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心理学 >> 小学生心理健康 >基于鼠标追踪技术个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结论

基于鼠标追踪技术个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2-18 点赞:12278 浏览:484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個体建构研究探讨分类的低水平知觉过程及其机制,涉及诸多自动化加工。基于手的运动可以实时地反映大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原理,鼠标追踪技术通过对被试移动电脑鼠标反应时鼠标运动轨迹的跟踪记录与分析,对心理加工过程进行实时测量,是实时测量心理加工过程的新技术。基于鼠标追踪技术的最新操作软件——MouseTracker的個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研究发现,社会类别和刻板印象遵循动态连续激活原则:动态激活过程中,基于面孔肤色的分类加工优先于基于面部轮廓的分类加工;不同通道问的社会类别遵循动态整合激活原则;個体建构过程是一個对他人的动态知觉系统,该系统中社会类别、刻板印象、高水平认知状态以及对面孔、声音等的低水平加工之间可连续、动态地相互作用。
关键词 個体建构过程;社会分类;鼠标追踪技术;MouseTracker软件包:实时测量
分类号 B841
1 引言
面孔是社会分类加工的最重要线索(Bruce&Young,1986;Haxby,Hoffman,&Gobbini,2002),社会认知框架下的個体知觉(person perception)研究以社会分类为起点(Fiske,Cudd~Glick,&Xu,2002;van Overwalle&Labiouse,2004),探讨社会分类之后的信息加工过程,不关注基于面孔的分类过程本身。认知科学以及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则只关注于個体知觉过程中面孔加工的知觉机制(Bruce&Young,1986;Calder&Young,2005),不关注面孔加工对其后心理加工(如社会分类等)的影响。可见早期研究者忽视了对面孔知觉加工与社会分类加工之间关系的探讨。近年来,有研究者开始整合社会认知框架下的個体知觉与认知科学领域的面孔加工研究,提出把低水平的知觉加工和更高水平的社会认知研究相结合,并将这一研究取向称为個体建构(person construal)研究。個体建构研究主要探讨分类的低水平知觉过程及其机制以及分类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如何通过面孔、声音以及身体线索的加工激活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等(Macrae,Quinn,Mason,&Quadflieg,2005;Cloutier,Mason,&Macrae,2005;Cloutier&Macrae,2007;Macrae&Martin,2007;Freeman&Ambady,2011a)。当前個体建构研究可分为两大研究领域,其一,探讨面孔加工对社会类别激活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如Cloutier等(2005)探究了良好和不良两种面孔知觉条件(面孔正立呈现或倒立呈现、面孔清晰呈现或模糊呈现、面孔快速呈现或缓慢呈现)对社会类别激活和個体化信息激活的不同影响。Macrae等(2005)探讨了外显和内隐两种面孔加工条件下,基于面孔的社会类别以及個体身份的激活状况。其二,個体建构过程的实时测量研究,即对从面孔知觉加工到社会类别激活过程的实时测量。個体建构过程的一個显著特点是涉及诸多知觉加工以及自动化加工,且注重对自动化加工过程的实时测量,如对社会分类过程及刻板印象激活过程的实时测量等。但传统的基于反应时的测量方法(如IAT及其变式等)很难对心理加工的过程进行实时测量,所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相关研究也不多见。Macrae和Martin(2007)曾试图基于启动范式,通过操纵两种不同的启动刺激呈现时间(20ms和200ms)探讨从面孔知觉加工向社会类别激活过渡的时间进程,但该研究并未实时地测量这一过程。近年来,一种实时测量心理加工过程的新技术——鼠标追踪技术,被塔夫茨大学(TuftsUniversity)的Freeman博士及其团队应用于個体建构过程测量研究中。鼠标追踪技术基于手的运动可以实时反映人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原理,跟踪记录被试移动电脑鼠标进行反应时鼠标的运行轨迹

怎样写论文www.udooo.com

,通过对鼠标运动轨迹坐标的分析,对心理加工的动态过程进行实时测量,该技术尤其适用于进行多重选择判断任务时鼠标移动轨迹的测量(spivey,Grosjean,&Knoblich,2005)。新近,Freeman开发了一套新的鼠标追踪技术的操作软件——MouseTracke~该软件简单易学、长于图形分析(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均可通过可视化的图形操作来实现)且实施方便(在装有WindowsXP/Vista/7系统的计算机上均可以安装和运行,鼠标轨迹的采样频率为60~75Hz)。基于该软件包,Freeman及其团队在個体建构(person construal)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Zreeman,Ambady,Rule,&Johnson,2008;Freeman&Ambady,2009;Freeman,Pauker,Apfelbaum,&Ambady,20 10;Freeman&Ambady,2011b,2011c),,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個体建构过程的动态交互作用理论模型(dynamic interactive theory of person construal)(Freeman&Ambady,2011a)。
2 鼠标追踪技术的实验机理

