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史学多重证据法运用和深化查抄袭率

史学多重证据法运用和深化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4105 浏览:1035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近代科学崇尚求真,强调客观证据即实证是科学探讨的生命线。依据新的“科学学”论述,相关材料、证据的规则法则,也是支持各学科能否成立的“科学范式”(Scientific Paradigm)的核心要素之一。历史探讨一贯求真,强调言必有据,近代甚至有人主张“史学就是史料学”,故“史证(历史证据)范式”,在历史科学的“科学范式”①构架中,具有重要地位。音乐史学,是历史学和音乐学相互渗透结合的综合学科,探讨对象主要是看不见且不易保存的音乐作品,古代相关史料极难搜寻考订。近代科学的中国音乐史探讨,一般以叶伯和、王光祈等撰写的著作为诞生标志。其近百年的进展历程,探讨对象逐渐明确不断拓展;代表性重要探讨成果不断涌现;其自身“科学探讨范式”以及相关“学术共同体”也初步建立。这一历程中,相关史料搜集、整理和考订探讨的全面展开,尤其是多重证据法的运用和深化,为这一学科的建立和进展,创造了坚实的“史证”基础。以初创阶段的叶伯和、王光祈等先生,到这一学科迅速进展阶段的杨荫浏、李纯一、黄翔鹏等前辈,均为这一学科“科学范式”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叶伯和首先指出音乐是一门艺术。杨荫浏、李纯一、黄翔鹏等提出,在音乐史的纵向探讨方面,要努力打破传统的朝代系统,按照音乐艺术自身进展的延续性和阶段性考虑音乐史的分期不足;在特定时段的横向探讨方面,则考虑按照音乐艺术体裁形式特点、参考民族音乐五大类进行叙述。在“史证范式”的建立上,源于史学界的多重证据法,在前辈们的探讨中,则结合自己学科特点不断深化拓展。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广泛收集各类证据,不仅充分地、深入细密地运用文献材料,也自觉运用音乐考古学获取实物史料,并结合人类学、民族学,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努力搜集各民族各地区传统音乐中的“活”史料,将多种材料结合印证。他们既遵守一般历史学的规则,还联系本学科自身特点,有机运用多学科“科际结合”进行多重证据法探讨,力求坚实、充分的证据以支持史实建立。他们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重要的奠基之作,有力揭示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光辉进展轨迹,也为中国音乐史学成功确立了自己的探讨对象,创建了学科的“科学范式”(包括史证范式),培育了相关的“学术共同体”。简而言之,中国音乐史学近百年的历程,是一个不断“科学化”的进程,也是其“科学范式”包括“史证范式”建立和改善的历程。这种范式的形成是依靠多位前辈学者的努力与贡献才得以实现的。他们为广大后学及后继探讨,树立了成功范例和学术标杆,留下了优良丰厚的学术传统和学术遗产。20世纪以来,近代科学向现代科学迅猛进展,新的史学论述和策略,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助我们开启思路,拓展新的探讨方向,也为进一步改善音乐史“史证范式”提供了新的契机。本论文尝试借鉴“科学学”(Science of Science,也称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的某些论述,结合对东西方哲学、史学中证据法则的进展历程,对近百年中国古代音乐史探讨史证方面成果,特别是借鉴深化多重证据法的成果,选择一些成功案例,进行较深入全面的考察。对当前古代音乐史探讨中史证方而的一些间题,进行了初步的浅析。对如何学习借鉴当今史学新论述新策略,进一步建立相关“学术共同体”和进展改善古代音乐史探讨中的“史证范式”,也大胆提出些个人看法,供学界参考。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学论文史证论文多重证据法论文学术共同体论文

    中文摘要5-7

    Abstract7-10

    目录10-14

    引言14-34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解题14-19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19-28

    第三节 史证、多重证据法等概念的界定28-30

    第四节 本论文的探讨策略、革新之处与不足30-34

    第一章 证据法则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史学中的地位及进展34-49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哲学和历史学对证据的重视35-37

    一、先秦史学求真重实证的优良传统35

    二、孔子、韩非等思想家对证据的重视35-37

    第二节 古代历史探讨中的口传证据37-42

    第三节 古代历史探讨中的书面证据42-43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史官制度43-44

