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管理学 >> mba >> mba毕业文献综述 >试谈互动激发、引导、协同:关于大班互动式教学若干学报

试谈互动激发、引导、协同:关于大班互动式教学若干学报

收藏本文 2024-02-27 点赞:28298 浏览:1239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教师在大班教学中找准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求知、把握教学节奏等方面,比小班教学面对的挑战更大。一名优秀教师若能因应得宜,用一己之力激活、营造学生的兴趣点,不断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教育的源动力,大班教学也能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对教与学双方而言,有效的互动协同能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丰富完善大班教学。
关键词 大班 小班 师生 协同 互动
:A
Inspire, Guide, Synergy: Some Thinking about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for Big-Class
FAN Liangshu
(Polit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Compared with all-class teaching, teachers in big-class face more challenge, which are required to get students interest, stimulate students' desire of seeking knowledge, and grasp the teaching rhythm etc. If a good teacher could take well utilization, with their own activation build students' interest, and arouse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education driving force, big class teaching can also be received "all firewood flame high". For both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effectively interactive collaboration can make each benefit, which can strengthen the overall and enrich big-class teaching system.
Key words big-class; all-clas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llaboration; interaction
通常而言,教师在课堂人数多在30人左右的小班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利优势。小班学生人数少,教室空间小,教师置身其中,容易与学生融为一体,开展诸多互动切磋。职是之故,小班教学在高校教学中颇受欢迎,并已成为各高校力推的教学方式。
然而,囿于师资力量、教学场地、课程安排等原因,现阶段大班教学在高校中仍占相当数量。不同于小班教学师生互动较易,教师在大班教学中找寻学生兴趣点、激发学生求知、把握教学节奏、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等方面,比小班教学面对的挑战更大。如何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做好大班互动式教学,本文拟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疏浅看法。

1 一个巴掌拍不响——大班教学“三难题”

大班人数多在50人到150人之间,由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组合而成。面对学生人数众、专业多、兴趣广这一“既成事实”,教师面临诸多挑战——

1.1 学生五湖四海,思维方式、知识结构迥异,教师难以高效迅速“凝结”学生的兴趣点

小班人数多在30人左右,他们专业相同,学科背景相似,教师找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相对容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任何时候,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也是点燃学生知识火焰的火花。无论就学生兴趣维度而言,还是就教室物理空间而论,范围越小,越容易聚焦,越容易激发共同的话题与讨论。在课堂学生人数一定的情况下,教师能较快地捕捉学生的兴趣点,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向学生兴趣点靠拢,进而实施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大班学生较多,这也意味学生的兴趣面呈

职称论文范文www.udooo.com

扩散之势。点多、面广、线长,教师要在单位时间内高效聚焦学生的兴趣点,或者用自身的知识储备给学生“凝结”一个兴趣点,并非轻而易举。中国地大,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不同专业学生的家庭背景、思维方式、关照兴趣往往大相径庭。这种不同可以说是中国发展具体而微的课堂缩影。它有农村生源与城市生源的不同,理科生与文科生的不同,一线城市与三线城市的不同,也有中国南北地域的不同,东西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一名北京学生、一名上海学生、一名广东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有所差异,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他们的兴趣,就要深入沉潜,仔细研判,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为课堂教学有效铺垫。

1.2 大班学生点多面广,教师活动重心难以下移,很难获致师生大范围的近距离互动

小班人数少,课堂小,教师教学不依靠麦克风,可用自己“原汁原味”的声音传达教学内容。因为没有麦克风的束缚,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深入学生的中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这种近距离互动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渗透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相较教师在小班教学中的周行无碍,依赖麦克风的大班教学自始至终难以摆脱麦克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意味教师的活动范围很难挣脱麦克风电线的掣肘。一般情况下,麦克风的电线有4到6米长。为了扩声不得不与麦克风“形影不离”的教师,活动范围无形中受到电线的限制,很难走下讲台,深入学生当中。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近距离获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及时反馈,无法根据学生的即时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教学重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自己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1.3 大班人多密集,中后排学生精力容易分散,与前排学生产生“板块脱离”效应

大班教学,教师的活动范围受到麦克风电线的限制,教师要调动台下众多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名副其实的“主人公”,也受到教师站立点不能四处走动的潜在影响。
就现有教室设备看,大教室内部多均衡分布扩音设备。理论上,借助现代音响设备,学生可在教室任何角落听到扩音设备传送的教学内容。但对中后排学生而言,他们同讲台相隔相当一段距离,能听到教师的声音,却难以像前排学生清晰看到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随同教学内容一同变化的手势、眼神、姿态等身体语言。这些重要的课堂语言,恰恰是扩音设备无法传送的。就此而言,一旦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够精彩,时间一久,中后排学生精力容易分散,与前排学生产生“板块脱离”效应。到了这个时候,大教室内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前排学生聚精会神聆听老师讲授,观看老师随同教学内容变化的各种身体语言,中后排学生各干各事,“各自为政”。

