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养成教育 >简谈两岸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进展互动性与其

简谈两岸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进展互动性与其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10215 浏览:3621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直接而紧密的联系。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当地经济的互动与调整,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进步。如今,为配合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台湾高等职业教育仍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重心和策略,其成功经验为湖北省高职教育依托并且怎么写作于武汉城市圈而获得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关键词: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互动性
1672-5727(2013)05-0177-04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
职业教育是所有教育类型中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直接为社会生产或经济产业提供所需人才,区域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张、办学方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专业布局和设置,只有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促进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 当经济快速发展时,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相对旺盛,而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与劳动力就业市场联系最为直接,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扩大招生计划、调整专业设置、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育投入,最终使教育规模得以扩张。
区域经济发展决定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 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还体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配比关系上。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的改变。各高职院校利用调整专业设置或开发新的专业等措施应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所带来的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转变。
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的人力资本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之一 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人才作为支撑,而高职院校正是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各种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主渠道,升学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共同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和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实现了产业发展、科技活动与职业教育的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当地科技工业园区的各类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契合,校企双方采用双赢策略建立伙伴关系。
台湾高等职业教育以经济为导向的发展轨迹
简单地说,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台湾称为高等技职教育)是实施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涵盖科技大学、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等中学后职业教育领域。专科学校,即专科职业技术学校,是以“教授应用科学与技术,养成实用专业人才”为目标,按照不同的入学资格分为两年制、三年制和五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属本科层次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的高等职业教育,以“教授应用科学及技术,养成高级实用技术人才”为目标,分为两年制和四年制。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之研究所阶段尚有硕士班、博士班,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上述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级职业学校一起构成台湾职业教育的完整体系,只不过高级职业学校属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相当于大陆的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
1945年以来,受总体经济形势、政府经济政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影响,台湾的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劳动力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反过来又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因此,可以说,台湾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台湾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紧密相联。
农业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萌芽期(1945—1960年) 1945年,台湾结束了殖民统治的历史,工农业开始恢复生产,这一时期台湾的职业教育主要以恢复学校运作和培育农业基层人力为目标。从1953年开始,台湾进入了有计划、有发展战略的经济建设时代,但基本特征是以农业发展为重点、以进口替代为策略推动工业发展,以工农业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这一时期,农业还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部门,为工业提供市场、资源、劳力、资本等,同时吸收大部分就业者。配合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特点,台湾的职业教育以职业学校开办农业与工业类科为主,学习农业、工业及商业的学生人数最多,增长速度最快,并设立了工业教育系和农业教育系,为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人力(如下页表1所示)。此阶段,高职教育虽然并未有大规模的发展,但这一战后的稳定期、准备期及摸索期,为台湾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起飞、劳动与技术密集型工业发展期(1961—1980年) 20世纪60年代,台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轻纺业和加工出口工业,对外贸易的激增使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加工出口工业的繁荣也为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配合台湾经济由农业转型工业发展,农业类科学生数增长停滞,而工业和商业类科呈蓬勃发展之势,尤其是工业类科,学生数在10年间增长了近5倍(如表2所示)。到70年代,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台湾对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了调整,由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转向发展技术密集性工业,对人力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20世纪60~70年代中期也是台湾专科学校大发展时期,1955年,台湾仅有5所专科学校,到1965年已达35 所,1972年增至76所,学生人数达136 236人,职业教育层次大大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壮大。工业教育逐渐成为主流,优先设置了工业类系科,台湾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也于1974年诞生,成为这一时期最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院校。此时,高职教育的着力点在于培育技术密集型人力,在学生人数方面以工业类科和商业类科成长最为迅速,尤其是工业类科,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0%(如表3所示)。
信息科技产业与知识经济发展期(1981年至今) 从20世纪80年始,台湾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度高的工业,加速了产业升级。由于工业结构的转变,劳动力市场的人力需求也发生转变。特别是90年代后,台湾进入了高科技产业出口扩张时期,台湾除积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外,更大力发展通讯、信息、消费性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10项高科技产业,这一政策导向和改革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的产业发展,对劳动力市场的技术人力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大幅增加,各高职院校及时调整设科、修订课程、拓展信息教育。除此之外,人力素质向上提升的需求对于教育改革的呼唤日益迫切。1995年,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展现了强劲的改革势头:一是大幅增设技术学院,二是在大学院校设置二年制技术系或附设技术学院,利用大学的资源扩充在职进修渠道,三是选择具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学院改制为科技大学,进一步提升高等技职教育的层次,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总之,台湾的经济建设影响着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主导着高职教育政策的推出和专业发展,其完备的教育体系也为台湾的经济建设和经济腾飞培养了大量优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职场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力,同时,有力推动了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为经济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台湾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表4所示。
台湾高职教育对湖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怎么写作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适应产业调整升级,推进专业开发与建设