2.1生理原理

鼠标追踪技术的生理原理是:手的运动可以实时地反映大脑内的信息加工过程。传统观点认为,手的运动仅能反映从知觉一认知一行为(颞叶皮层一联合皮层一前运动皮层)的最终结果,无法实时地反映人脑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Rosenbaum,2005)。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类似伸展胳膊这样的动作所形成的运动轨迹,是知觉和认知加工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动态更新的结果(Song&Nakayama,2008,2009;Finkbeiner,Song,Nakayama,&Caramazza,2008;Spivey,Richardson,&Dale,2009)。Spivey,Richardson和Dale(2008)的研究证实,连续的运动反应(如手臂的伸展),不是简单的感觉和认知子系统加工的最终结果,相反,动态的运动是动态的知觉与认知的一部分,二者是捆绑在一起的。新近的认知神经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Freeman,Ambady,Midgley和Holcomb(2011)对侧向化准备电位(1ateralized readinesspotential)的分析显示,当面孔分类加工正在进行时,运动皮层已经做好了反应准备,这说明知觉输入和运动反应之间的关联是动态的、连续的。面孔加工得到的信息会实时地、连续地以脉冲波的形式传递到运动皮层。基于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猴子手臂的运动和移动速率与运动皮层内群编码放电量的持续改变关系密切(Paninski,Fellows,Hatsopoulos,&Donoghue,2004,),当猴子基于知觉信息而做出决策——移动手臂时,运动皮层内群编码的放电量会随着决策加工过程的进行而变化(cisek&Kalaska,2005)。基于上述原理,研究者认为,实验过程中被试移动鼠标进行反应时,当以足够快的速度对鼠标的运动轨迹取点采样,由这些点组成的鼠标运动轨迹可以实时地反映大脑中的知觉及认知加工过程。

源于:论文网站www.udooo.com

4 基于鼠标追踪技术的個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研究
将鼠标追踪技术应用于個体建构过程的实时测量是由该技术本身的特征和個体建构过程中心理加工的特点决定的。個体建构过程涉及到诸多自动化加工过程,如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的自动化激活过程等。而鼠标追踪技术长于心理加工过程的实时测量,因此,该技术非常适合于個体建构过程的实时测量研究。早期的個体知觉研究不关注分类过程本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当时很难对社会分类的过程进行实时测量(vanOverwalle&Labiouse,2004)。下文将阐述鼠标追踪技术在個体建构过程实时测量研究中的应用及最新成果,主要述评利用鼠标追踪技术对社会分类过程和刻板印象激活过程的实时测量研究及其成果,以及基于这些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個体建构过程的动态交互作用模型。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文中所介绍的利用鼠标追踪技术的研究均是基于MouseTracker软件包的。

4.1社会类别和刻板印象的动态连续(dynamic continuity)激活

早期社会认知取向的研究者认为,個体知觉(person perception)过程遵循线性、序列激活原则,基于面孔类别线索的知觉性提取会直接激活某一种社会类别,如“他是老人”,此后,该社会类别会激活与该群体有关的知识结构(如刻板印象等),如“他行动缓慢”(Macrae&Bodenhausen,2000;Mason,Cloutier,&Macrae,2006)。基于鼠标追踪技术,Freeman等(2008)对社会分类和刻板印象的激活过程重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和上述观点不同的看法,认为从看到知觉对象的面孔到再认其性别之间,有如下加工过程:知觉到的信息实时地、连续地更新其所激活的类别表征,如“他(部分的)是個老人”,与此同时,类别表征的部分激活使基于该类别而激活的刻板印象也不断地更新,如“他(部分的)是行动缓慢的”,随着所提取信息的增多,最终形成稳定的解释,Freeman等人将该过程称为社会分类的动态连续(dynamic continuity)激活过程,即多种社会类别同时、部分、竞争性地激活。刻板印象的激活也遵循这一原则。
4.

