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小学教学 >> 小学美术教学 >“第三教学”视界中教和学变革中专生

“第三教学”视界中教和学变革中专生

收藏本文 2024-04-11 点赞:14156 浏览:5943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第三教学”着眼于“学会学习”和“全面发展”,着力于“提高学力”和“发展个性”。“第三教学”视界中的教与学应在“基于教师:转换角色,优化知能”和“基于学生:提高学力,学会学习”和“基于模式:先学后教,因学定教”三方面进行变革。
关键词:“第三教学”;教与学;变革
1002-0845(2012)06-0020-02
近年来,在升学考试制度尚未转轨变型、广大教师教学观念尚未更新的背景下,“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仍然是当下教育现实的生动写照。回溯新课改十年,素质教育的推进依旧步履艰难。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身,亟待一种全新的教学视界。

一、“第三教学”之要义

“第三教学”理论最早由日本教育心理学家稻川三郎提出。他认为,“第一教学”是知识教学,是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专注于形成“应试学力”。“第二教学”是目标教学,是以教师诱导、点拨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虽能面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其学习动力,但它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过分依赖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质上属于封闭式教学。
在“第一教学”和“第二教学”难以“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真正的学习实力”的情况下,稻川三郎先生提出了“第三教学”的主张。他认为,“第三教学”能“立足学生本性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利用激发学生情感的策略,调动其内在驱动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兴趣和方法,养成顽强的学习意志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其心灵、人格在学习中自觉升华,趋于完美”[1]。据此,笔者认为,“第三教学”有如下核心要义:
1.提高学力,学会学习
“学力”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术语。不同时代的学力内涵及其培养标准是不同的。当下学界比较一致地把学力界定为“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2]。它主要由“基础性学力”(知识、理解、技能)和“发展性学力”(兴趣、动机、态度、判断力、思考力、表现力)两个方面构成[3]。“第三教学”基于现代“学力”理论,把学生的知识、理解、技能、关心、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等作为学力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其自主学习的意愿,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转变。所以,“第三教学”不仅关注学生习得的知识总量,而且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换言之,“第三教学”是一种旨在“提高学力,学会学习”的教学。
2.发展个性,全面成长
“第三教学”主张“学习的个别化与个性化”。这一教学究其本质是主体教育观和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主体教育观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只有树立学生主体的理念,并把它付诸教育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和个性化地发展。作为主体的学生,他们是一个个具有个性差异的生命体,具有他者无可替代的自身特色和能动性,因而其学习必然出现不同方面或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我们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潜能,才能使人得以全面成长。

二、“第三教学”之范式

1.基于教师:转换角色,优化知能

(1)转换角色
“第三教学”是对传统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革命性变革。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这一变革的先决条件之一。“第三教学”视界中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毕业论文www.udooo.com

的教师角色应该是:1)以学定教的“明师”。教师应该明白谁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谁的权利,课堂是谁的舞台。由此,“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建构以学定教、以学促教的课堂生态。2)教学相长的“导师”。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形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眼、耳、手)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主动反思,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总结。3)塑品立德的“人师”。教师要能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以亦师亦生的平等身份融入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倡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2)优化知能
难度降低及知识面加宽,是新教材的显著变化之一。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并“超越教材”。开放式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的无限空间,教师必须凭自己的学识、经验和个性分析能力整合教材。“过去一个好的教师与知识面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敬业爱生,备课认真,表达清晰,指导考试得法,就是不错的教师。可是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一是教师应当知道课堂中的教学与生活中的知识是什么关系;二是教师要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三是教学应强调生活化和情境化。这些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4]。

2.基于学生:提高学力,学会学习

(1)“好学”:提高学力的动力
“好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原动力,是提高学力的动力之源。“好学”来源于学习目标(目的、理想)、学习兴趣(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学习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等。目标越大,兴趣越浓,动机越强,动力就越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托尔斯泰也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知,强调激发学习乐趣的重要性。为此,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和学习动因等多方面因素,寓教于趣,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2)“能学”:提高学力的基础
“能学”指的是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潜力,是提高学力的基础。学习能力是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已有本领,它由基本学习能力(阅读、识记、判断、理解、运用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和不同学科的学习能力综合而成。学习潜力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开发的潜在学力,而语言表达(口头和书面)、逻辑推理、空间感知、人际交往和自我认知等是学习潜力的构成要素。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要把单一的、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多样的、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要科学地开发学生潜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以激活学习潜力,把潜在学力转化为现实学力。(3)“会学”:提高学力的条件
“会学”有两个维度的指向:一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的效度;二是把创新的方法用于学习过程中,实现以创新为目的学习活动。掌握科学、高效、多样和新型的学习方法是“会学”的标志,是提高学力的条件。学生的学习方法不会自发形成,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创新性的教学引领。“教是为了不教”,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科学地掌握自主、合作、探究、质疑、迁移和体验等现代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开放、联想、组合、变通、标新和独创的创新思维,才能真正使学生“会学”,从而提高学力。
(4)“恒学”:提高学力的保障
“恒学”是指学习的意志品质,它包括自觉学习的毅力、自制学习的毅力和坚持学习的毅力等。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学习毅力越强,学习就越能持久。因此,“恒学”是提高学力的保障。传统教学评价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往往只将最后的测验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种单一狭隘的评价制度,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恒学”,不利于学生成长。提高学力迫切需要学习评价改革的支撑,必须努力改变以选拔性评价取代水平性评价的现象,要将评价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和价值观上,集中于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上。

3.基于模式:先学后教,因学定教

(1)先学后教
“先学后教”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的颠覆与反叛,其实质是通过对教学关系和教学顺序的调整,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重建。
“先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授课之前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学习。“先学”并非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须“放”之有度、“导”之有方,要对学生的先学活动进行监控和指引,让先学始终处于有序和有效的状态下。“先学”也非一蹴而就,要经历一个从“教师示范性地带领学生先学”到“学生独立自主地先学”的过程。
“后教”是指学生在充分自学后所进行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式学习。从类型看,有学生自己教、同伴互助教和教师点拨教三种形式。“后教”要有针对性(教学生不会的,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参与性(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把课堂还给学生)、发展性(让学生因教而进步,在先学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后教”要以教师指导为主,重在通过教师的点拨教会学生学习。在“后教”过程中,教师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是激发、引领和点拨,使“课堂”变为“学堂”。
(2)因学定教
“因学定教”是对教学的原则和要求而言的,它要求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适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运用,避免教学的低效和无效。概括地说,“因学定教”有三方面的内涵:1)教要为学生的学怎么写作;2)教要为学生的发展怎么写作;3)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
孔子的“因材施教”,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经验,“三三六自主学习”的杜郎口模式,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和山东潍坊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等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创设个性化教学环境和条件,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凸显教怎么写作于学的追求,体现了因学定教、以学论教的教改诉求。当前,变革教与学的关系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传统的以教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因其低估、漠视

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学生的学力生成,致使教学效益低下。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轻负高效”的教学诉求日益高涨,需要对教与学的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以“生成学力,学会学习”为旨归的“第三教学”,为我们确立了“先学后教,因学论教”的方法论视界。
参考文献:
[1]稻川三郎.第三种课堂教学——培养会学习的学生[M].太阳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8.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钟启泉.学力理论的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
[4]龙琼丽.略论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自我完善[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责任编辑:赵 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