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音乐教学 >对于留守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留守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2-26 点赞:31241 浏览:1438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了许多留守学生。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缺乏亲情沟通和有效管理,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社会、学校和教师关注这类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才会促使留守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002-7661(2013)10-082-01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留在户籍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少儿。在农村,留守现象非常普遍,且数量还将继续攀升。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

2、自卑心理;

3、寂寞无聊心理;

4、逆反心理;

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这些问题危害孩子发展,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违法犯罪,影响社会安定。

二、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
(2)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无人倾诉。

2、学校原因

(1)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大多农村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制约,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3、社会原因

(1)留守学生处于弱势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自卑等心理,不愿和人交往,如果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极易受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的诱惑,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4、自身心理特点

(1)个性特征倾向
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
(2)依赖心理较强
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思想观念较陈旧,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加上父母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
(3)越轨现象严重
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造成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三、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1)完善学校相关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
(2)注重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
(3)与学生沟通,弥补亲情缺失;
(4)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
(5)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2、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要通过宣传使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
首先,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

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udooo.com

半个月交流一次;其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仅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总之,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才会促使留守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