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现当代文学 >讲义文化智慧讲义(两篇)设计

讲义文化智慧讲义(两篇)设计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13419 浏览:5737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2012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智慧实践的研究》阶段性成果。对文化自觉意识理论建构和文化智慧实践实证性论述,显现认识和实践、知和行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产生相互推衍的文化作用力。这是当代文化理论新的质点,是哲学思维中精神的高度唤醒。了解几千年文化发展史,阅读中外文化理论,尤其是学习十七届六中、十八大全会关于文化论述,我们要以“自觉”增进“文化意识”,以“智慧”提升“文化实践”。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实际上,人类找到了一根杠杆,就是“文化自觉意识”;获得一个支点,就是“文化智慧实践”,用它撬动属于自己的主观世界,和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所谓文化智慧,不仅是一个民族积淀的精神力量,而且也是每个人衍生的精神生命。论者从民族文化、文学艺术、生活生态、读书教育诸方面,通过学理分析和典型范例实证,论述“文化智慧实践”的意涵、成因和价值意义。作者撰写《文化智慧讲义》系列论文,《光明日报》给予肯定和连续发表。理论版副主编王斯敏认为:“系列稿件‘文化生命的智慧’,这个题材的确值得挖掘,如果能写好,会是一系列很有分量的作品”,“个人文化自觉”篇颇有价值。“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化发展论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等二十多家网站选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智慧;意识和实践
1005-5312(2013)02-0192-03

一、人的文化生存:斗并且爱

我们要怎样生活?不仅是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对人生存的终极意义的叩问。
倘使“互文”比较地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就发觉这两座对峙的文化山峰直接或曲笔在刻画“生活”:前者是一群男儿在人生前进路上求索,战胜险恶,排除困难,为“取经”和“成佛”而斗争;后者写一群女儿在爱情、婚姻过程中,经历爱的浸润、爱的磨砺,从而体识爱的真谛和本质。但它们意蕴中有深层次文化的联系,表达人生存的困惑和文化批判的精神。
谁的人生无不延展斗的情节,爱的故事,其中映含深刻的文化智慧。

(一)《西游记》:斗出全新的人生

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指出《西游记》之“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评说深中肯綮,小说凭借幻想编创了“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丰富的相像中,拓展天宫、地狱和人间的生活空间,显现人与佛魔的抗衡斗争。其突出的形象孙悟空是“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仙石而化成的自由精灵,先找到水帘洞栖地,再拜师学道,超越生死,接着下龙宫而获其器,闹天宫而争得其位,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而受磨练,去西天取经而有顽强的斗争和睿智的行为,从而充分地反映了自由意志与社会秩序的冲突,表现了个性张扬、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说孙悟空是“斗士”,那么猪八戒更像庸夫,他有人性中的弱点、缺点或者毛病,目光短浅,性情昏慵,好吃喜睡贪色,夹杂私心,懦弱胆小,恪守传统和宗教信条。他们不仅要较量于外部世界,苦历千山,询经万水,身临“九九八十一难”,其中在取经的“凡人”路上要与自然环境斗争,高山、沙河、荒林、稀柿洞、独木桥,以及气候的突变,狼虫虎豹的侵袭,种种险阻,重重困难;要与妖魔斗争,它们是虎狮象熊,或者老鼠蜈蚣蜘蛛等等,有的是自己变成精的,有的是从神佛那里来的,千奇百怪,作恶多端,但都变化成国王、将军、山君、处士,是道貌岸然的老者,或年轻美貌的少女,孤儿,寡妇……妖敌种种,魔障层层;还得与自我斗争,自身的私欲、懒慵、嫉妒、糊涂、懦弱以及存在的很多劣根性,遮蔽心灵,束缚手脚,等等。即使到了“真佛处”取了经,仍有“无字经”和陷落“通天河”的困惑。可见人生途中遭遇不尽的矛盾,人因而要不停止地求索、奋斗。“人,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反复忙碌地度过他的一生。而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也就是在这种矛盾的现象中,构成它巍巍壮观的册页。”惟有在困惑中斗争,在斗争中消解矛盾,才是人之为人的真谛,才能在人生苦难里实现“正果”。因此,在《西游记》闪耀斗恶扬善精神的光采下,挖掘“人生困惑”问题是论述的新点。小说在这方面刻画得入木三分,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注重“斗”,而又讨论“惑”,才能理喻“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的深意,把“斗”与“惑”结合起来,真正地把握这部作品伟大的思想内容。

(二)《红楼梦》:爱使生命美丽

人类的本质在于探询“人生困惑”,“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仅是人们的哲学提问,而是表现了文化的自觉。读《红楼梦》,读成一部人生教科书,是关于人生哲学的,倾听曹雪芹先生讲述他、你和我,也就是广天下人们的人生困惑问题。他由《石头记》缘起说著述是“作者痴”,是有“辛酸泪”,是要了解“其中味”,他记述“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表现她们“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并告诉“按迹循踪”的去写。我觉的解“石”破“梦”是关键词,也就是其文枢纽在于“人生困惑”。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曾经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极严重的悲剧,书虽没有

