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音乐 >> 中国音乐史 >试议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旁逸”艺术

试议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旁逸”艺术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5244 浏览:161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解释显得较为枯燥。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有的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这样的做法表面看起来是在“精耕细作”,但实际上却是囿于一亩三分地而故步自封,课堂气氛当然也是十分沉闷。
怎样才能使文言文教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爱学、会学呢?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旁逸的手法,让学生能更多地接触到文言文的感性材料,进而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那么,什么是旁逸?旁逸的前提是具有某一“主干”(即“中心”),它以“偏离”中心的方式“怎么写作”于中心,或者说它是一种迂回式前进,是以“绕弯子”的形式延长或丰富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接受知识、发展能力、丰富情趣。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旁逸”存在着境界上的差异。为活跃气氛而做的类似插科打诨的“旁逸”是较低层次的“旁逸”;旁征博引式、水融式的“旁逸”才是较高层次的“旁逸”,尤其是水融式的“旁逸”,它立足于文本的内核,精选适宜的材料与教学核心内容进行恰当对接,使学生充分感受文本本身独特的美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层次的“旁逸”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超链接型课堂”:主干上分明显豁,情趣上摇曳生姿。
在文言文字词的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一些“旁逸”,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习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以下笔者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文言文字词教学中“旁逸”手法的运用。

一、根据中国汉字的构造推断词义

中国的汉字大都是形声字、会意字,如果能够根据汉字的结构去分析字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笔者也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这一策略。如《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在自读时,很多学生提出了“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悌”怎么解释。笔者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微笑着请学生做一个猜字游戏:“请同学们把‘悌’字拆开来。”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可以拆成‘心’和‘弟’,心里有弟弟啊。”这时候笔者再进行点拨:“心中有弟弟还不够哦,‘孝’是孝敬父母,那‘悌’呢?”有学生说:“心中有哥哥弟弟!”眼看自己的目标基本达到,笔者又提示了一句:“心中有哥哥弟弟,用简洁点的语言怎么表示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友爱兄弟!”就这样,在很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悌”这个字的含义,也掌握了一种学汉字的策略,即利用字音字形来推测字义。

二、根据语法分析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教学可以根据字词在句中的语能来推断词义。首先,根据不同词性的词在句中担任的成分不同来确定词义。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针对“范增数目项王”这句中的“目”字,笔者引导学生:“目”前带有状语“数”,后带宾语“项王”,用作动词,那么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其次,利用相同或者相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词义。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作用上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中的“简”字,可以根据“择”字断定为“选拔”;又如“变姓名,诡踪迹”中“诡”为“隐蔽”;再如“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中“腰”为“腰上佩戴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做到举一反

三、薄积而厚发。

三、根据语境分析来推断词义

在学习《寡人之于国》这篇课文之前,学生碰到“时”这个词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会解释成“季节、时令”等义,如“秋水时至”。但在《寡人之于国》中,这个“时”字多次出现,而全部解释成“季节时令”又感觉不是很完美。这个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语境来揣摩它们各自的含义:“不违农时”可以理解为“农业生产的季节”,“斧斤以时入山林”可以理解为“树木生长的季节”,“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可以理解为“繁殖季节”。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孟子提出的提高生产的具体措施了。
又如学习《项脊轩志》时,学生看到“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段话时,对“借”的第一印象是“借阅”,但是细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借阅一本几本尚可,哪有“借”满架书之理?况且,归有光是书香门第,一般是用不着去借书的。再说“偃仰啸歌”“豪放自若”,“借”来满架的书,还不好好读,还要搞什么“自得”“豪放”,岂不是太不合情理了。教师对此进行分析,就能引导学生关注“借”“偃仰”“啸歌”等词的意思:“借”字当读为“积”,是“堆积”的意思;“偃仰”“啸歌”描写“投入”地读书的情景(“偃仰”者,头之文言文字词教学中的“旁逸”艺术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低昂也;“啸歌”者,放声吟读也)。

四、根据联想推断词义

(一)组词推断

文言文词语大都是单音节的,而现代汉语大都是双音节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单音节的文言词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然后根据实际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组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辐射式引申,如“节”可以引申为“节制”“节约”“关节”“气节”“节省”“节操”等;二是链条式引申,如“朝”可以引申为“朝见—朝拜—朝廷—朝代”。
此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节词拆开来分别组词,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中的“学者”“其实”两个词为单音节词,如果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释义,则大相径庭了。

(二)利用成语推断

文言文语言精练,其中的一些词语渐渐留传而成为“成语”,如“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虽经历不断变革,但这些成语中字词的用法基本保持不变。小学、初中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成语积累,这注定成语可以成为我们解读文言文的一把钥匙。
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留了古汉语的作用,所以联系成语释义能增强说服力,便于学生记忆。例如在教《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一句时,可请学生想一想,此句中的“走”字的用法跟哪个成语中“走”是相同的,学生接触较多的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奔走相告”等成语,这样其“跑,奔跑”之义学生便能联系成语理解了。又如《张良奇遇》中“与老人期”中的“期”与成语“不期而遇”中的“期”用法相同。
此外,成语中还有许多特殊的语法现象,如“时不我待”“唯利是图”等词的倒装用法,“无与(之)伦比”“束之(于)高阁”等词的省略用法。这样的例子很多,可以说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三)根据熟悉的现代词语中的用法推断

汉字历经数千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词义的角度来说,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移了,有的感彩变化了,有的名称说法转变了。但是,还是有一些词保留古代的用法和含义。如在上《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课文时,学生在“董之以严刑”的“董”字上卡住了。这时候笔者就提问:“同学们,你们中一定有很多人以后想当董事长吧,那你们知道董事长是做什么工作的吗?”学生笑着回答“管别人的”“自己不用干活,让别人干活的”等。由此,笔者顺势指出:“那确切地说,‘董事长’是监督别人干活的人啊!”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明白了“董”就是“监督”。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