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合肥市2005—2010年合肥市生态足迹计算和设计

合肥市2005—2010年合肥市生态足迹计算和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4-02 点赞:19321 浏览:834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对合肥市2005年-2010年六年间的各类生态足迹以及万元GDP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合肥市工业经济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强劲,同时随着资源利用率逐年增高,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向资源集约型过渡。
关键词:合肥 人均生态足迹 GDP 万元GDP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也称生态空间占用,生态足迹法是20世纪九十年代,由两位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ackernagel和Ress William提出的,一经提出便受到许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等高度重视,随着研究和发展的深入,目前生态足迹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无论大到全球尺度的研究,还是小到某个领域的研究,如被应用到研究农产品方面。生态足迹法采用土地面积的一些指标来表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战略指导。

1 研究区域概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北纬31°52′,东经117°17′,地处江淮腹地丘陵地区,由西向东的江淮分水岭贯穿市境,形成低缓的鱼背形地势,全市地形分为丘陵、岗地、平原圩区三大类,西南园洞山一带海拔相对较高,其余大部分属低短龚岗地带,2011年合肥市行政区划调整,新合肥市辖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区,巢湖1市,长丰、肥东、肥西、庐江4县;土地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人口约708万。
合肥市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其资源相对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白云岩、灰岩、砂岩、花岗岩及砖瓦用粘土,其次是铁、磷、石墨、石膏、冶金用白云岩、制灰用灰岩、建筑用砂、铸型用砂、地热等。

2 合肥市2005-2010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2.1 数据处理

2.1.1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生态足迹计算是在一定的检测设基础上进行的,分别是:①人类对自身消耗的能源数量、资源数量以及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可以估算;②这些估算出的数量可以进行计算,计算是通过折算成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的。同时根据空间相互排斥性的检测设,各类生物生产性土地可以进行加总[3]。
生态足迹计算的数学模型如下[4]:
EF=EQi=EQi
2.1.2 万元GDP生态足迹[5]。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特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万元GDP生态足迹反映的是一个区域生物生产面积的资源利用率的高低,其计算方法是将同一时期的区域的生态足迹的总需求除以同一时期的GDP值。若万元GDP值越大,则资源利用效率越低,反之,则资源利用效率越高。

2.2 分析结果

2.2.1 生态足迹分析。在生态足迹分析中,文章将生态需求分为六大类,按照以上计算方法和历年《合肥市年鉴》[6][7][8][9][10][11]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其中产量因子则通过《国际统计年鉴》[12]中2005-2010年世界各类生产性土地的平均产量与《合肥统计年鉴》中获取的2005-2010年合肥市各类生产性土地的产量求得,由于资料的限制,草地的生产能力采用全国平均生产能力进行计算。求得合肥历年产量因子见表1:
2.2.

1.1 耕地生态足迹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0年合肥市耕地生态足迹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除2007年出现了一个小低谷为0.440368656公顷外,其他由2005年的人均0.456777101公顷,到2010年的0.588442711公顷,基本呈上升状态,但是这种上升趋势变化不大,说明合肥市人民的基本需求变化不大。
2.2.

1.2 水域生态足迹

从图3中可以看出,合肥市的水域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0.176008公顷到2010年的0.171247公顷,基本没有变化,说明这六年期间合肥市人民在水产品的消费上基本没变。
2.2.

1.3 草地生态足迹

从图4中可以看出,合肥市人均草地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0.469886493公顷到2010年0.519911917公顷,整体呈上升趋势,变化较为明显。对牧草地的需求反应了生活消费结构中对牛羊肉及奶产品的需求,随着肉奶在生活中需求的增长也反应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与近年来合肥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
2.2.

1.4 林地生态足迹

从图5中可以看出,合肥市人均林地生态足迹在2005-2009年期间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到2010年,由原来的0.003235公顷,增加到0.01328公顷,变化幅度较大,这与林木产品需求与市场调节相关。
2.2.

1.5 建筑用地生态足迹

从图6中可以看出,合肥市人均建筑用地生态足迹到2010年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说明随着合肥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建筑用生态足迹面积也在不断地增加。
2.2.

1.6 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

从图7中可以看出,合肥市人均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这六年来基本较稳,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合肥市2005-
2010年期间工业消费稳步增加,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2.2.

1.7 六类生态足迹比例分配

对2005-2010年间各类生态足迹进行加和后取平均值,相互比较得出图8的比例分配:
从图8中可以看出,合肥市近六年来的生态足迹的贡献还是以耕地为主,占总生态需求的30%;草地的生态足迹比例为29%,说明合肥市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化石能源用地仅次于草地,占总量的28%,这与合肥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位列后三项的水域、建筑用地、林地虽然所占比例不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大,但是从单个发展来看,增长势头明显,尤其是建筑用地以及林地,这与合肥市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相关。2.2.

1.8 合肥市2005-2010间总生态足迹分析

在以上各类生态足迹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总体上对合肥市的生态足迹变化进行分析,见图9,从图9可知在2005-2010年期间,合肥市人均总生态足迹除在2007年有所降低外,基本呈上升趋势。2007年六项指标中除建筑用地人均生态足迹有所增长外,其他五项指标均有所下降,说明建筑用地人均生态足迹虽占比例较小,但是在这六年中逐年呈上升趋势,反映了合肥市城市建设的稳步发展。

2.2 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0年万元GDP足迹呈逐年降低趋势,且降低幅度明显,由2005年的0.774268019hm2/万元到2010年的0.355574433hm2/万元,降低幅度超过了2倍以上,说明合肥市资源利用效率逐年增高,反映了近年来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的提倡,合肥市资源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向资源集约型过度。
3 结论
①从2005-2010年的六类生态足迹分析,合肥市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源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www.udooo.com

,城市化进程的动力强劲。②从2005-2010年的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表明合肥市近年来资源利用率逐年增高,反映了合肥市的经济发展已经开始向资源集约型过渡。
参考文献:
Mathis Wackernagel.Why sustainability analyses must include bilophysical assesent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9):13-15.
章锦河,张捷.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分析明·地理学报,2004,59(5),763-771.
[3]杨桂华,李鹏.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团·生态学报,2005,25(6),1475-1480.
[4]wackernagel,M,onisto L,Bello P,et,al.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tin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Concept[J].Eeologieal Economics,1999,29:375-390.
[5]陈敏,张厉君,王如松等.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田.资源科学,2005(27)132-139.
[6]合肥统计局.合肥统计年鉴200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1-200.
[7]合肥统计局.合肥统计年鉴2007[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1-200.
[8]合肥统计局.合肥统计年鉴200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1-200.
[9]合肥统计局.合肥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41-200.
[10]合肥统计局.合肥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1-200.
[11]合肥统计局.合肥统计年鉴201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1-20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1-201

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1,30-300.

基金项目:1.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188):合肥市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2.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2B029):新合肥城市圈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作者简介:吕达,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科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