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养成教育 >想象:文字表达艺术真境结论

想象:文字表达艺术真境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3263 浏览:79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当下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通病是:学生储存的知识量与转化成的技能的比值相当小。知识与能力形成极大的反差。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暗疾”。是练得太少?还是在通往知识转化技能的过程中压根没有找到那条垂直的路径呢?这的确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悟到:诗性想象是激活文字表达艺术自动化生成的途径之一。
汉语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语言。这种诗性的特质使汉语具有想象的性质与功能,语言的象征性结构为汉语表达艺术的自由超越性提供了可能性。而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却疏忽于语言文字表达艺术的玩味;疏忽于从作者叙述或描写文本的泾渭中感受文字表达艺术的魅力,以及形成这种魅力的微妙技巧。《祖父的园子》(人教版第七册)作者对小花园的描述: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蝴蝶随意飞,一会儿从墙头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作者对后花园的小黄瓜、大倭瓜、蝴蝶、鸟儿、虫子等琐琐碎碎,平平淡淡的生命娓娓道来。毫无矫饰的叙述使小花园幻化为满是精灵的童话世界。由于作者诗性想象的介入使看似信手拈来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呈现出斑斓的叙事色彩和感调。诗性想象无形中使文字表达呈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汩汩流淌的活力,使流动不居、平淡无奇的碎食事物变成一种可供参照的亮丽的风景线。对童年家乡刻骨铭心的眷恋激活了作者的诗行想象。这份眷恋构成的情感踪迹继而生成的文字表达极富表现力,呈现出清晰、别致、生动,且闪烁着诗性底色的艺术魅力。这种有诗性文字表达,最大限度地避免“阳光明媚”“春花秋月”“万紫千红”“热泪盈眶”这类中小学生惯用的熟语、成语。常常让人仰脸沉思,对作者的想象力和对文字灵动的感觉由衷赞叹。激活作者诗性想象的媒介是叶老人格魅力赋予作者的感染力,构成了生成表达艺术的内在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作者的诗性想象从潜意识深处萌发,将自己对感知的经验诗化和内聚成蕴涵着象征意味的时空想象,呈现出别样的文字表达魅力,这就是诗性想象的优越性。
诗性想象并不是作家、艺术家所独有,铃木大拙认为,“生活的艺术家,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朱光潜也说:“人人既不能离开直觉也不能离开艺术活动,人既是人,就有几分是艺术家”这说明诗性想象不是少数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具有这种心理张力。只要寻求到能够被激活的现实材料和因素,就有可能抵达想象世界的质地。“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诗性的我与现实生活体验浑然融洽,就能使现实客观存在与理想世界共同飞翔于悠然广阔的五

摘自:学术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彩空间。与此同时,也就自然而然地使文字表艺术自动化生成。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灵光一现的易被点燃的激活物,把表面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联系起来或者移植过来,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象征联想”“对比联想”等进行诗化延伸。如:由大海联想到宽广胸怀,泥土联想到默默无私奉献,白色联想到纯洁,绿色联想到生命的旺盛……“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培养学生诗性想象的意识,除了利用教材文本之外,还要扩充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大量经典作品的阅读体验中感悟诗性想象的思维方式,展开丰富的联想,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用文字载体形象表达。“形象思维反对逻辑思维”。这正是语文学科基本特征:Z--。只有从潜意识深处萌发的想象力的涌动和喷射,才能点燃生成活性语言文字的表达艺术;同时,也使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进入自由表达自我心境的广阔空间。当我看到学生作文中“爷爷的胡须秋天野草般的枯黄,孤零零的。”“她走路的步点极快,屁股锦缎一样闪动着。”……这些生动形象的语句时,由衷的感悟到:诗性想象完全可以让语言文字长出灵性的羽翼飞翔。这些句子的生成是学生在大量阅读体验和感悟,运用诗性想象自动化生成的。而修辞知识只不过起了明晰概念的作用。
诗性想象是汉语的存在方式,或诗意栖居之所。在大力推行新课改的今天,语文课改必须根源于汉语于文化自身的特点之中。使汉语言文字在:使用—创新—使用,循环过程中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近年来,网络热词“给力”“纠结”“气场”等词的出现,就是人们植根于汉字多义性和隐喻化特征富有诗性化的再创造。继承和发扬具有丰厚底蕴的汉语文化使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使命多渠道,多维度的去开拓语言文字表达艺术的空间,真正让语文课改回归汉语言的本真;回归汉语言文字的栖居之所——诗意的存在方式。
参考文献:
铃木大拙,弗洛姆·马蒂诺,禅宗与精神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陕西省白河县中厂镇大坪小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