作为祖国大陆职业教育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必须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诉求,围绕本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湖北省的高职院校在“十二五”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和中部崛起的政策导向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改革和发展与湖北省经济发展,尤其是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和产业变革关系密切。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武汉城市圈经济规模逐步壮大,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具有全国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汽车、钢铁、石化三大支柱产业,装备、纺织、食品、建材四大重点产业,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文化、会展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从产业结构来看,传统工业在深化改革中加快了调整步伐,汽车、钢铁等支柱行业通过合资和改造进一步做大做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9%;武汉市消费品销售总额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居于首位;金融、物流等怎么写作业的比重逐步上升。2010年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见下页表5)。
以上数据表明,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各个城市生产总值的主要位置,全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全部生产总值的46.46%,但是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其产值占据地区总产值的43.65%,略低于第二产业。尤其是武汉市,第三产业产值达2 863.07亿元,占武汉市生产总值的51.44%,高于第二产业5.93%。结合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2011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本季度人力需求第一产业占2.33%,第二产业占38.52%,第三产业占59.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udooo.com

15%。由于武汉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招商引资及新建新开工项目的增加,例如富士康、美的、海尔等大型加工制造业企业用人需求骤增,使得第二产业人力需求增加,然而第三产业仍居人力需求首位。
基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湖北省各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主动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基于职业能力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根据企业要求开发课程,根据岗位标准操练技能,根据行业标准评价质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怎么写作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于低污染、低耗能、高附加价值、高创新性、高技术性的产业人才必须及早规划,尽快培养。《武汉城市圈“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建设汽车、电子信息、钢铁、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及包装、建材及建筑业、农副产品加工等10大产业链,加速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一体化,“建立一体化商贸市场体系,加速物流业发展。可见,机械、电子、化工、怎么写作等行业人力需求空间巨大,高素质“蓝领”技术人才大有可为。

(二)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脉搏,调整教育政策

台湾当局的政策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经济建设部门,还是教育部门,总能相互配合,相辅相成,适时地推出经济建设计划和相应的教育改革计划,推动着台湾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早在1954年,台湾的职业教育政策已经成为台湾整体经济建设计划的一部分。现在的“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简称“经建会”),从最早于1952年成立的“经济安定委员会”开始,历经“美援运用委员会”、“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经济设计委员会”,到目前的“经建会”,这个最高经济发展指导部门长期左右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常常经济建设计划的提出都会伴有相应的人力发展计划和职业教育政策。如在台湾经济“进口替代”时期,职业教育就配合“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在纺织出口工业繁荣时期,提出优先设置工业类科的政策。当局对职业教育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技职教育白皮书》中对“建立技职教育完整体系方案”的构架、“专业进退场机制”中专业的审核、对特色专业的支持等方面,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引导约束机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政府应该不断完善高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完整统一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第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因应经济形势变化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制定相应的高职教育发展政策。第三,优化教育及相关资源配置,对于怎么写作区域经济发展的品牌与特色院校,在招生、就业、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在政策上有所倾斜。目前,湖北省有4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其重点建设专业不但发挥了自身的比较优势,更顺应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潮流,担负着为城市圈输送优质人才的重任。第四,政府应积极扮演好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似度检测角色,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城市圈中更多企业加入高职办学,推进校企合作,以城市圈经济发展为背景,以高职院校为产业开发基地,以企业为实训基地,通过教育与经济领域的合作,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促进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及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特色和企业资源,积极促进产学研结合