    第五节 钱大听与“二重证据法”44-49

    一、金石之学44-45

    二、乾嘉学派45-46

    三、以钱大听为例,看“二重证据法”在古代的运用46-49

    第二章 清末以来中国史学界对证据法则的认知49-69

    第一节 近代“新史学”对史证的影响49-50

    第二节 王国维与“二重证据法”50-57

    一、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提出50-52

    二、王国维音乐史学探讨中证据法的运用52-57

    第三节 顾颉刚与“多重证据法”57-66

    一、民俗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探讨策略58-59

    二、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探讨策略59-62

    三、地理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探讨策略62-63

    四、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对史料考证的重大影响63-66

    第四节 陈寅恪在音乐史学方面的探讨66-69

    一、陈寅恪与《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67

    二、陈寅恪音乐史探讨中“多重证据法”的运用67-69

    第三章 史证法则在西方的形成与进展概述69-77

    第一节 早期西方哲学、史学对证据的认识69-72

    一、早期西方哲学、史学对证据的认识69-70

    二、证据法则在近代西方进展的背景70-72

    第二节 西方现代思想学术视野下的证据法则新进展72-75

    一、客观主义史学72-74

    二、实证主义史学74-75

    第三节 西方史学家对证据法则的重视75-77

    第四章 近百年中国音乐史学史证范式的形成及多重证据法的初期运用77-122

    第一节 中国音乐史学的探讨传统78-82

    一、近代音乐史学的诞生78

    二、近代音乐史学的进展78-82

    第二节 中国音乐史学的建立82-84

    第三节 近现代音乐史学家学术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84-85

    第四节 音乐史探讨中“多重证据法”的进展概况85-111

    一、音乐文献学的建立与进展85-95

    二、音乐考古学的建立95-106

    三、民族音乐学的进展106-111

    第五节 “多重证据法”在音乐史学界的初期运用举例111-122

    一、叶伯和在音乐史探讨中关于证据法则的运用113-115

    (一) 叶伯和与音乐史探讨113-114

    (二) 叶伯和音乐史探讨中证据法的运用114-115

    二、王光祈音乐史学探讨中证据法则的运用115-122

    (一)、王光祈与中国音乐史探讨115-118

    (二)、王光祈在音乐史学探讨中证据法则的运用118-122

    第五章 “多重证据法”在中国音乐史学探讨中的成功范例122-161

    第一节 杨荫浏音乐史探讨中多重证据法的运用122-129

    一、杨荫浏与中国音乐学122-123

    二、杨荫浏文献史证的运用123-124

    三、杨荫浏与语言音乐学的建立124-126

    四、杨荫浏与民族音乐学的进展126-128

    五、杨荫浏与乐律学探讨128-129

    第二节 李纯—音乐史探讨中“多重证据法”的运用129-135

    一、李纯—学术经历略述129-130

    二、坚持科学精神科学策略,寻求坚实可靠的文献“史证”130-132

    三、自觉学习、成功借鉴运用“多重证据法”132-134

    四、音乐史学策略论的提出134-135

    第三节 黄翔鹏音乐史探讨中“多重证据法”的运用135-155

    一、努力摆脱“哑巴音乐史”窘境136-137

    二、明确提出“传统是一条河流”的重要思想137-140

    三、身体力行,运用多重证据法取得音乐考古重大突破140-148

    四、结合音乐实践,构建曲调考证,深化进展多重证据法148-154

    五、重视资料建设,为古代音乐史探讨夯实史料基础154-155

    第四节 项阳等学者对“多重证据法”的运用与进展155-161

    一、自觉深入进行实地调查,将活态遗存与文献史籍有机结合155-157

    二、通过“接通”探讨,深化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论述157-158

    三、多学科综合、多理念互补、多视角切入158-161

    第六章 中国音乐史探讨史证范式的深化与进展161-192

    第一节 “多重证据法”的科学运用161-169

    一、科学策略论的进展与库恩“范式”概念的提出161-164

    二、中国音乐史学探讨中的范式结构164-169

    第二节 证据法学与多重证据法169-175

    一、证据法学概述169-172

    二、证据法学与多重证据法的比较探讨172-174

    三、证据法学带给“多重证据法”的启迪174-175

    第三节 多重证据法的探讨175-179

    一、史学探讨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175-178

    二、“先立论,后求证”与“先求证,后立论”的辩证联系178-179

    第四节 继续深化“多重证据法”在音乐史探讨中的运用179-182

    第五节 以科学证伪角度进一步发扬“史证”功能182-192

    一、有关唐俗乐二十八调的正为讨论185-187

    二、有关曾侯乙编钟及古代“钟律”是否为“复合律制”的讨论187-189

    三、音乐史的分期与断层不足189-192

    结语192-20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