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小学班主任教育 >简论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程教学

简论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程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2-23 点赞:7172 浏览:226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实践证明,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学科课程的教学,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在一起,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1 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过程,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新课程倡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质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地融合。即利用信息技术传达、展示学科课程中难以描述的部分,以补充、丰富、提升课堂教学。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我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从各种感官入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愉悦学生身心,发展其能力。
1.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每一个学生既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教育资源,又是这一资源的拥有者和开发者。因此,我们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习的活动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变“被动、单向、接受”为“自主、合作、探究”。孔子曾说过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好奇心,感兴趣了,才会自觉启动思维,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并会感到其乐无穷,精力也会高度集中,才最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以期有所创造。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能够卓有成效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如在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时,孔乙己的时代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距甚远,如果采取灌输的方法,将会是要学生硬记思想感情,无病。学生的情感、态度是肤浅的、淡漠的,很难达到价值观上的共识。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了视频资料的播放,FLASH动画的欣赏,留言板的交流等形式。它创设了的学习氛围,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支持学习。使浅薄的感受变成深刻的体会,在探究中熏陶感染、迁移升华,灌输思想变成每个学生都是思想的源泉。再辅以讨论、朗读、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尊重了个性发展,又鼓励了首创精神。学生轻松地获得了知识。
1.2 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功能,根据教学需要由教师编制课堂演示课件,将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

源于: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媒体信息通过多媒体演示系统表现出来,变抽象的内容为形象、直观的知识。重点、难点不仅易于突出,更易于突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从而降低了教与学的难度。如在教学《变色龙》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警官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教学课件,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将警官几次断案的神态、语气用课件逼真地展现出来,学生借助课件很容易地就看清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抓住了他善变的特点,从而把握了人物性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通过网络获得个别化指导,较快较好地把握了课文重点,理解了难点。

2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1 使用信息技术,利于学生个性学习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形象性、高效性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认识活动。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语文辅助教学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从而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自然习得知识。学生的学习是受一定的动机支配,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知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凭借感性材料去探寻知识。使学生从创造性的学习中获得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黄河颂》这一课时,要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意识。课文中内容很简单,没有详细叙述。这时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首先让学生在网上搜集华北抗战的相关知识,并收集、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然后按要求写笔记、心得,再采取辩论会、汇报报告、演讲等方式相互交流。师生交流、研讨、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这是探索研究性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检索、评估、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并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运用新知的能力,培养了其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课堂气氛得到了渲染,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2.2 营造和谐的课掌氛围,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平等的教育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造的火花。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公正、平等和尊重。只有这样,学生的身心才会得到解放,才能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面向高科技、强竞争的挑战,因此,有无创新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将决定着他们的未来。面对一个活生生的学生,需要培养他们勇于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捷径。信息技术具有开启智慧之门,发掘创造能源宝藏的巨大功能。教师在开发信息技术资源上,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内容资源选择的整合上创新。
如在学习《观沧海》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情怀,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动感画面:萧瑟的秋风,动荡的海水,映在海水中运行的同月,曹操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踌躇满志,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情不自禁地抒发豪迈情怀。这些生动的画面使教学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空间。课堂教学在图文声像的信息传递中演化为师生协作交流,课堂充满了自主、探究、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切磋,在集思广益同提高。信息技术的丰实性、直观性,牵动着学生的头脑,牵引着学生的创造和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作为教师要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将信息技术、课程有机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活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的质量,为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