台湾高等职业教育特别重视校企结合,学校与企业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找到了理想的利益结合点,这样校企合作才能够长期、稳定和有效。双方在合作交流过程中,企业运用学校的智力、实验室等资源进行技术攻关,促进发展;学校利用企业的工作场所、设备等资源改善教学,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双方建立了合作双赢的友好合作关系。有些企业与学校合作设立了“创新育成中心”,例如,台湾大学的创新育成中心成立于1997年,原名“台大庆龄创新育成中心”,是台湾首家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结合学校资源的创新育成中心,以培育工程科技产业为主要目标。再如1999年设立的朝阳科技大学创新育成中心旨在提供本校的软硬件资源,怎么写作于进驻学校及邻近区域的中小企业,推动产学合作,以达到鼓励创业、降低营运成本、创新研发与强化竞争力的目标。通过建立创新育成中心,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又能解决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促进地区的产业发展。借鉴台湾的经验,在现阶段,我们要致力于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本着“学校对产业、专业对行业企业、教师对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的原则,着力与武汉城市圈内的各企业在专业开发与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控制、职业资格鉴定、社会怎么写作、教师培训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通过这样深层次的合作,最终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目标、以地区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双向联合办学体制和机制。湖北省各高职院校还可根据不同的办学条件和院校特色设置具有自身优势的产学合作内容和目标,成立产学合作中心,整合武汉城市圈产学研合作资源,发挥地方优势,紧密结合城市圈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更好地发挥社会怎么写作的职能,提升区域产业等级。

(四)创造终身学习环境,与人力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在台湾,高等职业院校期望通过弹性的学制及多元化的入学方式,努力为公民创造终身学习环境。高等职业教育是学生的职业生涯准备之教育,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升学或就业,另外,还设计了一系列方案供公民个人根据需要返校进修或在职培训。湖北省高职院校可借鉴台湾经验,把地方职业(技术)培训作为办学形式之一,紧紧依托专业特色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大力开展社会培训与鉴定,既可以建立高职院校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又可以提升城市圈内人力资本的素质,进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五)适度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台湾遵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同于大陆,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普通大学附设二级技术学院构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有机衔接的问题,而且有效地提升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从而大大增强了其对学生的吸引力。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技术含量和智能水平较高的岗位,职业岗位的技术层次高移必然会促成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在世界范围内,并非只有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本科及本科以上层次的教育,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开展职业化的应用技术本科教育,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高职教育都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历程,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及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变迁,两岸的高职教育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困难和问题。
职业院校招生困难重重是需要首先面对的问题 招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台湾的人口出生数量持续下降,1981年为41.4万人,1991年为32.2万人,到2004年仅为21.6万人。大陆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 050万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已累积下降了200万人,并呈速度加快趋势。二是普通大学的扩招形成了普通高校招生的强势,加上传统轻视高职教育的思想,使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院校的意愿减弱。学生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要解决生源问题,关键是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学校优势,创办特色专业与品牌专业,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可利用政府的政策优势,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加大投入,强化师资及教学设备,请行业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及课程研发,加强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塑造高职院校的优质品牌。
虽然经济发展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各高职院校现行的专业设置大体体现了三类产业结构之间的配比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专业设置上仍存在对经济发展过度反应或反应滞后现象 反应过度是由几个原因共同造成的:一是成本效应,高职院校或为成本考虑,更多发展怎么写作于第三产业的专业,因为其设备和师资等资源较怎么写作于第一、第二产业的专业更易获得。二是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使人们对第三产业的某些专业有较高的收益预期,因此财经、管理类专业报考火爆,设置此类专业的大专院校比比皆是,但人们不能不担忧,现在前景看好的热门专业到几年后学生毕业之时依然有火爆的市场吗?这里存在着学校教育对经济市场反应的滞后性。因此,笔者认为,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现状,还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趋势,主动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推动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主动引导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为经济发展奠定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要做到这一点,无疑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以消减过度反应或反应滞后的不利影响,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职教育也要置身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中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频繁,区域内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劳动者沟通合作,或进入国际劳动力就业市场。如何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趋势,为区域经济结构提升培养具有宏观国际视野和国际性事务处理能

源于:论文书写格式www.udooo.com

力的专业人才,是两岸高职教育工作者应加以思考的问题。与国外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师生互访与培训,开设具有特色的职场外语课程,合作办学等等举措都是两岸高职院校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张晓峰.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1(25):52-55.
杨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陈玟晔.台湾技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剖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9(7):77-80.
[4]中国就业网.武汉人力资源市场2011年一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EB/OL].(2011-04-29)[2012-07-18].http:///DataAnalysis/content/2011-
04/29/content_68389

6.htm.

[5]张宝蓉.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系科设置与调整——劳动力市场的视角[J].教育与考试,2007(2):78-84.
[6]林腾蛟,张可立,柴御清.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现状、政策与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25-30.
[7]陈跃,佘高波.基于“就业需求观”下的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辨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40-43.
作者简介:
胡颖森(1970—),男,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经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