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新闻* >简论离群让电视新闻语言离群众更近生

简论离群让电视新闻语言离群众更近生

收藏本文 2024-03-11 点赞:11342 浏览:4555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群众性语言是指规范化了的群众的口头语,它具有鲜明、生动、形象、活泼等特点。无论广播电视,还是报纸杂志,用群众的语言来写作是共同要求。广播电视传播的声音一瞬即逝、不易保留,这一特性决定了它的语言必须是简洁的、清晰的、口语化的。因此,使用群众的语言对广播、电视新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让电视新闻语言离群众更近点,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没有真情的新闻不会感人,只有把自己置身与群众之中,感情融入采制的新闻之中,作品才能贴近生活,才会撞击观众的心扉。电

源于:期刊论文www.udooo.com

视台录制的《话说长江》是一步二十五回的纪录片,滔滔6000公里的长江全貌,6000公里的,作者不仅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中华民族的高尚品质,贴近群众、打动群众,牵动着亿万群众的心,还起到了很好地传播效果。在新闻结构的设计上,切入点的选择是农牧民关心关注的一件事、一个物品、一句话、一个主题甚至一个目标,让宏大的理论宣讲主题具体化为群众可知可感的物体,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让政策大而化小、深入浅出。
让电视新闻语言离群众更近点,解说词也要群众化。电视的特点是形象、直观、老少皆宜。近几年,屏幕上的各种栏目丰富多彩,充分发挥了电视宣传的效力,但是由于某些方面呆板、单调,削弱了电视宣传应有的作用。解说词要克服空洞说教,力求概括有力,通俗易懂。它的作用是对画面进行补充、解释,而不是画面的简单重复。好的解说词大多能和画面很好地配合,通俗易懂,运用群众的口语化和当地方言,观众听起来贴切新鲜,通篇没有空洞说教和赘述。近一个阶段在内蒙古各地宣讲十八大的采访中,记者对“和林格尔县大学生村官带着乡土味宣讲十八大”的做法作了更多关注。15位村官各展其能,其中一位村官围绕“十八大”编排小曲、小戏、二人台,让生硬的理论变“软”、变“生动”;另一位村官走进农民家,详细的宣讲方案里有理论、有实际、摆事实、讲道理,把一个村子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巧妙地连到了一起。采访中,两个生动、鲜活的亮点成为了整个新闻的有力支撑,农民原汁原味的二人台先声夺人,吸引了观众注意力;大学生村官亲切的地方话代替了普通话、大政策量化成身边小事,拉近了观众和现场的距离。整个新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特色———用词“土”、形式“土”、氛围“土”,因为通篇以群众语言贯穿,反而“土乡土色”,真实地还原了一场别开生面、充满智慧的农牧区理论宣讲。
让电视新闻语言离群众更近点,画面语言也要鲜活。电视是一门视觉艺术,画面语言要克服陈旧俗套,力求新鲜。在青海省玉树发生地震后,一条反映当地政府组织恢复生产的新闻中,记者采用现场播报的形式开场,镜头从一栋地震中毁坏的蔬菜大棚拉出,详细介绍毁损情况,以及当地的受灾情况,然后是恢复生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信息,通过这样画面特写和现场播报的形式,首先让观众对新闻的主体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样才不会对接下来的数据感到枯燥乏味,进而对灾后重建的难度和工作量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理性的认识。如此的播报形式,增强了整个新闻宣传的感染力。
新闻宣传最终的目的是让广大的群众能够接受、理解、吸收、渗透并转化为生产生活中的动力,而对于不同文化水平的群众来说,从干巴巴的理论宣讲报道到指导群众实际还有一段距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包括所有从事意识形态的人的永恒的命题。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既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又是一个工作作风的问题。让电视新闻语言离群众更近一点,多用群众性语言播报,这样我们的新闻报道,就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使新闻报道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邰山虎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