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德育教育 >谈谈中国传统关于中国传统教师角色反思和

谈谈中国传统关于中国传统教师角色反思和

收藏本文 2024-02-27 点赞:16950 浏览:719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中扮演的剧中人物。20 世纪 20 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首先引入社会学理论,用以分析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中应有的行为方式。目前,角色概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之中。在学校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在师生人际交往中扮演什么角色对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一、关于中国传统教师角色的梳理与反思

1. 传道者角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择师的必要性的,在当时很有进步意义。这就给此后一千多年的教师角色定了位。直到21世纪后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中小学教师把此奉为经典,他(她)们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填鸭式”、“题海战术”或者靠简单的机械重复来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教得极其枯燥无味,学生学得苦不堪言,考试个个拿高分,实际操作却摸不着头脑。
2. 控制者角色。中国古代敬奉“天地君亲师”,“师”为“五尊”之一,被高高地供奉在很多家庭的神坛上接受顶礼膜拜。从孔夫子成为万世师表开始到唐宋时期,尊师尊孔已经发展到了极至,教师与学生之间俨然君臣关系,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监工,学生是劳工”,“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微不足道”,学生的一举一动全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有很多中小学教师都要求学生上课的时候身体坐端正,双手背在身后,不能扭头,不得讲话,更不能起身走动,学生稍有违犯,便会遭到教师严厉的惩罚。学生在这种严厉苛刻的环境氛围下,个性心理必然受到压抑,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3. 权威者角色。《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可见,当时的知识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里,普通的民众是无缘接受知识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方面极力鼓吹尊师重教和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严格控制普通民众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样统治阶级就可以堂而皇之地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时至今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仍然有很多教师在中小学生面前摆出知识权威者的姿态,高高在上,殊不知这种观念严重阻碍了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也不利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的教师角色注重把学生当作“物体”来对待,或者至多是“会说话的物体”来对待,采用的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主张用严格的等级制度来控制学生,这是一种工具化的教育,是一种异化了的教育,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教师自身的发展,不利于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与沟通,没有思想上的碰撞、没有智慧的启迪、没有对生命的关怀,也就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不会有生动活泼的师生关系,最终也不会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关于社会转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探索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虽然使人脱离了原始生存状态,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但是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幸福,反而是更加焦虑和恐惧……究其根本还在于:人们过去普遍重视“理性”,而忽视“非理性”,认为“理性压倒一切”、“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为了理性可以牺牲人性,在理性面前,人变得多么渺小和脆弱,人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掘,然而,这些弊端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所察觉。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儿童中心主义思潮、建构主义理念……要求社会关注人的存在,发掘人的价值,提升人的幸福指数……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顺应社会发展,做一名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型人民教师,为此需要至少扮演好以下五种教师角色。
1. “助产士”角色。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谙于产婆术。这对于苏格拉底把产婆术用于教育,将教育喻为思想之接生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应用“产婆术”原理,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清晰地看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绝对不能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积极的人际交往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主动地学习。
2. 创造者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心理,教师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搞“一刀切”,而是应该承认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并且倍加珍惜,把他们当成宝贵的学生资源和教育资源来加以利用。新课改所提倡的是一种“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中,“互动”不只是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全体或小组),也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各种交流。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网络式互动,作为网络中节点的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重组者、传递者和生成者。“生成”包括“资源生成”(指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和“过程生成”(指对新生教学资源的及时分析与重组,形成新的、不拘于预定的新过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读懂学生的状态,及时捕捉那转瞬即逝的时机,把它重新组合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要思路灵活、有创造性思维。
3. 引导者角色。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全世界所有的科学知识和学问都变得微型化和快捷化,学生只需要在弹指一挥间轻轻敲动键盘,便可以轻松地获得知识。因此,师生之间在拥有知识的数量上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而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主动和健全的个性与人格。
4. 研究者角色。作为一种新型的、有别于传授式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基础,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进而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团队精神,最终使素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因此,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自己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主动地进行

源于:免费论文www.udooo.com

学习,并且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近大自然、亲近社会,做一个时刻有“问题”的人。
5. 评价者角色。评价,就是评定事物的价值,评价是对学生的一个回应,不是简单地说“对”、“好”、“不错”之类有形无实的话,而是要抓住时机,创设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解决生活中或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真实任务,以便通过学生自己的创造性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展现和认同自己的知识、智慧、才能以及情感和态度,真正做到评价与教学的合二为

一、而不是孤立的、枯燥的、肤浅的和为了评价而进行的评价。

参考文献:
王向华.师生对话关系新解[J].高等教育研究,2003(5).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参考,1997(4).
[3]张向众.真实性评价理念——人在教育评价中的回归[D].硕士论文,200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