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试述个人、社群和社会双重互动

试述个人、社群和社会双重互动

收藏本文 2024-03-10 点赞:4958 浏览:1577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个人、社群与社会同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个人而言,社群与社会是其生活的必要和必需:对社群与社会而言,个人是维持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可见,个人、社群和社会三者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关系状态中。在词源学考察和辨析基础上,以关系思维的策略论为视角,在两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在三维层面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社群与社会之间互动。
[关键词]词源学;个人;社群;社会;关系思维
[作者简介]王洪波,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北京100048
[] 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4-0067-04
当前,学界主要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群的两两关系中阐释个人的群体存在性。而且,其策略论基础多为实体性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以关系性的策略论为基础,在双层维度下阐释个人、社群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一、词源学考察:社群与社会

每一单个个人都不可能以自在的方式而存在,必定依存于特定的群体并过群体的生活。也即“个体是群体中的个体。只有在群体和社会中个体才能展开其现实的社会活动”。因而,群体生活是个人生活的一种必要和必需。个人离开社群、社会等群体组织,他就无法存活和发展;同样,社群、社会离开个人。其也就成为虚幻的、无作用的存在。应该说。个人、社群和社会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处于复杂的辩证关系中。
“个人”在西文中与individual一词相对应。从词源学来看。individual源自拉丁文individuus,本意为“不可分割的”。也即,个人为不可分割的、也无法分割的组成群体、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最小的单元;同时,群体、社会的最终指向也是个人(个人的发展状况)。在某种作用上,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个人”不断生成、凸现并日趋完善的历史。
“社群”一词的词源为希腊语Koinonia。其英文对应词为Community。在哲学史上,有关“社群”的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城邦”概念。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论述道:“我们见到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既然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亚里士多德所述“城邦”与“社群”概念极为相似。当然,随着时代的推移、变迁,“社群”一词的内涵会有所变化。从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社群中,可见这样两层重要的内涵:政治性和最高的善性。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对社群思想给予系统论述的是德国社会学家费丁南德·滕尼斯,他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指出:“共同体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体本身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可见,社群是具有内聚力、向心力、持久力的社会有机体,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随意组合,因为社群的建立是以个体的自愿结合为基础的。因此,在滕尼斯看来,社群显然不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聚集在一起的个人,个人只是由于生活在特定的社群中,才逐渐形成了共同利益的观念。
英国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其《共同体》一书的序言中把“社群”这种共同体看作一个温馨的地方,一个温暖而又舒适的“家”(roof)。在“家”的下面,可以遮风避雨,兄弟姐妹可以互相依靠。当然像“家”一样的“社群”并非已经成为我们实然性的拥有,她还是我们热切期望栖息、希望重新拥有的世界。
在20世纪70年代后。以新自由主义对立面出现的当代西方社群主义思想家(如桑德尔、麦金泰尔、泰勒等)基本秉承了亚里士多德、滕尼斯等人关于“社群”的基本思想。但他们又根据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的社会现实,对社群思想进行了各有侧重的界说。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社群是由诸多个人构成的,群体内成员间不仅关系密切,还存在着某种道德上的义务。同时,社群表现在一定程度上的以“群”价值为指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带给群内个体成员以更多的家园感和安全感,从而有助于个人依靠“群生个人、社群与社会的双重互动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活”找到自身精神家园和价值归依。
应该说,“社群”概念的包容性是非常大的,既包括西方经典作家的城邦、氏族、部落、邻里、民族、阶级、市民社会、国家、社会等,也包括马克思的共同体(包括狭隘的、虚幻的和自由人的联合体),还包括学校、班级、社团、老乡、企业、游戏玩伴、宗教团体、虚拟组织等,其有大小、正式与非正式、封闭与开放等方面之别。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在某种程度上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并且是联结二者的相似度检测。
在西文中,“society”一词出现于14世纪,取自法语词“societe”,这个法语词源又来自于拉丁语“societas”。在拉丁语中,“societas”一词的本义为友好地与他人协作、合作或结合等等。可见,“society”一词暗含社会成员之间能够分享彼此间的关怀或利益、能够分担共同的目标或共同的特性之意(与“社群”的内涵有重合之处)。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从“意志”概念出发对人的群体关系进行理想化的理论分型:本质意志是自然的、有机的、生命的、整体的意志,选择意志是非自然的、机械的、呆板的、独立的意志;本质意志是内在情感动机驱动的行动,选择意志是外在欲求的行动;本质意志产生共同体,而选择意志产生社会。马克斯·韦伯沿用了这组概念来界定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当参与者主观感受到彼此间有相互隶属关系,并建立在情感性或传统的基础上时,这可以说是“共同体关系”;当个人在群体或组织中只寻求利益的平衡与结合,那么这便是“结合体关系”。可以看出,这种在关系中对“社群”与“社会”两概念进行区分的策略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混杂性和模糊性。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