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群众文化 >试析青年亚文化在群体主要表现形式与原因

试析青年亚文化在群体主要表现形式与原因

收藏本文 2024-04-21 点赞:31975 浏览:14601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青年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并且具备一些显著的特征,如青春性、边缘性,同时它还存在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如网络领域的青年亚文化等。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产生和发展,既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又受大学生自身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大学生 表现形式 理由分析
亚文化(Sub-Culture)最早是文化人类学家用来表述和社会主流文化区别的少数部分族群的文化形态与价值观,后来被用来描述一切边缘的文化,它与“主流文化”的概念相对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则是指青年希望解决其共同面对的存在于现实社会结构中的矛盾而采取的方案,它经常表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现在诸如行为方式、想象方式、话语方式等方面,以明显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方式表现出来,作为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1]

一、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

1、阶级性与青春性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学者就将阶级性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认为青年亚文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阶级对立下的仪式抵抗。出身于工人阶级的青年为了抵抗作为社会主导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借助于亚文化来表达其反抗诉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的对立性已经逐渐减弱,特别在我国,现阶段已经不存在社会阶级矛盾。当今社会,青年亚文化更多的表现出青春性的特点,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他们的年龄在18-22岁左右,正当青年期。由于成长在与父辈不同的环境中,他们形成了一些与父辈不同的价值观,因而与父辈有不同的理想、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等。为了表达自我存在,彰显青春个性,他们希望摆脱社会对他们的标签化定义,从而使青年亚文化呈现出青春叛逆的特征。
[1]本文为辽宁省2011年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WSZ201106)研究阶段成果。

2、群体性与边缘性

当代青年亚文化现象一般是在特定群体中重复发生的,并由此产生部分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群体,而哪些相对独立的个体叛逆行为并不是亚文化的特征。青年亚文化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大学生群体现已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青年亚文化从产生之初,就被主流文化排斥甚至打压而处在一个边缘的地位。青年亚文化的边缘性,不仅体现在青年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更体现在它在支配思想意识方面的边缘作用。因此,在主流文化中满足不了诉求的青年以非主流的行为、视角、方式来参与社会活动,以边缘的姿态对主流社会的结构和意识进行反叛和抗拒,以捍卫自己的利益。
颠覆性与兼容性
青年亚文化颠覆性的特点与青年所处的边缘性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青年一代往往通过张扬的个性、逆反的心理、对传统文化的抵触和对某些传统规范的越轨,借以表达他们独特的价值观。由于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地位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青年亚文化必定会对主流的社会文化进行抵抗与颠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二者的兼容性也在不断提高,部分青年亚文化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主流文化中原有的部门内容可能被青年亚文化取代。大学生群体由于教育层次高,同时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于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思想上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主流社会,因此他们轻视、抵触主流文化的方式比较温和,他们青年亚文化中的一些内容还是会融入到主流文化之中,并将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二、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网络领域青年亚文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网络媒介为青年亚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青年亚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发展也比在现实社会更加迅速和多元。截至2012年6月底,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为3.88亿,通过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有3.80 亿[2],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大学生网民。网络空间成为了大学生表达和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根据内容不同,网络青年亚文化还可以进一步分为网络游戏、网络语言、网络恶搞、网络事件等表现形式。
网络游戏方面,大学生们通过游戏中的格斗与厮杀来宣泄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遭受挫折而产生的压抑情绪、舒缓压力,由此形成的网络游戏亚文化群体数量不在少数;在网络语言方面,大学生是发明和传播网络语言的重要力量,借助于网络语言,他们可以表达对主流文化的娱乐、调侃甚至讽刺,例如“累觉不爱”、“普大喜奔”、“神马都是浮云”、“五毛”等网络用语,张扬大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主流文化规则的抵抗和不满;在网络恶搞方面,网友根据电影《无极》而自制的网络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发了网络恶搞风潮,使网络恶搞成为备注瞩目的网络文化现象,大学生更成为了网络恶搞的推崇者和参与者;网络事件方面,大学生希望借助于网络媒体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表达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并试图以网络舆论的力量来影响事态的进展,有代表性的事件有“范跑跑”事件、“”事件等。

