收保证金,并按照制度的要求追求金融机构及其领导责任。第二,变革央行对各大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改变以前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贷款余额等纯经济指标来考察银行效益的机制,建立促实体经济发展成效、银行资金投向、实体产业效益与银行利润双增长的多指标考核机制。第三,建立金融体系促实体经济发展的评价制度。这个评价制度的主体包括银行、财政部门、实体企业、社会群体代表等,金融体系自评服从于多主体评价。最后按照考核、评价的结果对未按制度要求的金融体系做出相应惩戒,并及时向社会公示。

(二)建立中国金融资本投向的跟踪警示制度

金融资本投向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它的变化会带动社会生产要素的聚合转移。为了金融资本达到平衡支持社会发展的目的,特别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应建立中国金融资本投向的跟踪警示制度。这个制度应包括金融资本投向领域的跟踪、资金流量的定期监测、以及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等。对金融资本投向领域的跟踪要全面反映金融流动,特别要把跨产业、跨行业的金融资本流动重点跟踪。在弄清金融资本投向的基础上,要对资金的流量进行定期监测,以期准确的把握金融资本量的流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企业决策提供可靠的证据。在汇集和分析各种实体企业的运行状况后,向社会发布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通告。温州金融资本转向虚拟经济,投资房地产、私募基金、黄金等行业成了实体企业资本的首要选择,温州市人民银行就发出“产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的预警[5]。但是制度不健全,且预警具有随机性,几乎没有对金融资本投向起到警示作用,也没有引起实体企业的高度警觉。

(三)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金融风险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日益突出的原因在于:①经济主体多元化。每个企业都要自己作决策,连消费者也要自己决策,所以风险问题明显化了。②经济机制发生变化。许多行业出现生产能力剩余,据统计有5%的商品供不应求,30%的商品供求平衡,剩下的是供过于求。企业在投资方面存在着困惑,导致风险突出。因此,金融监管当局要对各经济实体的市场准入、市场运营和市场退出进行全程监管。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政府或金融监管当局直接实施或控制政策不仅包括全局性的,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外汇管理制度等,还包括对具体金融活动所做出的有关规定和要求[6],如对商业银行规定利率浮动幅度、对企业要求开立“基本账户”制度、对证券交易制定涨跌停板制度等。经济政策是金融市场上影响重大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它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因此,经济政策必须是明确的、可操作的和可持续的,否则会加大金融风险。经济政策还要适应市场,适时调节。如通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或在公开市场上写卖债券来调节市

源于: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场上的货币供应量,调节基准利率来调节资金的供求,在外汇市场上购进或抛出外汇以保持汇率的稳定等。

(四)健全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

宏观审慎管理着[于整个金融体系,关注金融体系内部以及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作用导致的金融失衡和共同风险敞口,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审慎措施,确保金融体系有能力承受金融失衡的释放并抵御外生冲击,因此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的良药[7]。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金融体系,但也存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金融产品种类较少、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创新能力不强、抗风性能力不足等问题,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极易产生“羊群效应”,从而放大风险敞口并有可能]变成系统性风险。因此,在微观审慎管理的基础上,应加快构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不断增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确保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逆周期监管手段,约束经济扩张时期系统性风险的累积,限制经济衰退时期金融困境的处置成本,从而减轻顺周期效应,促进金融业的稳健发展。重点关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情况和风险状况,督促其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资金运用、加强信息披露,并通过附加资本要求、附加流动性要求等措施,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杠杆率管理,加强风险防范。同时,完善问题机构的风险处置安排,包括事前应对机制、应急计划等。
[参考文献]
 谭凤玲. 当前金融业对我国房地产业影响的研究[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15-16.
 傅娟. 温州产业空心化现状与对策探析[J].现代商业(区域经济),2011(8):39.
[3] 贺璐婷. 为何出现实业空心化——六评发展实体经济[N].中国企业报, 2012-01-17(6).
[4] 孙伍琴. 从金融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效率看金融机构的]进趋势[J].浙江金融,2004(5):10-12.
[5] 林晓. 温州实体经济退潮? [J].中国报道,2011(6):67-69.
[6] 刘艳伟 .金融风险防范机制浅论[J] 金融管理, 2012(5):357-358.
[7] 杨小平.构建我国金融宏观审慎监管管理制度框架[J].中国金融家, 2011(3):93-94.

摘自:论文查重站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