1.1社会类别的动态、连续激活

Freeman等(2008)利用鼠标追踪技术首先探讨了性别类别的激活过程。在其研究中,电脑屏幕底线位置呈现面孔刺激,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别呈现“男性”和“女性”两個备选标签,实验刺激为性别典型性面孔照片(典型男性或女性面孔照片)和性别非典型性面孔照片(带有女性面孔特征的男性面孔或者带有男性面孔特征的女性面孔照片,下同),被试对面孔刺激的性别进行判断,判断刺激为男性,则把鼠标移向屏幕的左上角,点击“男性”标签,判断刺激是女性,则把鼠标移向屏幕的右上角,点击“女性”标签。结果发现,对性别非典型性面孔判断时,在指向正确标签之前,鼠标轨迹持续的偏向与面孔性别相反的备选标签所在的方位。如与对典型男性面孔做分类判断时鼠标移动轨迹相比(图3中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左侧的圆点连线),对带有女性面孔特征的男性面孔进行分类时,鼠标的移动轨迹在中途有向女性标签所在方向移动的倾向(图3左侧的圆圈连线)。轨迹分析表明,圆圈连线轨迹的MD值和AUC值均大于圆点连线轨迹的MD值和AUC值,且差异显著。这一结果支持了社会分类的动态、连续、竞争性激活观点,性别非典型性面孔可能同时、部分地激活男性和女性两种类别表征,且二者相互竞争,随着所提取信息的增多,最后才做出正确的判断。
利用鼠标追踪技术对不同种族分类过程的实时测量同样证实了社会类别的动态、连续、竞争性激活过程(Freeman,Pauke~Apfelbaum,&Ambady,2010)。此外,上述研究结论也得到了一项基于ERP技术研究的证实(Freeman,Ambady,&Holcomb,2010)。
4.

1.2刻板印象的部分、平行激活

Freeman和Ambady(2009)利用鼠标追踪技术验证了刻板印象的动态激活过程。实验材料为性别典型性面孔照片、性别非典型性面孔照片以及男女性别刻板特质词,被试的任务是判断两個刻板特质词(一個为男性刻板特质词,另一個为女性刻板特质词)中哪一個适合描述所看到的面孔照片。结果显示,对具有女性特征的男性面孔进行判断时,鼠标在指向男性刻板特质词之前,先偏向于女性刻板特质词(图l圆圈连线);对典型男性面孔做出判断时,鼠标轨迹直接指向男性刻板特质词(图1圆点连线)。基于该实验,研究者认为,当面对可同时归为多個社会类别的個体时,随着面孔信息的提取,与每個社会类别相关的刻板印象会同时部分地、竞争性的激活,即刻板印象的激活过程遵循部分、平行激活原则。

4.2社会类别动态连续激活的时间进程

除研究社会分类激活的动态过程外,Freeman和Ambady(2011b)还利用鼠标追踪技术探讨了社会类别动态激活的时间进程,所用实验范式同上述Freeman等(2008)的研究,被试的任务是把看到的面孔照片按照性别或者年龄进行分类。在性别分类判断中,实验材料为:典型男女面孔照片、轮廓非典型性男女面孔照片(如带有女性面孔轮廓特征的男性面孔)以及肤色非典型性男女面孔照片(如带有女性肤色特征的男性面孔);在年龄分类判断中,实验材料均为男性面孔照片,包括典型老年和年轻人面孔照片、轮廓非典型性老年和年轻人面孔照片(如带有老年人面孔轮廓特征的年轻人面孔)以及肤色非典型性老年和年轻人面孔照片(如带有老年人肤色特征的年轻人面孔)。结果发现,无论是性别分类还是年龄分类任务,当面孔刺激为非典型性面孔照片(包括轮廓特征非典型和肤色特征非典型性面孔照片)时,在鼠标指针指向正确标签之前,鼠标轨迹均有偏向于不正确标签的倾向,且面孔肤色特征对鼠标轨迹偏移的影响程度均强于面孔轮廓特征对鼠标轨迹偏移的影响。对鼠标移动轨迹时间进程的分析发现,基于面孔轮廓特征和基于面孔肤色特征的社会分类过程是分离的,表现为,在性别分类任务中,被试先进行基于面孔肤色特征的分类加工,50ms后再进行基于面孔轮廓特征的分类加工。同样的效应也出现在年龄分类分类任务中,但对面孔肤色特征的加工提前于对面孔轮廓特征的加工约100ms。

源于:大学毕业论文www.udooo.com

源于:论文 范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