2、娱乐领域青年亚文化

娱乐是青年亚文化的精髓,娱乐也是人存活下去的精神支持。目前部分人对娱乐方式的学习和掌握也成为了青年亚文化人群值得炫耀的内容,娱乐知识化、知识娱乐化也成为大学生群体在娱乐领域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大学生群体在娱乐领域的青年亚文化形式,主要可以概括为追星族、“80后”写作、服装和发型、动漫COSPLAY等。
在追星族方面,从香港“四大天王”到内地“超女”、“快男”,再到日韩电视剧造成的哈韩、哈日现象,都是大学生追星文化的突出体现;在“80后”写作方面,此类作品强调对性的尝试与表达却严重缺失性道德,追求酷的一面却没有统一标准,不再沉迷于虚幻却没有理想追求;在服装和发型方面,标新立异,彰显个性,如“补丁裤”、“镂空装”“莫西干头”等;在动漫方面,推崇“萝莉”、“伪娘”“宅男”等动漫形象,吸收和认同一部分非主流的价值观。这些大学生群体在娱乐领域形成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凸显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性认同的心理诉求和另类标榜的心理症候。[3]

3、消费领域青年亚文化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与父辈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他们的消费观念中,商品的实用性和已经不再成为左右他们购写的决定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的个性化、新奇性。他们根据主观喜好和情感体验来选择商品,更加关注一些时尚信息和产品,并且在消费手段上更愿意采用网银、支付宝等虚拟消费方式。
大学生消费亚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网络的发展,西方国家宣扬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影响了青年,另一方面是因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种类的丰富,为青年用消费手段构筑亚文化提供了条件。

三、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形成的主要理由分析

1、社会角度

(1)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定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传统的社会管控体制日益弱化,原有的社会结构也逐渐被打破,造成了青少年在自身成长过程中无所适从、迷失方向。首先,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理由,产生了一个价值结构的真空阶段,使大学生无统一价值观可循。其次,社会、学校、家庭和传媒等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成长环境方面存在一定缺位。再次,由于受西方拜金主义思潮等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价值观和中国优秀的文化观念深受冲击。最后,由于青年是社会的边缘性群体,青年与社会及其他群体存在一定的矛盾,这是青年亚文化产生的外在根源。
(2)社会评价标准单一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化,单一化的成功评价模式导致成功的衡量标准的机械化,造成人性的虚伪和大学生思想的混乱空虚。人们都习惯将“官”或“钱”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因此社会上才出现了“拼爹”“炫富”等不良风气,出现了如“郭美美事件”、“李刚事件”、“李某某案”等事件,这些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开地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也滋生了一些消极的亚文化。
大学生自身角度
(1)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生活的全面介入
青年亚文化产生的重要理由就是网络对青年生活的全面介入。迅猛发展的网络,削弱了主流文化的统治地位,不断弱化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作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信息时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类信息文化鱼目混杂,大学生在接受这些信息文化的同时不可避开要受到其中所渗透和体现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进而青年亚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原因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相应的青年亚文化。
社会竞争关系增加了大学生的交往压力
现在社会人们所面对的主要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当人际关系满足不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时,他们面对人际交往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不再相信主流文化宣扬的“和为贵”、“诚以待人”等理念,而很容易走向人际交往的极端,甚至出现社交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精神疾病。
(3)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与矛盾
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渴望成功,渴望被社会所认同、尊重甚至崇拜。但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实践经验少,专业技能和面对社会生活的心理准备不足等理由,在实现理想之前往往会遭遇现实的残酷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通常会做出三种选择:一种是通过个人的拼搏努力去实现理想,这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一种是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转变自己的原有目标,通过麻醉自我的方式来宽慰自己。另外一种就是采用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的方式获取同样的成功。当大学生们尝试走主流策略却未成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时,一些人便会转而尝试亚文化等非主流文化,并且在不同的亚文化之间再做选择。
参考文献:[1] 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7页.
[2] 2013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J].互联网报告,2013年8月,第68页.
[3]方亭.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1月,第78页.
[4]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
[5]欧盛瑞.高校亚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