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继续教育 >整合三维目标 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整合三维目标 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25896 浏览:11860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三维目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而目前不少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偏离整合统一,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语文教学耗时多,效率不高。本文从深刻理解语文内涵和学科功能、调整教学行为,树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观和深入理解教材,巧妙设计三维目标等方面来论述整合和落实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实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三维目标 整合 实效
就目前教育而言,学校教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上花费的功夫不少,在总课时数中语文课占了很大的比重,教师教得非常辛苦,但学生语文学习效果不理想,语文课的时间效率不高。调查表明: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不浓,缺乏对语文学科广泛性、深刻性的认识,缺少审美情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除了教师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与技巧简单以外,我认为更主要的原因是很多语文课的课程目标设计生硬,简单割裂、肢解三维目标,偏离整合统一。下面我以一则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说明。
有位教师在讲授吴晗的《谈骨气》一课分析课文时,针对课文中三个故事作用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提问。“文中三个故事从不同角度聚焦在一点上,这一点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明人要有骨气”。接着老师又问“这骨气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就是文中孟子所说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难看出这个教学片段体现的是该教师表面化、形式化地设计和开展交流互动,给学生以结论式的简单思维,没有从具体语言材料积累入手,进行咀嚼、品味、感悟、探索文本的意蕴,没有达到拓展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的掌握,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更谈不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没有达成课程目标的整合统一。
那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如何整合和落实课程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呢?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认识以就教于同仁。

1.从深刻理解语文内涵和学科功能入手来整合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课程,它是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和教育性双重功能的学科,是两门学科的合成,即语言学和文学的合成。“语”代表的是语言学,“文”代表的是文学,大学对“语文”的完整表述为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和文学这两门学科在语文教育两大能力培养序上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是科学,文学是艺术”。我

源于: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们语文教师都知道语文课的两大能力培养,不外乎一种是阅读能力,另一种是表达或者是写作能力。就阅读而言,从语言学角度要求的阅读是认知性阅读,就是通过让学生读文字,从文字当中找出自己知道了什么;而从文学角度讲的阅读,不是认知性阅读,是赏析性阅读,就是通过读一段文学作品,让学生感悟作者在这段文学作品中带给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没有思想感情就没有文学。同样在写作上,从语言学角度要求的写作是叙述性表达,就是看能不能用有限的文字把讲的东西讲清楚、讲明白;而从文学角度要求的写作是情感性表达,也就是看能不能用语文把思想感情用一段文字反映出来。正由于语言学和文学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要求的侧重不一样,我们各个层次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思考如何处理和协调语言学教学的要求和文学教学的要求,是对半处理,还是各有侧重,是过度追求单一目标,还是注重目标的综合。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既要考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科内容的综合,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养成;既要重视人文精神,又要加强综合学习。

2.努力调整教学行为以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

2.1 树立良好的语文教学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催促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总结和研究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误区,必须认真学习和钻研修订后的语文课标,从本质上深入探究语文的学科功能,深刻理解“语文”的内涵。努力克服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过分重视文本解读,而忽视学生语言、阅读、表达、写作等方面的能力训练的现象,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既要考虑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又要考虑学生情感需求和个性的发展,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2 深入理解教材,巧妙设计和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要抓住教材这个“点”,深入细致地领会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因素,并使其明确化。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就能从整体上去把握,便不会出现疏漏或考虑不全的问题。正如课改具体目标中的功能目标所言:“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各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在教学中形式化地设计交流活动,而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巩固;有的教师则是倾心于知识的传授,不大关注在教学中成为必要的体验和感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方法缺乏必要的指导。
我以前文中列举的《谈骨气》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说明。若分析课文时,这样设计,效果就截然不同。请同学们思考这篇课文讲了几个故事?这几个故事的排列顺序怎样?课文中几个故事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这几个故事与孟子所说的话有何关联?这几个故事的聚焦点是人要有骨气,你是怎样理解骨气的?文中作者又是怎样理解骨气的?这样第一、二问题学生很快会回答出来,回答后面几个问题时,就需要学生动脑筋,重新阅读课文并认真思考。同时教师也应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提示和点拨,通过教师的提示、点拨,学生的思考,同学们就明白文中的故事与论点是一一对应的,若颠倒顺序就会出现论点与事例的错位;并且通过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理解的骨气与作者理解的骨气之比较,进一步明确“骨气”的现实意义,从而体现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介绍一些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点。这样的设计是以“过程与方法”为抓手,来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成课程目标的。
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实在,要能够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做到既要保证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得以落实的主线,又要考虑在落实“双基”的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长线。既要关注全体,又要关注个别,让目标能够切近学生实际,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在具体的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三维目标的处理不能硬性“一刀切”、平均分,但那仅仅是策略上的调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整体把握”才是根本的贯穿始终的。
2.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三维目标的策略上要一改传统语文教学常采用的“解题——识字、解词、析句——分析归纳段意——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总结写作方法”压抑学生思维发展的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变课文内容“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语文课标强调:“整体把握”应遵循先从具体、感性的语言文字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再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品赏具体的语言文字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就教学方法而言,“整体把握”的方法应该是丰富多彩。有的课文可以采用诵读的方法,让体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品味美好的语言文字,如朱自清的《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春天》等;有的课文可采用思想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理想》《敬业与乐业》等;有的课文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如《罗布湖,消逝的仙湖》《云南的歌会》等;也可以诱发学生从认识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究的学习过程,丰富他们的类型体验,实施三维目标,如《威尼斯商人》《智取生辰纲》《孔乙己》等;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创造性学习,在学习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如《第一次真好》《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
总之,三维目标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课中、课后是帮助有效实现三维目标整个链条缺一不可的,落实语文教学三维目标必须整体考虑、统筹兼顾。课前积极引导、激发兴趣、教给方法;课中加强整合体验过程、关注反馈、重视评价;课后注重迁移运用、突出实践、整体提升。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三维目标的融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落实,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