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简论心理弹性述评

简论心理弹性述评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17307 浏览:7982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心理弹性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是能力与发展过程的统一体。通过对目前心理弹性研究内容的综述,文章提出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研究普通人群的心理弹性,注重心理弹性的普遍性;其次个体的心理弹性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研究中应注重心理弹性阶段性与情境性的特点;最后个体的心理弹性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的内部、外部保护性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心理弹性 普遍性 阶段性 交互作用

1.心理弹性的界定

“心理弹性”一词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其英文是“resilience”,resilience原来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的回弹。目前关于心理弹性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作为能力的心理弹性定义、作为发展结果的心理弹性定义、作为发展过程的心理弹性定义。作为能力的心理弹性定义指将心理弹性看做是人的一种能力或潜能,是个体具有的特质。如Germezy(1991)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面对压力事件时恢复和保持适应性行为的能力”,“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并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1]。作为发展结果的心理弹性定义是将心理弹性描述为“处于高危环境中个体积极的、发展性的适应结果”(Rutter 1990)。作为发展过程的心理弹性定义是将心理弹性看做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Luther(2000)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对于重大生活逆境的积极适应”,“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2]。综合各种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弹性有两个核心要素:(1)个体面对重大威胁或严重困境;(2)个体在这些威胁或逆境中,仍能保持良好。
在已有定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心理弹性是能力与发展过程的统一。从静态角度来说,个体在面对学习、恋爱婚姻、就业择业、未来生涯设计等一系列日常生活压力和应激事件时,仍能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的一种能力,即为心理弹性;同时,个体的心理弹性也是在面对日常生活压力和应激事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变化的。
心理弹性述评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在心理学上,关于“心理弹性”的中文翻译比较多,有“复原力”、“韧性”、“抗逆力”、“压弹”等,这些概念更多的是从消极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在本文中,我们认为选择“心理弹性”的概念更具有普适作用。每个人都具有心理弹性,心理弹性也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区别仅在于程度不同。

2.国内外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目前状况

2.1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

无论是作为能力或发展结果的静态定义,或者是作为发展过程的动态定义,心理弹性研究的内容都是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的个体因素或环境因素,即保护性因素。
保护性因素指那些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结果出现可能性的个人或环境因素[3]。综合已有研究,保护性因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体因素,一类是环境因素。
2.

1.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指个体内部有助于其克服逆境并能积极发展的特质性因素[4],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两类。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与个体心理弹性有关的特质性因素有:性别(Brerman,Paris 1983),易照顾型的婴儿气质(Cohler 1987),智力(Luthar 1991),高自尊(NAMHC 1996),自我价值与自信(Henderson,Milstein 1996),乐观、未来导向、信任他人、独立(Jew,Green,Kroger 1999),面对现实、成就动机、目标、意志力、独立自主、责任感(宋娟,2007),积极情绪[5]和人格因素[6],等等。
2.

1.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来自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外部范围内的积极因素。
首先是家庭环境因素。依恋风格、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的氛围等家庭内部因素是个体心理弹性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Sroufe(1988)的研究表明,安全型的依恋类型对于心理弹性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开始。Masten等人1990年的研究发现,如果青少年的教养方式良好,那么他们在逆境下也能发展得更好。West 和Farrington(1973)的研究发现,一致的父母角色、融洽的亲子关系、父母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长短等是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内学者席居哲、左志宏[7]的研究也发现,高心理弹性的高中生比低心理弹性的高中生在父亲惩罚、严厉,母亲惩罚、严厉教养方式上的得分更低,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上得分更高,在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的亲密程度维度上得分更高。谭水桃等人[8]对485名中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家庭中的亲密感、道德宗教观、情感表达、娱乐性对中学生的心理弹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其次是学校因素。积极的学校氛围、对学校的归属感、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师生关系对于个体的心理弹性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Cohler(1987)认为教师是重要他人之一,理由在于教师提供关心和支持的信任关系,使得学生的心理弹性得以发展起来。Rutter(1984)发现,在不和谐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如果在学校里能有认真负责的教师,则比在同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要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弹性。相反,如果个体在学校中不存在保护性的因素,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理由。Margalit,Tur-Kaspa和Most(1999)发现,如果除了学业失败外,个体在学校生活中还遭受一次或多次拒绝,他或她就会变得更加孤独,与同伴关系更不融洽,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理由,如辍学、犯罪等。
再次是社区、社会因素。Wrignt和Masten 2005年的研究表明,成长于高质量的社区如暴力事件少、有应急怎么写作、有良好的公共医疗保健的儿童,相对于成长在较差社区的儿童,更容易发展出积极的心理弹性。此外,社会重视教育并保证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有效防治暴力冲突事件等都有利于社会成员心理弹性的发展。心理弹性述评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整理提供心理弹性述评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心理弹性述评论文资料由论文网{#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