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德育教育 >谈述取向论艺术教育四重取向

谈述取向论艺术教育四重取向

收藏本文 2024-04-22 点赞:3533 浏览:941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取向问题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重取向,即感性取向、实践取向、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四种取向既相互區别,又彼此关联。感性取向是艺术教育的基础取向,实践取向与科学取向是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人文取向则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艺术教育;感性取向;人文取向;科学取向;实践取向
1671-6124(2013)01-0042-04
所谓艺术教育的取向,是指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应当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前提和贯彻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艺术教育取向,对于发挥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有四重取向必须始终坚持,即感性取向、实践取向、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感性取向是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取向,人文取向是艺术教育的终极性取向,科学取向是艺术教育的附加性取向,实践取向是艺术教育的主导性取向。四种取向既相互區别,缺一不可,又彼此关联,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感性取向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艺术教育是以文学、音乐、美术等为艺术手段和内容的审美教育活动,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
最先提出审美教育(德文:asthetische Erziehung,英文:aesthetic education)的是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继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出版了专门研究感性(拉丁文:Aesthetica,音译:埃斯特惕克)的《美学》一书之后,席勒于1795年出版了感性教育专著《审美教育书简》。“埃斯特惕克”的基本含义是感觉、感性,西方的美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研究美和艺术的。可见,审美教育首先是感性教育,那么作为审美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就必然要求坚持感性取向。因此,感性取向是艺术教育首先要坚持的基本取向,这是由艺术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何谓感性?一般语境中,感性指人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认识,相对于理性。在艺术教育中,感性应该从人学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人之本性,是对人的生态状况以及人性、人格而言的。感性意味着生存的个体性、人生命活力,意味着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能力,体现于直观形式中的意识。正如杜卫教授所言:“感性是一个贯通了肉体和精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www.udooo.com

神的个体性概念,它以情感为核心,突出地表现为个体的直觉体验能力。”

1.尊重教育对象的感性需要,保护人的感性自发性

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类的感性需要。他指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自然的、感性的]需要而作准备的发展史。”这实际上是对感性存在的人的内在规定,其本质内涵就是审美人格的生成。艺术教育最根本、最关键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和塑造“审美的人”。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进而陶冶情操,提升品格,从自由超越的审美愉悦进入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因此,艺术教育必须坚持以人的感性为中心,以促进人的感性完善为目的,在科学理性占主导的教育中保护和发展人的感性,使人能够获得感性和理性协调平衡,重建和谐完整的人性。

2.明确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训练受教育者的感性审美能力

一般认为,艺术教育的任务有3个层次:一是知识层面的普及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二是心理层面的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人格层面的陶冶情操,塑造审美人格。三个层面不是彼此分裂的,而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就是感性的审美经验。这是因为艺术的感性属性决定了艺术教育必然以人的感官经验为起点。与日常生活经验不同,艺术教育所指的感官经验包含了审美意蕴。通过教育实践,教师将内含于艺术品中的审美经验、自身的审美体悟感染学生,内化为学生的审美经验和能力。艺术教育架起了一座连接施教者与受教者、艺术作品与接受者、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施教者、受教者与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得到了沟通、传递。

3.正确处理与德育的关系

有人认为,艺术教育仅是德育的“附庸”,它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比如蔡元培先生就曾说过:“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艺术教育充当了德育的工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主张艺术不是道德,否认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希望能够保证艺术教育和美育的独立地位。应该说,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笔者比较赞同这样的说法:首先,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其次,艺术教育与德育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后,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总之,艺术教育首先是感性的教育,是以审美理想为目的的教育。

二、实践取向

一般认为,教育和艺术都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实践性不仅是教育的特性,也是艺术的品格,更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旨归。具体来说,艺术教育不仅要求教育对象站在美学的高度来把握艺术,更集中体现为教育对象以体验的方式从艺术作品和活动中领悟艺术的情境和真谛,在体验艺术的过程中培养艺术素养与人文品格。因此,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取向。
美国美学家托马斯·门罗将艺术教育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一种是强调艺术实践中的技术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艺术家;另一种是强调艺术的评价、欣赏和理解;第三种强调艺术史的系统教育;还有一种是强调艺术的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造就艺术师资。”这四种类型的艺术教育均面临着一个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处理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艺术知识内化为教育对象的心灵,由艺术的功能性素质上升到人格性素养。没有实践取向的艺术教育,教育对象不可能深刻领会艺术的精神,不可能通过艺术教育而过上一种审美的人生。

1.训练受教育者的审美实践能力

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对实践价值强调得不够,但这种状况开始有所改变,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下达<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这标示着我国正式开始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它不仅为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还预示着我国艺术教育观念上的根本性转变,凸现了实践取向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艺术教育的实践性回归。实际上,尽管实践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还没有在艺术教育中普遍贯彻,但国内一些高校在这方面还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叶朗先生在总结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的传统时指出: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带有鲜明的人文色彩,有着很强的学术性,注重培养实践型的人才和专业艺术家(特别是那些要求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实践类专业)。正是由于坚持了艺术教育的实践取向,重视艺术教育的实践环节,才有了学生与艺术深度接触,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教育的氛围。

怎么写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