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试议“新常态”下2014中国经济预判

试议“新常态”下2014中国经济预判

收藏本文 2024-03-22 点赞:16113 浏览:6998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会议之前,中组部明确了GDP不再大排名的要求,但是,GDP依然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最佳的衡量指标。我预估2014年这个增长目标会保持不变,即与2013年相同的7.5%。鉴于Q4全球经济增速有好转倾向,而且李克强多次强调,要想保证就业,经济增速就要保持在7.2%,7.5%是一个适当的速度指标。如果不发生重大的海外经济变化,这个目标应该比较顺利达成。但是,GDP的三驾马车,会与2013年有所不同。
首先,预计投资增长率会缓步下降。2013年1~11月投资增长率为20.1%,但是,这主要归功于基建投资的较大幅度增长,以及第三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地产投资反弹,民间投资、特别制造业投资已经跌至15%以下,而且难以再大幅反弹。2013年地方政府投资受到地方债压力,继续压缩的可能性比较大;房地产投资增速有长期下降趋势,综合来看,投资增速可能是下降到20%以下资本形成拉动GDP的作用会有所降低。
其次,消费未必会加速,预计保持在13%的同步增幅、甚至略低。第一,社会零售基数不断增大;第二,汽车消费、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可选消费的增速更可能出现小幅下降;第三,政府为代表的机构消费不会显著提升,制约政府消费的力度还会加大;第四,食品等必选消费品继续大幅扩张的动力减弱;第五,新增的消费增长点,如电影、游戏等会继续较快增长,但是,增幅不会比2013年更快。所以,综合来看,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可能会保持在13%、甚至继续减速。当然,这里有个理由,就是统计策略。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来替代消费增速已经日益过时——商品消费目前正在趋于中速增长,而怎么写作消费则因为人力涨价而占比提升,这时候,实际的消费增速可能被有所低估。
最后,一向不被看好的出口可能会超预期,总增速保持在8%左右,但是对GDP可能是正向拉动。近期,美国、日本、英国,甚至西班牙都在上调经济增长预期,中国11月的外贸数据也超过预期,其中对美国出口增长18%,体现出中国经济相当强的比较优势,当然,受制于QE可能退出的影响,明年完成8%的目标是有压力的。如果从顺差考虑,则颇为乐观,大宗商品走软、出口商品的结构日益向机电产品倾斜、来料加工贸易占比不断缩减,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有扩大潜力——就算汇率相应升值,顺差仍有望扩大或持平。因此,相比今年和2012年,出口对GDP的正向拉动可能性比较大。
此次会议最大的看点是“新型城镇化”,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应该说走在了更加正确的道路上。中国每年城镇转移人口大约2000万,其中,大约1200万为完全城镇化的人口(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专业人才、随迁等),大约有800万为农民工——未来的加速,指的是这些农民工的加速市民化。如果在户籍制度、社保配套、土地流转制度上加快速度,这是完全可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2000万当中,青壮年可能占据绝对的主体,按照中国75%左右的劳动参与率来说,需要对应的就业人口超过1500万——也就是说,实际就业压力并不小,每年解决120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并不意味着就业变得更容易了。大量农民工、新毕业人群可能还会有半失业的状态。农民工阶层过去几年有大幅好转,大学毕业生其实还没有错过这波高峰,可能还需要3~5年时间才能实现比较从容的供求比例。
城镇化为什么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它一端链接着就业,一端链接着经济增速。
一方面,中国经济保8、还是保7,核心看就业。2013年中国经济以7.6%~7.7%的经济增长率在前9个月就创造了1066万的城镇新增就业。2014年目标定在4.0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应该是合理的,1200万~1300万的城镇新增就业是底线,达成难度不大。但是,未来的理由,可能是城镇化速度的减缓理由,而不是就业不足的理由: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正在达到最高峰,而中专毕业生总人数不断在减少,农民工的新供给量更是难以为继;同时,城乡差距减小,农村老人、小孩占比增加等因素,都导致就业压力的重要性在降低,反倒是人的城镇化速度减缓成为了理由,这样的话出现劳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经济增速依赖于新增就业人口。如果新增农民工增速减缓、新增中专技校生增速也减缓的情况下,新增的生产力来源就必定加速减少。剩余农村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孩子,以及缺乏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他们的转移速度会大幅减慢、转移成本会大幅提升,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潜能的下降。
这时“新常态”下的2014中国经济预判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候,提出新型城镇化,核心必定是人的城镇化。让更多有条件的年轻人因为工作机会进城,并且留下来;让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中老年农民、留守儿童因为政府部分埋单的福利进城、增加消费力,并以农村的部分承包权、宅基地等作为置换(也可选择保留)。这种政策并非只是为了农民,当前情况下,这也是对整合经济有利的选择,即以人为政策推动经济保持一定增速——毕竟,中国的各种理由,只有通过发展来破题。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