2 以一己之力激发众人之力——大班教学“三做到”

2.1 开堂五分钟,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活络课堂气氛,攸关教学成败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大班教学而言,尤为如此。如果教师在人多、注意力易涣散的大班教学开堂五分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融入到课堂之中。一旦基本的课堂纪律不能保证,教师的中后场教学活动再绵密厚实,也难以收到良好效果。“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提升听众对演讲的期待度,融洽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②教师将开堂五分钟讲好,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紧随教学活动节奏,可以说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前奏曲。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③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开堂五分钟,能维护课堂纪律,为后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2 PPT内容精彩纷呈,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注意力

对学生而言,聆听教师传授永远是目观、耳听、心领、神会的过程。大班教学中,学生无法全部围坐在前排,近距离聆听教师的讲授,因此产生了前排、中排、后排之别。前排学生接近教师,对教师的身体语言“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后排学生相距较远,接受效果要差一些。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后排学生距离教师较远,他们所处的位置眼观四方,恰好适合观看大屏幕投影。劣势也可以转化为机遇。在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清晰目睹教师身体语言的情况下,PPT内容的制作好坏,就跃升为影响大班教学效果的一大关键。
为了照顾中后排学生,教师在制作PPT时必须考虑中后排学生的观看位置及接受心理。(1)PPT内容多图片,少文字,有利于中后排学生“读图”、观摩,在思考中“按图索骥”、“顺‘图’摸瓜”。(2)PPT内容形式活泼多样,不拘一格,便于学生摒除长时间观看PPT时可能产生的疲劳感,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一定程度的活跃状态。(3)PPT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观看视角地获取教学信息。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看,大班学生越多,对PPT内容质与量的要求就越高。不少学生就是冲着老师的PPT认真听讲。在大教室学生众多的情况下,唯有将PPT制作得精益求精,才能更好引导中后排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不至于与前排学生产生“板块脱离”效应。

2.3 注重问题设计,循循善诱,与学生互动协同,谐调一致

小班教学,学生容易与教师一道协同一致完成教学目标。大班教学,人数众多,不乏个别学生出现走神、注意力涣散等现象。如果教师长时间“自说自话”,依靠自我的教学节奏进行“一对多”的讲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1)教师教学内容再精彩,教师“单兵突进”,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状况,部分学生有可能滞后教师讲授,教师教学极易演化成“自拉自唱”,而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其中、热情参与的“集体大合唱”。(2)个别学生开小差,影响其他同学,从而影响整个教学区的教学秩序。
一个巴掌拍不响。对教与学双方而言,有效的互动协同能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推进,重要性不言而喻。“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④在知识传播流畅便捷的时代,教师如果仅仅满足知识的传递,无疑使教师的功能大为萎缩,教师“相机诱导”(叶圣陶先生语)、随机施化、因材施教,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⑤学生永远是带着问题、带着困惑、带着思考来听讲的。教师如何有效进行问题设计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问题设计的梯度性。问题设计简单,学生一望即知,不加思考,会感到“没意思”、“小儿科”、没有挑战而不积极思考,从而丧失听课的兴趣。问题太难,或者仅仅对一部分尖子

源于:论文网站www.udooo.com

生“量身”,大多数学生可能感到“高不可攀”,望而却步。对一名优秀的老师而言,问题设计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找准适合大多数学生能力水准的“最近发展区”,方能最大限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听一堂课就有一堂课的收获。
(2)注重问题设计须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设计若能触及学生的情绪、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意志,在学生感受到困难与挑战并存的状况下,学生既有攻坚克难时的专心一志,也有求得真知后的酣畅痛快、豁然开朗,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让学生经久不忘,获益终身。就笔者的教学实践看,一旦问题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劲头持久不衰,时常有“出彩”之举。
(3)注重问题设计的开放创新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动作”的同时,万万不可忽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新的学术探讨,使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延伸到课堂以外,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中丰富、完善、提升自己,从而把“课堂”与“课下”两个积极性彻底调动起来。
注释
① 论语·雍也.
② 何小军.妙哉,这般“开场白”.光明日报,2013-01-16.
③ 荀子·劝学.
④ 论语·子罕.
⑤ 韩愈.师说.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