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舆论学 >绘声绘色都市报会议新闻如何做到“绘声绘色”

绘声绘色都市报会议新闻如何做到“绘声绘色”

收藏本文 2024-02-24 点赞:7389 浏览:2371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都市报发展至今,随着其社会影响力的增强,已经把越来越多的版面与篇幅留给了时政新闻报道。而时政新闻所涉及的一个主要方面,则是关于政府、政要和政策的会议报道。本文简要谈谈如何选取会议中的有效新闻信息以及怎样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
【关键词】都市报 会议新闻 创新力
企业老板与市委书记在会上就用地问题“讨价还价”和一个城市新蔬菜批发市场建得怎样,这两者对于百姓来说更关心谁?尽管这两者所牵涉到的是一个事,但对于参会的都市报记者来说,角度如果选择前者,普通市民看后可能会觉得事不关己,如果选择后者,就可能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都市报的会议报道最重要一条就是坚持“亲民”原则,要找准政府关注和百姓关心的契合点,会议新闻要做到让老百姓喜欢看、记心上;读得懂、够实用。

一、准确定位都市报的会议报道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的一项受众需求调查表明,选择“非常关心国内外大小事”的被调查者占到了总样本量的50%;关心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时政新闻的占31%,仅有3%的被调查者很少关注时政。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时政新闻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大事的知情者”的心理需求,时政新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有了扎实的受众基础,都市报需要准确地把握时政类会议报道的定位。
在会议新闻报道中,都市报应是一座政府机关和普通市民之间的心灵的桥梁。所以我们的报道要以百姓身份、百姓眼光、百姓心态来看事,才能与百姓心思、习惯相吻合。

源于:查抄袭率硕士毕业论文www.udooo.com

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接收终端技术日新月异,论信息传播速度,报纸已远输给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但都市报的优势在于其公信力和深读能力。所以都市报在时政会议新闻报道中,不能只满足于信息的简单告知,而要做好会议新闻的信息集纳和解读。要善于从纷繁的会议信息中,挖掘深度报道的题材。

二、如何让会议新闻做到“绘声绘色”

让都市报会议新闻活起来,要注重其可读性和怎么写作性的塑造。
传播学受众行为理论“使用与满足”提出了以下检测设:人们在介入文本时受到某种“需求”的驱使,就好像在社会交往中出于某种“需求”与他人打交道一样。英国传播学批判学派学者格雷姆·伯顿把该理论中探讨的各种“需求”概括如下:信息需求、个人需求(维持自身的身份/认同)、社会需求(通常是以社会交往的形式表现出来)、娱乐需求(包括对各种消遣的需求)。①因此要让都市报会议新闻报道成为读者乐于和必须去“打交道”的对象,新闻记者报道会议新闻就要找准切入点、找准会议信息的事件关联,突出可读性和实用性,舍弃不相关的属于模式化、礼仪化的内容。
要塑造好可读性和怎么写作性,并且让都市报会议新闻报道避免同质化、党报化、宣传化,跑会记者需要打造自身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

1、发现力:寻找独特视角

记者在采访会议时,要努力使自己养成这样一种习惯:首先了解与会议有关的新闻背景,再仔细研究会议议程和会上的发言稿,特别是领导脱稿之外的讲话,尽可能从中发现能“令人眼睛一亮”的重要信息。除此之外,参加会议报道时,作为记者,要眼六路,耳听八方,注意捕捉会议之外的新闻。②
强化跑会记者的发现力,就需要记者善于从发言人的一句话、一个会议场景中发现新闻,并将这个新闻做深做透。
试举一例。此前,合肥市召开新一年的秸秆禁烧会议。会上,大部分内容都是老生常谈,诸如划定禁烧区域、列出处罚措施等等。但会上,合肥市市长张庆军在发言时提到了一句话:合肥禁烧要动用新式“武器”——无人机。
张庆军市长的话到此就结束了,那么无人机究竟长什么样?怎么在秸秆禁烧中发挥作用?真的能有效杜绝秸秆禁烧吗?
在合肥秸秆禁烧期第一天,新安晚报派出多路记者进行了采访,其中一路记者就前往安徽省测绘局揭秘无人机。记者采访发回来的稿子内容很充实。比如:一共有四架无人机投入秸秆禁烧监控,一架无人机有四位机师,分别是机修、地勤、测控员和操控员,他们各司其职保证无人机顺利运行。无人机起飞以后,地面上行走的人的脸也能拍清楚,可见其秸秆焚烧监测的能力。一旦发现秸秆焚烧点,就可以通过软件画出地址坐标,可以节省很多人力成本。
这也一一回答了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很多问题,将读者的疑问解开。因为从会议新闻中寻找到了独特的视角,此稿也是当天合肥都市报中的独家新闻。