源于:论文格式字体要求www.udooo.com

做完,但这是无可疑的,不但宁荣两府之由盛而衰,十二钗之由荣而悴,能使读者为之怆然雪涕而已。若细玩宝玉底身世际遇,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问题小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余英时提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的观点,叫它们乌托邦,即理想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具体的讲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表现为 “清”与“浊”、“情”与“淫”、“检测”与“真”等等矛盾对抗。他们从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的环境解析《红楼梦》的主旨所在,是很有道理的。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展示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他面临社会充斥着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以贾政为代表的长辈,自然给他一条读书为仕之路。这是中国官本位文化的生活方式,几千年形成的社会态势。贾宝玉把所说的“科举”、“立身扬名”、“仕途经济”称为“混账话”,否定传统人生观是“饵名钓禄之阶”,不满“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贵族生活,说“‘富贵’二字真把人荼毒了”。 而反对“男尊女卑”“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喜欢《西厢记》《牡丹亭》那些“小说淫词”,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他的热情与精力用在被悔辱被损害的女孩身上,尤其对自由、平等、互敬互爱的爱情婚姻大胆追求。他与黛玉有知己之情,是冥冥中的生命深处的“木石前盟”的联系。为此曾发疯变傻,遭受毒打,直至陷入“掉包计”,最后“出家”。实际上贾宝玉全新的思想和行为,与当时社会礼教和家族利益产生了矛盾与对立,在人生之途遭遇了很多“困惑”。同时,曹雪芹书写他们的青春生活的过程与归宿不也有着“困惑”吗,到底人们应该怎样去爱,如何成长。林黛玉是一个真性情的女性,真诚的爱情给了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也带来了更多的不幸和悲哀。她用生命和生存的世界做过抗争,她的青春生活中有很深的苦痛和忧伤……也许我们每每阅读时,她的灵魂,还是我们的灵魂在哭泣,在流血,在询问:“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她;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曹氏笔下有好多“?”叫人惊醒、深思,晴雯被无辜撵出大观园而遭伤害,薛宝钗忧思不已守空房,妙玉落难说明“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姊妹的命运就是“原应叹息”么。这一一美丽善良的青春生命浸泡在“困惑”之中。另一方面,充满生气、活力和诗性文化荡漾的大观园竟然建造在肮脏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上,又被它包围,最后毁灭,为何美不能战胜丑恶呢,爱要遭到损害和摧残呢?那么,曹雪芹书写人生“爱”与“美”的困惑,无疑是《红楼梦》深刻的意蕴。

摘自: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udooo.com

李清照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的《声声慢》,写她在庭院“寻寻觅觅”,心情“凄凄惨惨戚戚”,最后以神来之笔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

源于:查抄袭率职称论文www.udooo.com

个愁字了得!”挨近黄昏,雨点滴落梧桐,幽咽凄楚,肠断心碎。感受细腻,形容尽致,声情并出,撼人心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都凝集心头。雨滴泪滴,点点缠绵滴滴哀怨,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极富艺术感染力。
古人更撼动人灵魂的雨声,来自于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他指挥的军队,英勇善战,屡破金兵,“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们军队直至北宋京城汴京,决心收复中原。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他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被诬为抵制诏令,因 “莫须有”罪名遭到陷害。词开篇表达愤慨而悲切的壮怀,但极其恰切地以“潇潇”雨声带出自然风云的场景,叫激烈情感得以舒展,从容地刻画“怒发”、“望眼”和“长啸”的举止行为,在沉静的抒写中升腾千钧万斛浩然之气。谁不纵目乾坤,俯仰六合,满怀热血沸腾激荡呢。那雨声在诗行间仍然延宕,引发将军拊膺叹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表达了气盖山河、高怀远致的千古英雄风貌。
孔子教导人“三十而立”,《大学》强调修身、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壮年是人生“成人”的重要时期,要学习求知,加强道德修养。要奋斗,努力,去立业创业,还要建立家庭,独立地生活。并且要立功建国,为天下和平发展做出贡献。作为成年人,肩头的担子是沉重的,脚下的道路是曲折的,或有进取的艰辛,或有生活中的挫折,还有社会活动的罹难等等,要担当生命之重在人生之途上前行。人们“听雨”时,心理情感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契合,凭借于某一物象,提升生命的精神境界,从而体悟人生生存境况与生活的文化意义。

(三)老年听雨:天地人“三才”的化境

听雨,也许是一个普遍的生活细节,但听者处境和经历不同,其感受异同。李清照写过她和侍女“听雨”,两人都耳闻“昨夜雨疏风骤”,懵懂的小侍女不谙世事,熟视无睹,说“海棠依旧”。饱经人生风雨的易安居士深有感触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写在风雨中花的凋损,而语人世艰难中美的年华事物失去,表白了对青春生命痛惜的情怀。
蒋捷“听雨”词,前片是回忆,后片对当下现实的描绘,“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一生“悲欢离合”和国亡之痛,尽在雨声中体现。“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声淋漓,点滴着喜怒哀乐和深层潜隐的亡国愁情,词人诉说对岁月、人生和命运的感悟。
余光中曾经评论蒋捷《听雨》,“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玉珠子串成。”他随想:“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余秋雨写在夜雨中就会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在夜雨中亲抚一下自然,享受诗意,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听雨,这是天地人“三才”最美的化境。雨,从天上飘飘洒洒而来,“便引诗情到碧霄”。泰戈尔在《吉檀迦利》最后一章中写他感知、接触这个世界:“像七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他向“神”的虔诚表白,表露了对“雨”生命的礼赞。老子有句至理名言:“上善若水”,通过对水的品性描绘与赞美,倡扬高尚的人格和善美的行为。由此,我们永生聆听的雨滴,在大地上滋润万物生长,也湿濡人类的心灵世界。
最后,再说起耳闻能祥的对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大家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经常随意地挂在人们的嘴上,是一种景象,一种意愿,一种精神。但愿这种文化气象,能成为如今的时尚,也成为广天下喜闻乐见的行为。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