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物理教学 >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探疑教学法”运用

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探疑教学法”运用

收藏本文 2024-02-23 点赞:6397 浏览:1880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情境探疑教学法”是近年来逐渐被教师采用,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就目前有关“情境探疑教学法”的研讨文章来看,对如何合理、恰当、充分地挖掘这一教学法的功能及其教育理念、原理的分析都是比较充分的。但对这一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手段、措施以及该注意的操作事项等问题的论述还不够深入。对此,笔者在文中做了较深入的探讨,以期进一步丰富对“情境探疑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语文教学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等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鼓励学生探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的体验性学习。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 还要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嘴巴去交流,用手去操作,简言之,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掌握语文知识的需要,更是激扬学生生命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切合学生认知实际,并且能够勾起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活泼、趣味性较强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审美水平

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如讲授《最后一课》时,笔者先以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故事讲述北京申奥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终于在2003年7月13日夜,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通过观看全国人民欢呼雀跃的场景让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爱国。针对这一事件,教师还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正当学生的感情非常激动时,背景音乐换成了《松花江上》,教师便趁机顺势引导:“当自己的国家沦陷时,人们又该怎样去表达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文本换位思考肯定会遇到感知和体验上的困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到简单的情感立足点,唤起相似的情感体悟呢?这便是教师的任务了,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情感共鸣纽带”,让学生的思想随文本共进,唤起阅读、探究的,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并逐步提高其文本欣赏水平。

二、进入情境激发情感,促成学习主体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时怎么发表展和作者的情感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这就为情境教学的进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献你一束花》一课时,教师借助谈话和课件创设了“成功”与“失败”的相关情境,让学生谈对“失败”的看法,自然过渡到了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对曾经“失败的体操运动员”的理解和同情,并认识到了每个人有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并以此深深地理解了教学主题,为什么要给失败者鲜花?本课的教学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有效促成了学习主体体验。

三、凭借情境进行探究,引领孩子进入理性分析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如教学六年级《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比喻:桂林的山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这时,我们除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来画一画自己脑海中的诸山形象以外, 还应当通过创设的情境(借助课件演示),让学生分成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展现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从情感体验进入到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掌握知识与方法、对文本内容进行独特性解读的教学目标。

四、借助情境再创设遗留问题,升华拓展人文性教育

对于一堂好的语文课来说,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结束。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把下课视作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的情境再创设,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继续对课文进行深入品读,从而将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后,让学生设计一条保护地球或环境的宣传语,学生便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到讨论和撰写当中。下课时再设计一个拓展性作业:调查当地的环境、空气污染状况,了解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怎样减少空气污染。如何积极动员人们有效保护、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学生撰写的科学小论文或考察报告中不难看出,他们通过看、问、想、查等不同方法对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对环保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的拓展性学习,不仅让学生有效运用了课文中大量的信息,汲取了语文营养,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人文性。

五、凭借图画再现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

图画是展现文本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绘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就会变得更加具体、直观。如教学四年级《捞铁牛》这篇课文时,鼓励学生释题后,教师做感叹状:“能把沉在河底重好几吨的大铁牛捞上来,可真了不起啊!”这时,学生也被吸引,随之开始了一系列心理活动,他们不禁会想:“捞铁牛的人是谁?他是用什么办法把那么重的铁牛捞上来的呢……”这时教师便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个人肯定是大力士”“他一定很聪明”“捞铁牛的人是个科学家”……随后让学生阅读文本,达到熟读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用图画展现课文主要内容(即捞铁牛的过程)。这样,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情境巧妙地使学生理解了“浮力”知识,懂得了古代人用水,浮力捞铁牛的科学性,对古人的智慧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又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
因此,教师要行动起来,用先进理念武装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视自己素养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总结,并将实践化为理论,力争使自己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我相信,教师提升自己了,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了,那么根据不同文体创设情境教学中的“情”与“境”也就容易而且独具特色了。在洋溢着“情”与“境”的课堂中,教师将蕴藏在教材中的“滋养了人类文明几千年的精华和经典挖掘、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在美的浸润中渐渐苏醒、渐渐形成。这样的课堂,我想应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总之,“情境探疑”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教师课前创设形象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的情境,在情境中使学生的心里感到困惑,认知产生冲突,即趣中生“疑”,以“疑”导“探”,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让师生共同感受探究、交流活动的快乐,实现教学相长。
(责编 张敬亚)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