2、跑动力:做到人无我有

会议新闻容易落入空洞,是因为会议的展现形式只停留在说辞上,很难有画面感和现场感。
所以要将会议新闻做活,需要记者的跑动能力,要强化重要会议新闻的会外采访,将会议涉及到的人和事方方面面都采访到、探访到。
比如,前不久合肥市开了一个重大项目调度会。其中两个方面内容老百姓比较关心。一是合肥市将启用2000辆电动出租车;一是百大老总向吴存荣书记抱怨新周谷堆用地拆迁很困难。会议信息仅限于此,如果单纯就会写会,也就是两个消息稿,简单地告知读者有这么个事。
线索发回来后,新安晚报安排两路记者对会议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采访和现场探访。要增加这么多电动汽车,充电桩够用吗?目前保有的电动汽车用得怎么样?电动出租车什么时候投入使用?营运模式是什么样的?
百大老总和市委书记就用地问题进行“争论”,透露出的信息是合肥最大的菜篮子迁建工程可能遇到了阻力。记者很快对新周谷堆的项目建设现场进行了探访,结果发现,工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老周谷堆搬迁日期可能面临延后。
会议新闻透露的信息,加上后方记者对这些问题深入的采访和探访,稿件内容大为充实。原本空洞枯燥的会议稿,有了画面感和现场感,这些内容是其他媒体见报稿件中所没有的,给读者带来一种“眼见为实”的亲切感。

3、思考力:做好人有我特

从受众的利益角度入笔,武汉大学李昌先生认为,其实也是都市报怎么写作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和强化,同时也意味着会议新闻信息的过滤与取舍,就是要抓住主要的、实用的信息报道。③有时候会议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但可能关系到当前的新闻热点事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只把眼光放在会议本身,而要善于运用发散思维,将新闻信息放在热点事件的大背景下去采写稿件。比如在合肥滨湖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了一个全国性的药品博览会,如果单写一个药品博览会,

优秀论文查重www.udooo.com

读者未必有多大的关注度。而当时正值毒胶囊事件在全国发酵的时候,所以记者就毒胶囊事件切入去采访,效果很好。记者相继采写了“涉及毒胶囊企业被临时撤掉展位”、“毒胶囊事件对药品原料及行业影响”等稿件。
会议信息有时候很简单,往往就一句话新闻,这时候需要记者发挥逆向思维,将会议新闻做深做透。
2012年5月初,记者在合肥市物价局开会,了解到一个信息,合肥将新增80家惠民超市。于是记者写了篇怎么写作信息,有超市名单。按说,怎么写作信息写到这里也就可以了。
但反过来想,新增80家惠民超市,原来已有50多家。这么多惠民超市究竟是怎么惠民的?优惠措施是不是真落实了?老百姓对这种优惠有没有话要说?惠民超市是不是还要扩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一进行了采访,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最后以三个整版篇幅呈现:《一元菜 惠民之余还需更给力》、《让菜篮子更加“惠”声“惠”色》、《想写便宜菜来这里看看吧》,追问和怎么写作并重,报道深度和怎么写作力度明显高于同城媒体。

4、解读力:提高报道高度

随着城市发展和社会政策完善,时政新闻经常面临重大城市规划与重要政策的会议报道。但很多规划和政策都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有的又太宏观很难懂。这就需要记者有做好规划及政策解读的能力。省内、市内的规划和政策,要找政府官员、知名专家做好解释,国家层面的政策,则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做好解读。
比如,合肥此前发布的滨湖岸线规划,共五大方案,尽管有图示,但文字表述上还是过于专业,记者逐一找到了方案设计方,以百姓的视角进行解读,充分提升了报道的张力和吸引力。
引入智库对政策措施进行解读,是提升时政新闻会议报道高度的重要手段,而要做好会议新闻内容的解读,记者平时就要注意积累,比如建立自己的专家库,解读政策时随时能找到人;建立自己的“文件夹”,解读政策的时候能够熟悉政策沿革,知道最新的新闻在哪里。

5、策划力:提升报道深度

记者负责对会议信息的发现和收集,后方要做好对会议信息的分析和提炼。只有对会议信息掌握得及时了解得透彻,才能保证报道的“大船”往指定的方向去航行,不至于偏离航道。一个会议信息的发布,可能百姓关注的并不仅限于此,他们需要知道更多甚至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加大策划力度,满足公众知情和参与的,提升会议新闻的深度和互动性。
2012年5月15日,合肥市召开会议,市委书记吴存荣提出合肥要学习台湾士林夜市的模式,大开城市夜市。
夜市,对于城市来说是一种特别的文化空间,对于公众来说则是生活的必需品,而对于城市的管理者来说是无比头疼的大难题。属于合肥自己的夜市怎么打造?
民生政策能否落实好,关键要看所涉及到的人的想法,这也是会议新闻报道的需要关注的:听取民声、贴近民生。接到这个会议信息后,报社迅速形成策划,以“合肥大开夜市”为主题,邀请市民、摊贩以及各部门来畅言心目中的“夜市”,对合肥如何打造好精品夜市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探访现有规模较大的夜市,看看在品位提升和环境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的问题。报道以《合肥开夜市,你想说点啥》、《现在的夜市,如何更诱人》、《未来的夜市,如何打招牌》三个层次四个版展现。
同时,采写了外地夜市的一些典型做法,给合肥大开夜市以参考。最后,邀请环保、、卫生主要负责人以及市民、摊贩、专家等坐到一起,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并形成书面意见,交给合肥市政府。
整组策划层次明晰,逐步深入,完整剖析了一个会议信息的各个层面,报道深度自然形成。
参考文献
①[英]格雷姆·伯顿 著,史安斌 译:《媒介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②刘朝阳,《浅论如何提高都市报会议新闻的可读性》,新浪博客
③李昌,《走出会议新闻“礼仪化”模式》,《记者摇篮》,2005(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