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下载中心 >提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学术

提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1-22 点赞:4161 浏览:119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源于:大学生论文查重www.udooo.com

1007-0745(2013)08-0206-01
摘要:提问并非只是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问题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符合学生“答”的思维空间,是否具有一定的层次性问题都将直接影响着问题的有效性。因此,要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得从课堂提问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做起,在针对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才能让问题成为促进高效课堂构建的有力“帮手”。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

一、抓住要害,突破难点

抓文章的要害可以从下面三点人手:
(1)文章的重点。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如《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我嗣绕“倔强”一词,设计以下问题:小红军倔强在哪里?(说自己体力强、等同伴、有干粮拒绝陈赓同志的帮助)刚刚他还是体力强、有干粮呢,怎么转眼间就倒在草地上饿死了呢?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小红军为什么倔强地拒绝别人的帮助,体会他的高尚品质。再如教学《莲叶青青》一课,教学到最后,我问:这篇文章明明是写人的,那为什么要以物为题呢?这莲叶何祖母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样发问紧紧围绕课文重点,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文章内容的兴趣。
(2)文章的过渡点。这往往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段落,于这些地方设问,不仅可以导向全文的重点,而且有助于将问题串在一起,突出提问设计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如《赵州桥》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我这样设计问题:①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哪一句?用横线把它画下来。②赵州桥怎么坚固?怎么美观?从哪些自然段看出来的?南于这些问题抓住了文章结构的纽结点,牵一段而动全局,整篇课文的细目都被拎起来了。
(3)文章的点睛点。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的溏聚焦点。这种点睛之笔,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功用,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因而于此处设置问点,自然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长城》东最后一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作为点睛之笔,照亮全篇,就有设疑讨论、体昧的必要。

二、提问要有创新

人类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展开的。教会学生学习,首先在于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究者,才会在主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把功夫下到引导学生会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问题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开端,应该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也该成为创新教育活动的归宿。创新教育是一种超越式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最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三、提问要做到面向整体,因人而异

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现在它仍是一重要的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则应该因人施问。“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困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每一个问题对于回答的学生来说都属于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而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四、注重变化

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从而为学生所喜闻乐答。
1.变直为曲。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小儿子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
2.化顺为逆。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人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学《草船借箭》,不顺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而是逆问:“检测如借箭不成功,可能产生哪几种情况?现在借箭成功,又说明了什么?”
3.化实为虚。就是通过检测设一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在各种关系发生转换的基础上提问,使学生入境悟理。如:教学《太阳》一课,分析太阳第一个特点时,巧妙地采用检测设法提问:“如果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一条路,如果你一生下来就会行走(检测如你能活100岁的话),一生能走完这条路的几分之儿?如果你乘太空飞船,待飞到太阳那一天,你大概有多少岁?”这样的提问新奇有趣,不仅使学生通过计算.对“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探索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实践领悟,精心设计各类问题。唯此,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祖云鹏.试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考试周刊,201026.
杨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之浅见.中国西部科技,20100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