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土木工程 >论建筑结构设计管理\问题和措施

论建筑结构设计管理\问题和措施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26107 浏览:1196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全面而且极为重要的工作,在设计中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作为设计者来讲,所以我们始终要把提高设计质量这一阶段作为奋斗的目标。本文就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 问题与措施
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建筑结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同于其它专业设计,它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工程周期、成本节约,可以说是一个工程中重要的生命线。但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常常发生结构设计上的种种概念和方法上的差错,这些差错的产生,有的是由于设计人员没有对一般结构尤其是高层结构设计引起高度重视,盲目参照或套用其他的设计的结果;有的则是由于设计人员对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缺乏理解;还有的是由于设计人员的力学概念模糊,不能建立正确的计算模式,对结构电算结果也缺乏判断正确与否的经验。为了避免或减少类似的情况发生,确保结构设计质量能上一个台阶,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注意以下常见问题:
首先: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及早介入建筑的概念设计:建筑的概念设计在整个设计过程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幢建筑物的设计,如果没有事先经过全盘正确的概念设计,以后的计算模式再准确、计算再精确、配筋再合理。也不可能是一个经济、合理的优秀设计工程。根据最新的地震区域划分和规定,淮安的设防烈度规定为7度(局部6度)。结构设计无论是多层砖混或和框架剪力墙结构,都不同于以往的静力设计。必须从抗震的角度,采用二阶段设计来实现三个水准的设防要求。为此,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及早介入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否则,将会导致建筑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给以后的结构设计带来难度。为在建筑物的方案设计阶段正确把握建筑结构的概念设计,应对不同形式的建筑形式,掌握各自概念设计中容易疏忽的要点:
其次:结构设计人员应该从结构计算进行合理设计: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必须指出的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检测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
再次:结构设计人员应该从结构构造上进行合理设计

1、建筑超长结构设计问题与措施:

混凝土设计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规定其框架结构最大伸缩缝间距应为五十五米,同时规定在分段后浇带施工进程中应用可降低混凝土变化温度、预加应力措施或收缩措施并包含一定的充分依据,则我们可适应性提升伸缩缝间距。对于上述两条规范在实践设计中我们较难把握,对于建筑工程中一旦高于五十五米便进行伸缩缝设置这一点显然较难保证,而进行分段后浇带施工之后应具体将房屋长度控制在多少会不引发裂缝也较难掌握。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受到各区域温差以及不同混凝土收缩应力的影响。例如一些南方区域,建筑单层房屋高于五十五米并控制在七十米范畴中,则采用后浇带施工设置与构造强化措施而不进行伸缩缝设置通过实践证明是具有可行性的。同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我们应在概念上对梁柱配筋实施必要调整。即我们应双层设置长向板钢筋,适应性强化梁板中部区配筋,对于量测梁柱尤其是边跨柱配筋我们应适应性强化进而有效抵御温度应力产生的推力,对建筑超长结构容易在角部形成扭转效应的我们需对其结构适应性强化。

2、设置板面温度应力筋问题与措施

相关建筑结构混凝土设计标准规定在较大温度应力现浇板范畴中应取得钢筋间距为一百五十毫米至二百毫米,应于末配筋板表面进行温度收缩钢筋布置,沿纵横方向上下板表面配筋率则不应低于百分之零点一,该条规定容易令设计人员产生理解出入。那么怎样的区域属于较大的收缩温度应力范畴呢,我们认为较短规则建筑物我们可位于屋面层或各楼面边跨相应设置温度应力钢筋,对各类超长结构建筑我们则可在其长向进行双层钢筋设置。其余部位我们可因人而异,对于重要功能区域的设置一些有条件的工程子项目不必过分强调。同时对于地下室具有较大厚度筏板且超过一千二百毫米时,我们应位于中间筏板进行收缩温度应力钢筋的科学配置进而有效抵御大体积混凝土形成的温度与收缩应力,配筋量应取筏板厚度的一半的百分之零点一。

3、强柱弱梁设计问题与措施

强柱弱梁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与理念主要基于小震不破坏、中度地震可维修、大型地震不倒塌的目标创设,建筑梁遭到破坏仅为某建筑区域构件被影响并发生失效,而倘若建筑工程的柱结构遭到破坏,则整体建筑项目工程均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由此可见破坏柱要比破坏梁产生更为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设计建筑结构人员在实践过程中应坚持该设计理念,严格进行柱轴压比的控制,目前大多数建筑结构设计计算均参照小震开展。倘若小震影响下产生过高的柱轴压,则在大震灾害影响下便会对边柱形成较大附加轴力,令其遭到大震的严重损毁。因此为杜绝该类不良破坏影响我们应明确设计相关设计标准,即建筑轴压比设计不应高于百分之零点九,同时在设置柱断面与配筋阶段,我们应分部位进行科学处理,应适度加强角柱与边柱,并确保全柱的密集箍筋,控制配筋率应大于百分之一,不包含小截面柱的框架柱其纵筋均需要高于二十,柱筋种类的选择应得到有效控制,即尽量控制其在较小数量水平中,配筋应尽量与矩形截面柱保持良好的对称性。
三、结语
总之,基于现行建筑结构设计特征、原则以及存在的常见环节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深入实践的调查研究,合理更新设计理念、遵循相关设计标准原则创设科学有效的完善设计策略与措施才能

源于: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真正解决建筑结构设计问题,提升设计水平、优化设计效果,令良好的建筑结构设计提升建筑工程安全可靠性、杜绝豆腐渣工程与质量安全隐患,为人们真正创设出设计优良、质量优秀的真正精品建筑工程。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